本报讯粗犷而豪放,一连三晚,西安秦腔剧院易俗社日前在天桥剧场为京城观众唱出了朴实的陕南乡土风情。由贾平凹同名小说《秦腔》改编,现代戏《秦腔》将“一卷中国当代乡村的史诗”浓缩为舞台上秦腔名旦白雪和作家夏风及引生的“爱情线”,以及清风街新老主任对农村发展的“观念冲突线”。而戏中秦腔剧社的“生存难”更多少影射了作为国家首批非物质文化遗产的地方戏秦腔在陕西“有市无价”的存活窘境。
2009年,与莫斯科大剧院和英国皇家剧院并称为“世界艺坛三大古老剧社”的百年易俗社步入了事业单位转企的文化体制改革队列。文艺院团断奶,闯市场的挑战摆在了经营者的面前。剧院下海的第一步是斥资1000多万翻修重整小剧场易俗社。8000多元一晚的包间和最低360元的座位票曾让今年4月开业、定位“高端秦腔”路线的剧院饱受争议。总经理雍涛不无无奈:“我们也是没有办法,剧场演出的利润本就薄,30元、50元的票价都收不回成本,想生存我们的路线只能是瞄准高消费人群。”而连续两个月的不卖座和入不敷出让雍涛开始反思,“秦腔在西安有观众基础,但是高票价暂时阻碍了观众入门,加大推广是我们正在推进的,要让观众先进来看,看了他们才有喜欢的可能。”
此外,秦腔后备人才的培养也很艰难,“现在省市艺校的招生非常困难,有的干脆取消了这个专业。”在他看来,没了“铁饭碗”的保证令家长忧虑孩子就业和出路的“不选择”是有合理性的。秦腔演员的收入称不上丰厚,团里实行年薪制,角儿年薪不过10万,入团新人不过3万出头。“观众看到的我们台上的演员至少有十几年的底子,加上常年的演出磨炼,一个合格的秦腔演员至少要20年才能成气。这批演员退下之后,谁来传承,我很忧虑。”
不过,传承人的培养和发展在雍涛那里只能排在“让剧团演员吃饱饭”后的第二位。雍涛说,在北京的三场演出,他邀请了非遗司和文化部的官员前来观看,“作为非物质文化遗产,目前的秦腔亟需国家扶持和政策倾斜。”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