English


金永兵:研究网络文艺,提升文化软实力

2017-06-05 11:05 来源:光明网-文艺评论频道 
2017-06-05 11:05:42来源:光明网-文艺评论频道作者:责任编辑:网评中心

金永兵:研究网络文艺,提升文化软实力

  北京大学中文系党委书记 金永兵:

  每一种现代技术被开发出来的时候,往往会都出乎开发者意料地改变人们生活的方方面面。正如相机的开发者就根本不会想到,自己开发出来的技术居然会让美术领域兴起了印象主义的反叛。网络技术的开发者也不会想到有一天这种技术会在文艺领域中掀起一场深刻的变革。对技术引发的变革效应,持批判的态度是正确的,但是批判不代表否定,也不代表忽视。在当今时代,任何一种试图否定网络文艺或把网络文艺视作一场短暂的并不成功的尝试的想法,都会如当初人们认为汽车不会代替马车一样,被历史证明为一种短视的错误思想。早在上世纪,著名文学家、文艺理论家E.M.福斯特就已经在自己的小说《机器止步于此》中探讨了网络化的生活。对于当代的中国的理论研究来说,重视并正视网络文艺,开发其中蕴藏的能量并疏导其中隐藏的危机,是当下文艺工作中亟需面对的一个难题,而建立网络文艺智库应该是解决这个难题的一项具有重要意义的举措。网络文艺智库大有可为:

  其一,研究网络文艺这个中国问题,增强文化自信

  国外也有网络文艺、网络文化,但网络文艺能有如此大的影响,形成如此大的规模,甚至带动了如此大的产业发展,中国在国际上是屈指可数的。我们的网民数量和网络文艺的产量在世界是最多的,甚至也是最好的。在《无边的艺术》中,维利里奥指出,在网络艺术中,最重要的不是看见什么东西,而是被更多的人看到,所以观看者或者说参与者对于这种艺术的繁荣就是至关重要的了。中国拥有着世界领先的网民数量,随着中国近年来教育水平的不断提高,参与者在数量和质量上的不断提高必然会对中国网络文艺的繁荣带来巨大助力。如果说在经典文学甚至在其他文化产业上我们可能还存在一些劣势,但是在网络文艺、网络文化上,我们的确有优势。对于网络文艺智库建设而言,关键在于中国能不能在这个引领世界的特定文化现象方面有非常专业性的研究,建立起关于网络文艺、网络文化的中国的话语体系。我们要提出新的概念,做出新的范畴、新的表述,从而形成中国的理论,实现弯道超车,增强中国文化自信。就目前网络文艺甚至整个网络文化的发展状况而言,这样一套新的话语体系,可以让理论与当代文化现实实践有更深度的融合,更接地气,可以用新的理论来阐释中国的实践、科学指导中国的实践,从而逐步完善中国的实践。

  其二,研究网络技术时代的文艺问题,深化理论建构

  如何实现网络文艺和网络文化的繁荣发展,是一个当代的问题,也是一个很中国的问题,是如何让网络文艺在中国大地扎根枝繁叶茂的现实问题。我们需要以具体的网络文艺发展问题为导向,明确目标,持之以恒,在这个基础上深耕细作,总结提炼,真正达到理论方法的创新和实践的创新,用中国实践来深化中国理论,避免大而化之的空对空的研究,避免只研究来自他国的那种输入性的问题。因此网络文艺智库可以通过一些非常基础性的工作,通过对网络文艺实践经验的总结提炼,深化文艺理论建构。譬如,在当今技术大发展的信息时代,网络文艺中势必会产生出很多新的表现形式,其中包含的理论问题就需要我们在原有的文艺理论基础之上进行深化创新。例如,网络游戏能不能算作是“第九艺术”?早在席勒等人的年代,人们就已经开始关注游戏中的美学问题了,游戏在他们看来可以带来理性和感性的融合统一,这种统一中包含着美学需要的和谐。那么网络游戏是否可以作为一种艺术呢?是所有网络游戏都可以算作艺术吗?网络游戏和不使用网络的游戏有什么异同呢?诸如此类,这是网络技术带给文艺理论的难题,需要深入的理论总结、理论概括,不断提出新的概念,形成新的表述。

  其三,研究文艺的网络技术问题

  表面上看,人文学者可以不太关心技术层面的东西,但是,网络文艺有其特殊性。网络本身就不仅仅是一项技术问题,网络技术的开发中包含着大量有关人和生活的哲学思考。比如西方的搜索引擎,Google和维基百科,它们之间技术上的差异很大程度上是由于设计者对于人类认知的理解的差异,前者应用的是价值评价体系,而后者应用的是亚里士多德式的垂直分类体系。可以说,网络本身就同时既是一种技术现象又是一种文化现象。当网络和文艺结合在一起时,问题也就不仅仅在于网络之下的文艺,同时也在于文艺视角之下的网络技术该何去何从。也就是说,网络文艺化智库的建设,不仅是为了在网络的帮助下发展一种新型的网络性的文艺,同时也是要在文艺的视角下关注作为一种文化现象的网络,促使我国建立一种具有中国特色的网络体系。加州大学伯克利分校的德雷福斯教授就在《论因特网》中指出,身体性问题是网络技术面临的一项巨大难题,如果没有人文理论上的思考,那么这一问题就不会得到技术上的解决,因为开发者根本就不会找到一种解决问题的合理思路,那也就更不可能知道开发什么样的技术了。譬如,在当今的网络文艺现象中,远程具现形式就是一种在原有再现式艺术形式基础之上新生的新表现样式,网络直播就是其中的一种表现。网络直播者坐在摄像头前就可以实现面向观众的演出,但是这种演出虽然让观众看到了直播者,却不具有传统舞台表演样式的交流性。人们看到的是直播者的形象而不是真正的有血有肉的直播者,这时观者实际上就很难获得观看真实演出者时会获得的那种同情共感的身体共鸣,一个演员在你面前的舞台上哭泣和一个在屏幕上哭泣的形象是不一样的。那么开发什么样的技术能让人获得身体共鸣呢?这就需要深刻的人文思考,否则无论什么样的拟真技术也充其量只是拟真,而不是真实的人。这也正是网络技术需要依赖文艺理论之思考的地方。而且,这种思考其实是带有民族性的,一种能解决西方网络审美的理论,也可能并不那么适合于我国国情。一种能符合中国人审美的网络技术,势必是在中国特色的文艺理论和美学的指导之下开发而成的。

  其四,研究网络文化时代的社会问题

  不存在一种绝对中立的文艺,同样也绝不可能有一种绝对中立的网络文艺技术,技术中总是有着深刻的社会思潮作为导向。网络文艺、网络文化引发了大量独特的社会现象和社会问题,这是网络文艺智库需要面对的时代命题。例如超链接技术,实际上就是一种后现代文化下,无差别无中心的思想特征的技术折射。在当今中国的网络文艺中,这种无差别性实际上是非常明显的。例如点击量就成为了一种衡量艺术成就高低的重要标准,而点击量是绝对扬弃了观看者特质的无差别的数字形式。一种文艺的艺术成就,被数字形式衡量,如果一切的标准被视作了无差别的数字,那么就艺术生产而言,数量就会绝对地代替质量,对点击率的关注就会绝对地压倒对艺术质量的关注。对于艺术生产者来说,制造“意外”,制造“奇观”就很可能成了唯一的目的,正如同当我们被网络信息淹没的时候,唯一能吸引我们注意力的东西就是某些地方发生了什么“意外”。这里牵涉到的绝不仅仅是一个文艺问题,同时更是一种重大的社会问题,如果文艺能被这样衡量,那社会生活的其他方面也就很容易被以这种思维模式思考。

  其五,将学问之思转化为文化生产力

  网络文艺智库要解决的问题绝不仅仅是网络文艺的问题,更是有关国家的政治、经济、文化层面上的大问题。网络文艺智库可以利用好自身在网络文艺实践领域和学术研究领域的双重优势,充分把握一个时代的思想倾向,一个时代的历史潮流,能对高深学问进行有效的转化,将哲学社会科学的深刻理论转化为一种科学决策战略咨询,转化为真正的文化软实力、文化生产力,为社会发展提供智力支持。在具体实践上,网络文艺智库可以为更多的政府和企业提供战略决策,提供发展方向和智力支持,实现与政府和企业的双向互动。网络文艺智库应力求把握一个时代文化发展的最前沿,以睿智的思想引领新型产业和社会的健康发展。

  (光明网记者张鑫整理)

[责任编辑:网评中心]


手机光明网

光明网版权所有

光明日报社概况 | 关于光明网 | 报网动态 | 联系我们 | 法律声明 | 光明网邮箱 | 网站地图

光明网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