English
山东瀚霖创新科技产业的成长苦恼(上)
2012-02-16 09:46:05 http://www.gmw.cn 来源:光明网卫生频道 沈阳

  不过,在莱阳市开发区,这个占地5平方公里的山东省级的高新技术开发区,成立以来己经吸引了一大批企业入驻。其中,己经建成并投产4条生产线的山东瀚霖生物技术有限公司,占地735亩,位于“生物科技园”,是中国科学院微生物研究所产业化基地。

  中国科学院微生物研究所产业化基地

  在这里,一种叫长链二元酸(英文全名Long Chain Dicarboxylic Acids ,简称LCDAs)的外国限制卖给中国的战略性化工原料,以价格不到国外同类产品10%的竞争优势,满足了我国这个化工原料需要,并由此引出了本报道文头的故事。

  (资料出处:《陈远童_引领绿色化学革命》)

  一、 瀚霖生物一年多遭遇九次诉讼

  2010年7月底,记者第一次接触到长链二元酸的专利权法律纠纷,当年12月还在北京旁听了中国科学院微生物研究所和山东瀚霖生物技术有限公司两原告向国家知识产权局复审委申请被告凯赛生物公司“一种正长链二元酸的生产方法”发明专利无效的口头审理。不过,10个月后在山东莱阳的瀚霖生物技术有限公司办公室,听了该公司法律顾问讲到:“在这近10月时间,我们同凯赛公司己有9起诉讼案件”,着实让记者闻后十分意外。

  那么,到底瀚霖生物与凯赛公司之间是什么原因如此纠结并在法庭恶斗呢?下面,是记者调查得到的材料回顾。

  1、一篇接一篇充满怪论的报道

  2010年7月21日,题为《瀚霖生物:中国生物化工行业的又一大忽悠》及其后的《长链二元酸新贵山东瀚霖携中科院忽悠股民》一文,从用生物发酵法生产长链二元酸技术“核心技术究竟属于谁( 作者认定属于凯赛生物公司 )”,认定中科院专利是“超级笑话”,长链二元酸“市场容量到底有多大?”,投资长链二元酸成本比较等方面,做了充满怪调的报道与评述。

  光明网记者在2010年7月23日《中美企业围绕长链二元酸专利展开争夺 国家知识产权局受理瀚霖诉凯赛专利无效请求》和2010年9月21日 《我国长链二元酸产业发展专利争夺启示录 ——评“忽悠”一文意在何处?》二文中,已经分别依据调查到的材料,一一作了更接近事实的披露。不过,上述两份报道并没有介绍到凯赛生物公司在发起了媒体攻势之外,还采取了一系列的商业、行政、刑事行动,目的性很明确。

  2、一场全方位封杀瀚霖的诉讼

  据山东瀚霖公司法律顾问和山东莱阳市经济合作办公室有关人士向光明网记者介绍,2010年7月以来,凯赛生物公司的法律行动还包括:

  一是向瀚霖公司的货运公司、下游厂商发律师函,声称瀚霖公司的长链二元酸产品是侵犯凯赛生物公司的一种产品,运输和购买瀚霖公司的长链二元酸产品将会被追究侵权行为;

  二是上海、济宁两地的法院积极配合凯赛生物公司的多起诉讼,甚至查封瀚霖公司的银行帐号、冻结瀚霖公司的资金;

  三是上海凯赛公司己经出面全面介入凯赛生物公司和瀚霖公司、中科院微生物所的专利纠纷案,而且已经请境外媒体协助调查报道,希望把此案问题国际化。

  那么,这场由二家生产长链二元酸产品的生物化工企业引发的连环案中案,它的症结在哪里呢?光明网记者2010年12月1日在北京旁听中科院微生物所和瀚霖生物两原告、向国家知识产权局复审委申请被告凯赛生物公司“一种正长链二元酸的生产方法”发明专利无效口审中开始,才逐渐弄明白这场越演越烈的“长链二元酸”专利之争来龙去脉。下面请大家同一齐把这个迷团一一解开。

  3、一份令原发明人吃惊的专利

  这场涉及“一种正长链二元酸的生产方法”发明专利无效口审结果,国家知识产权局已于2011年3月23日以16170号决定书宣布凯赛生物公司这一发明专利全部无效。而留给记者印象最深的几个场景是:

  2010年12月1日记者在北京参加口审庭现场 沈阳 摄

  ----- 整个举证过程,两家原告---中国科学院微生物研究所陈远童研究员和山东瀚霖生物技术有限公司代理人(一位化工博士)一直以“公知常识”评价被告凯赛生物公司的代理律师举证。

  ----- 被告凯赛公司的代理律师在现场拿几种代表长链二元酸的液体经过混合变清、分层,证明他们的“一种正长链二元酸的生产方法” 发明专利是独创的,但是讲不出与“公知常识”不同之处。

  ----- 被告凯赛公司的代理律师一开始就想用程序法给两家原告代理人设置法律障碍,但是到了后来,几乎是理屈词穷。

  这场国家知识产权局以 [ 16170号决定书 ] 宣布凯赛公司这一“一种正长链二元酸的生产方法”发明专利全部无效的口审,据中国科学院微生物研究所负责科研成果转让的傅处长和微生物研究所陈远童研究员介绍,他们是完全没有想到:

  中国科学院两代科学家历经40年的研究成果---用生物发酵法生产长链二元酸,从上世纪80年代以来先后获得7项中国发明专利,其生产方法和工艺居世界领先地位。这一成果在被授权方(凯赛生物公司)使用之后,竟然还再被凯赛生物公司偷偷地拿来申请专利、并且反制授权方与其他同凯赛生物公司并等???的授权方。

  “这是何等荒谬的知识产权保护逻辑!” 中国科学院微生物研究所的负责人这么评价说。

[责任编辑:贾志光]


手机光明网

光明网版权所有

光明日报社概况 | 关于光明网 | 报网动态 | 联系我们 | 法律声明 | 光明网邮箱 | 网站地图

光明网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