English


社会主导文化被商品逻辑贯穿的三种后果

2017-06-06 13:57 来源:人民日报 
2017-06-06 13:57:49来源:人民日报作者:责任编辑:贺梓秋

  作者:陆绍阳 北京大学新闻与传播学院院长、教授

  当前的中国电影业,一方面是由票房的井喷式增长构筑起的一派繁荣景象;另一方面,电影主体多是由“有意思没意义”的影片构成,在这个话语越来越多而意义越来越稀薄的空间里,观众看到的是炫目的视觉奇观而不是丰富的心灵世界。

  出现这样的文化景观,与经济社会发展的现状有密切的关系。随着市场经济的推进,消费作为基本的经济活动和文化现象,在社会生活中的位置愈加突出,商品概念也深入到文化艺术领域,电影作为艺术品的纯粹性被淡化,而作为工业产品和消费商品的特性被放大。

  按照目前的趋势,社会主导文化有可能被商品逻辑贯穿,这就有可能导致三种后果:

  一是主流价值观的边缘化。在以往的创作实践中,电影人探索出“家国同构”“政治—道德一体化”等叙事策略,从国家、社会、个人多个层面为主流意识形态话语深入人心提供了多种有效的范式。但如果将一切皆商品的逻辑应用到文化艺术生产中,让快速更替的消费思维占主导的话,本来根植于我们内心的价值观和精神信仰可能就会被动摇。

  二是情感展示的外在化。英国文化学者迈克·费瑟斯通指出:“在消费文化影像中,在独特而直接产生的身体刺激与审美快感的消费场所中,情感快乐与梦想欲望总是大受欢迎。”他的细致观察道出了一些实情,问题是我们是否需要一味地“迁就”大众口味?电影让观众在高强度的工作之余放松一下精神,满足娱乐需求,这无可厚非,但不能忘记,电影即便被认为是娱乐艺术,也必然保有“成教化、厚人伦”的功能。艺术的至高境界是陶冶人心,如果电影仅仅被当成身体和物的展示,让坐在舒适椅子上的观众凝视和把玩,那它就逐渐丧失了文化性,它的价值无疑就会大打折扣。

  三是捕捉生活的浅表化。现在有一种创作倾向已经很明显,创作者不愿意触及生活中的矛盾。虽然编导在创作中将叙事退回到家庭,或者干脆穿越到过去时空,固然有客观原因,比如希望规避风险,但实质上还是一种跟风取巧心理在作祟。电影不仅仅要反映生活,更要引导人们发现生活的问题,引导人们对生活进行严肃的思索。如果镜头捕捉的只是悬浮在生活之上的光鲜,而不去探究现实生活的内涵本质,甚至还有意在社会矛盾和个体生活中间打一堵防火墙,我们的电影就可能顺坡而下,滑向世俗文化、商品文化、消费文化汇聚的洼地,人们不断呼唤和期待的具有历史厚度和时代宽度的力作就不可能出现。

  (摘自《人民日报》《光影中的意识形态》一文)

[责任编辑:贺梓秋]


手机光明网

光明网版权所有

光明日报社概况 | 关于光明网 | 报网动态 | 联系我们 | 法律声明 | 光明网邮箱 | 网站地图

光明网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