English


“文化综艺”任重道远

2017-02-10 13:17 来源:天津日报  我有话说
2017-02-10 13:17:00来源:天津日报作者:责任编辑:李姝昱

  作者:张 帆

  近日,《中国诗词大会》第二季节目收官,16岁的“诗词才女”武亦姝一举夺冠,也让这档旨在“让古诗词成为全民精神食粮”的文化综艺节目成为春节期间最受关注的文化现象。节目中不仅涌现出许多熟谙古典诗词的“民间高手”,更是利用创新的比赛模式和新媒体传播带动了一次传统文化“美的教育”。

  弘扬传统文化需从“娃娃”抓起

  在《中国诗词大会》的擂台上,有许多“满腹经纶”的青少年选手给观众留下深刻印象。在惊讶他们小小年纪却掌握了数量惊人的古典诗词外,观众更感叹他们身上展现出“腹有诗书气自华”的人文气质。

  日前,中办、国办印发了《关于实施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传承发展工程的意见》,提出,“要围绕立德树人的根本任务,遵循学生认知规律和教育教学规律,按照一体化、分学段、有序推进的原则,把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全方位融入思想道德教育、文化知识教育、艺术体育教育、社会实践教育各环节,贯穿于启蒙教育、基础教育、职业教育、高等教育、继续教育各领域。以幼儿、小学、中学教材为重点,构建中华文化课程和教材体系。”节目嘉宾、中央民族大学副教授蒙曼表示,以诗词为代表的传统文化纳入国民教育体系时,应注意系统性,循序渐进地给孩子建立一个传统文化体系。我们现在的传统文化教育,问题在于太零碎。

  诗词力量超越文字本身

  登上《中国诗词大会》的各路选手除了“身怀绝技”外,赛场外百人团的动人故事也展现了诗词在文字之外的力量。

  南开大学文学院副教授张静说,《中国诗词大会》选手展现出的是中华民族谦谦君子、挥洒谈笑的气度与风貌。“今日的我们诵读千载以上的诗词,为的不仅仅是能背会写,更重要的是应去体会那一颗颗诗心,与古人的生命情感发生碰撞,进而提升自己的修为。”节目嘉宾、北京师范大学文学院教授康震在谈及诗歌于人的滋养时则说:“此中有真意,欲辨已忘言。”

  著名古典诗词研究专家叶嘉莹在遭遇丧女之痛时,是“诗歌的写作可以使悲痛的感情得到抒发和缓解”。很多人视作高山仰止的诗词写作,在这位大家看来,“诗并不是离你很远的事物。我们的心都会走路,心走路的感情被写出来,那便是诗了。”

  “文化综艺”能否汇涓成流

  在接受记者采访时,《中国诗词大会》总导演颜芳表示希望把这档节目做成“高雅不高冷”,而节目播完后连日来的热议和“刷屏”,也让她倍感欣慰:“这就说明,只要节目制作精良,古诗词完全可以借助荧屏吸引观众。”

  从《汉字听写大会》《中国成语大会》到如今的《中国诗词大会》,文化综艺节目每每在触动人们优秀传统文化传承这根神经后又尴尬地不了了之。本季节目亚军、《中国汉字听写大会》《中国成语大会》双料冠军彭敏认为,这一波热闹过后,诗词可能还是会回到一个相对边缘的状态,因为文言文的诗歌文体的边缘化,使得古诗词逐渐失去其经世致用的实用价值。“比赛首先是个噱头,但是只要传播力足够广,肯定有一部分影响力会转化为诗词和传统文化复兴的一个因素。相比现代诗歌,大众对古典诗歌还是有敬畏之心的。”媒介专家靳智伟认为,《中国诗词大会》紧紧抓住了中国受众的诗词文化情结,对于中国古典诗词的意境之美给予了精准的电视阐释。“文化的‘痛点’常常可以转化为传播的‘热点’与多媒体‘槽点’。《中国诗词大会》的热播正是抓住了这样的民族文化基础,通过电视传播手段,让电视受众以‘会诗’的形式与选手对话,与前人对话,与历史对话,与生活对话,并在这一过程中锤炼自己的审美情操。”

  虽然《中国诗词大会》第二季当之无愧地成为春节档综艺的“爆款”,但可以预见的是很快便会有多如牛毛的跟风节目以及其他娱乐类节目蜂拥而至。如何让“诗词大会”不要变成一档“为了忘却而纪念”的节目,优秀传统文化传承应该何去何从?这也是时代留给今人的一道考题。(张 帆)

[责任编辑:李姝昱]


手机光明网

光明网版权所有

光明日报社概况 | 关于光明网 | 报网动态 | 联系我们 | 法律声明 | 光明网邮箱 | 网站地图

光明网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