神物护兮淑气滋,铁柯偃盖老龙枝。风霜历尽几千载,疑似当年庐墓时。
楷木雕刻
由中央网信办移动网络管理局指导,光明网、咪咕文化联合主办的“致 非遗 敬匠心”大型系列直播活动带你走进山东曲阜,感受楷木雕刻的魅力。
“明有奇巧人曰王叔远,能以径寸之木,为宫室、器皿、人物,以至鸟兽、木石,罔不因势象形,各具情态。……”还记得中学语文课文《核舟记》吗?能够在直径一寸的木头上,雕刻出栩栩如生的人物,这样的技艺该多么高超啊!今天,要给大家介绍一项不输于“核舟”技艺的传承:曲阜楷木雕刻。
说起楷木雕刻,它的来头可不小。曲阜楷木雕刻距今已有2400余年的历史,其原材料源于孔林独有的珍稀植物楷树,孔子弟子子贡是楷雕的创始人。
相传孔子去世后,孔子弟子为其守灵三年,子贡守灵六年,他把从家乡带来楷木的树苗植于孔林之中,因此有了“子贡手植楷”的典故。子贡用楷木雕刻其师孔子、师母亓官氏两尊圆雕坐像,始创楷雕。
此作品约四十厘米高,刀法古朴浑厚,人物造型端庄肃穆,木质虽经年久腐蚀,但刀痕微存。在曲阜楷木雕刻中,最有名的是拐杖和如意,这也是曲阜楷雕传统品种。相传西汉初年,孔子的九世孙孔腾去孔林祭祀时,从地上捡起一根被刮落的楷树枝拄着回家,此后便当作了自己的拐杖。汉高祖刘邦前往孔庙祭祀孔子,孔腾为其引路时就拄着那根楷木杖。孔腾对刘邦解释说,这是祖宗林上的木头,拄着它是为了不忘祖德。后来逐渐开始有人效仿制作,并雕刻上各种吉祥图案,于是楷木手杖也逐渐成为曲阜楷木雕刻的一个重要品种。
曲阜楷木如意则始传于宋朝。相传孔子第四十五代孙孔道辅在宁州做官,他不信神怪,举起笏板将一条被人们供为神灵的大蟒蛇打死。皇帝听说后大加赞赏,并将那块打蛇的笏板封为“击蛇笏”。这样一来,上朝就不能用这块笏板了,孔道辅就用一块来自家乡的楷木代替了笏板。因这块楷木板形似如意,此后就逐渐演变出了楷木如意。
历史上,曲阜楷雕历来是孔府象征吉祥如意的装饰品,其上乘之作是孔府向历代皇帝进贡的贡品和馈赠达官贵人的礼品。光绪十七年,山东巡府张汝梅,献给太后的寿礼就有两架如意:一家如意刻八仙贺寿、群仙各异栩栩如生,另一架刻百子祝寿,细致处细若发丝,神态和蔼可亲,被称为绝迹。新中国成立后,楷雕佳品多次参加全国及世界工艺美术大展,均获大奖。
1984年,楷雕“八仙如意”被国家外事部门选定为国家主要领导人出访礼品,为国争光。
2008年楷木雕刻技艺被列入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
褚德胜,山东省手工艺制作大师、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楷雕代表性传承人。1988年褚德胜开始学习楷木雕刻,启蒙老师是楷雕艺术大师颜景新,后来又得到工艺美术大师沙景莲的精心指点。从16岁开始学艺,到如今已过不惑之年的褚德胜数十年如一日地追求着职业技能的极致化,靠着传承和钻研,凭着专注和坚守,开创了属于自己的辉煌。
据褚德胜介绍,楷雕技法分圆雕、浮雕、透雕和镂空雕。楷雕的制作工艺计有十几道之多。
选材
创作一件好的楷木雕作品首先要选取合适的材料,其中木头的纹理和疤瘤既可能影响作品的完成,也可能成为一件作品的独特设计。
解木下料
将原木修至作品需要的大体形状。
整形
除去多余的棱角,在原本木材上做出更精细的形状,除没有花纹外,木头的形状将更加圆滑。
画图
先用铅笔在将要雕刻的木头上画出下刀的草图,再用毛笔描画出定版的图样。
切削
将木材固定好,然后按画好的花纹开始进行粗加工。
刻
再用较小型的刻刀工具进行细致雕刻,将细节表现出来。
镂空
对于要制作镂空的地方会使用锉刀进行锉制,褚德胜介绍说,这也是制作中最容易出错的地方,特别是细的枝条部分很容易断裂。
打磨
以不同规格的砂纸反复打磨作品,直到表面光滑。
刻纹
使用主要以三角型刻刀为主的工具在如意表面进行细小花纹的雕刻,如枝叶、花纹等。以同样方式制作如意的前端部分。
用竹子或木棍、乳胶等将如意的柄和前端部分链接,也可再加以上蜡、上色等处理。这样一个传统的楷木如意才算完成,制作这样的一个如意会付出大量的时间和精力,因制作精细程度、所用技法的不同,制作时间也各不相同。
自子贡用楷木雕刻其师孔子、师母亓官氏的两尊圆雕坐像开始,楷木雕刻不仅仅代表着一种独特的雕刻手法,它还承载着千年来尊师重道的精神。但现在传统的楷雕的发展情况并不乐观,大多数人都“一切向钱看”,学习几个月以后就“出师”了,缺少学艺的虔诚。
讲到楷木雕刻的技艺传承,在学校开设雕刻课程的褚德胜有自己的想法:“我有很多徒弟最后能坚持下来,真正继承这项技艺的很少。时代不同了,以前师传密授的传承形式不再适合当下,应该以培养大家的兴趣为出发点,首先要让更多人喜欢楷木雕刻,人们才会有兴趣学下去”。
正如褚德胜所说,好的技艺,总会表现出独特的魅力,也正是这种魅力,驱使着一代又一代匠人不断推陈出新,让传承之火,绵延不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