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到顶部
首页English
载入中...
  • 时政
  • 世界
  • 时评
  • 理论
  • 文化
  • 科技
  • 教育
  • 经济
  • 生活
  • 法治
  • 军事
  • 卫生
  • 养生
  • 女人
  • 娱乐
  • 电视
  • 图片
  • 博客
  • 论坛
  • 光明报系
  • 更多>>
  • 海内外学者解读上海与辛亥革命的"百年渊源"
    罗争光 http://www.gmw.cn 2011-09-19 16:59:19 来源:新华网  [字号: ]

      新华网上海8月27日电(记者罗争光)90余名海内外学者26日共同参加了在上海举行的“辛亥革命与上海”国际研讨会。与会学者从上海的报业发展、社会舆论氛围、经济社会基础等不同角度阐述了上海对于辛亥革命发展的积蓄与推动,解读了上海与辛亥革命的“百年渊源”。

      上海师范大学教授苏智良介绍说,上海作为中西交汇的国际都市,相对宽松、自由的社会环境亦使其成为革命思想传播的合宜地区,报业的发达让上海成为革命党在中国内地最大的舆论宣传基地,这为更多人接受民主共和的理念、支持革命推翻帝国体制打下了坚实的基础。

      华东师范大学历史系教授谢俊美对上海与辛亥革命的诸多关联作了更具体的阐述:如中国同盟会中部总会于1911年7月设于上海,事实上已成为辛亥革命斗争时期的领导中心;武昌起义爆发后,上海立即响应并推动江苏、浙江联军攻克南京,为中华民国临时政府定都南京奠定了基础;孙中山回国后到上海,和同盟会领导人商讨组建中央临时政府,上海成了民主共和国的诞生摇篮;南北议和在上海进行,最终确立共和政体,上海成了中国结束封建帝制、开启民主共和时代的历史见证。

      “从辛亥革命时期上海所担当的角色看,它在近代中国历史发展中具有独特而无法替代的重要地位。”谢俊美说。

      不少学者还从一个个微观的角度来呈现上海对于辛亥革命的推动。上海大学历史系副教授张元隆研究梳理了被称为上海“竖三民”报的《民呼日报》、《民吁日报》、《民立报》三份报刊的舆论特点,发现上海早期报刊对近代国家观念进行了大量传播,包括国家的主权意识、创立共和国的理念等。

      同济大学法政学院副教授杨勇刚介绍说,辛亥革命中,上海地区铁路网功不可没,为同盟会革命党人在苏浙沪地区活动创造了便利的交通条件,促使了苏浙沪地区革命的迅速发展等。孙中山曾指武昌起义后“响应之最有力而影响于全国最大者,厥为上海”,杨勇刚认为,这很大程度上得益于上海地区铁路网的发展便利。

      台湾中山大学中国与亚太区域研究所副教授翁嘉禧以境外直接投资(FDI)在上海的十多年发展实践为基础,分析孙中山在辛亥革命百年前寻求中国现代化途径过程中主张“开放主义”的深远意义,并肯定了孙中山开放的国际观念。

      在当时租界林立的上海,辛亥革命必然牵涉到各国的在沪利益。民革上海市委联络部部长马铭德介绍说,武昌起义之后,革命党人施行“反清不排外”的政策,各国驻沪使领馆等基本都坚持护侨和不干涉立场,其在上海的行动有所约束,为革命党光复苏浙创造了良好的环境。(完)

    [责任编辑: 辛忠 ]
    0
    [ 复制链接 ] [ 打印本页 ] [ 关闭页面 ] [ ]
    
    发表评论
    会员名:   密 码: 论坛会员注册 查看评论
    请您文明上网、理性发言并遵守相关规定
    

    手机光明网

    光明网版权所有

    光明日报社概况 | 关于光明网 | 报网动态 | 联系我们 | 法律声明 | 光明网邮箱 | 网站地图

    光明网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