English


国家视野中的青年艺术

2019-02-27 11:12 来源:光明网-文艺评论频道 
2019-02-27 11:12:12来源:光明网-文艺评论频道作者:责任编辑:崔益明

国家视野中的青年艺术

  国家视野中的青年艺术

  张苗苗

  青年是推动国家艺术发展与创新的“生力军”,肩负中华民族文化复兴大业的希望!仰观古今中外的艺术星空,闪耀着无数大家用青春年华铸就的璀璨之光,从米开朗基罗作《圣母哀悼基督》到达·芬奇作《岩间圣母》以及凡·高作《向日葵》,从石涛作《山水人物图》到徐悲鸿作《田横五百士》以及董希文作《开国大典》,皆成就于画家的青年时期。因此,对今日青年艺术的大力支持即是对国家艺术未来的战略部署。

  为了“推出创作新人,激发创作活力,体现艺术创新和探索精神”,从2014 年起,国家艺术基金设立“美术、书法、摄影创作人才资助项目”,重点资助45 岁以下的优秀艺术人才, 2015 年又设立滚动资助项目,从2014 年人才资助项目中优选出47 位优秀艺术家通过巡回展览、出版等方式进行滚动资助。这些举措体现了国家艺术基金对青年艺术的深入的系统性的支持,以及在新的时代语境下从国家整体文化的高度鼓励青年艺术发展的力度与强度。

  我们看到,进入当代以来,伴随着中国的青年艺术发展显现沛然生长的活力,中国青年艺术家已引起了业界广泛的关注。从公立美术馆到私人艺术空间,从专业学术机构到艺术市场,他们的目光不约而同地投向青年艺术。据不完全统计,单是每年在全国各地举办的青年艺术展览就不下数十个,还有形式繁多的各种青年艺术项目,由此在当代文化中形成了关于青年艺术的“文化块茎”现象。然而,由于这些不同力量对青年艺术的关注因循不同的目的,也就没有构成真正的合力,甚至在某种程度上导致青年艺术“文化块茎”的无序生长。在这种情况下,国家艺术基金通过系统的资助参与到当代青年艺术的文化建构中,体现了国家对青年艺术发展的支持。这种支持既作为积极的文化与价值引导,也提示当代青年艺术发展的文化方向。项目设立之初就已明确了其文化主旨—反映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中国梦,彰显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艺术的优秀作品;表现现实生活,思想性、艺术性、观赏性统一,追求真、善、美的优秀作品;突出艺术本体,具有较高审美价值、艺术品位和艺术个性的优秀作品。看上去这种文化主旨带有主流文化意识形态的意味,事实上,它恰恰划定了国家视野中青年艺术的创作特色,提出了国家视野中青年艺术的基本文化涵义。因此,展览的题目定为“中国艺术新视界”,其中“中国艺术”立足“弘扬中国精神、凝聚中国力量”,强调本土文化身份,重在反映当代艺术发展的“中国方式”。“新视界”凸显青年艺术家的崭新视界,特别是明确了国家视野中青年艺术的视野与界限。但是,每一年度展览的规模毕竟是有限的,并不能阐明国家艺术基金对青年艺术的全部理念与立场,因此,展览的意义不仅仅在于资助了哪些艺术家和哪些作品,更重要的是畅通了国家与青年艺术之间的对话机制,建立了国家对青年艺术支持的方式,拓展了青年艺术“文化块茎”参与国家文化建构的维度。

  此次展览结构的搭建也充分体现了叙事的国家视野,根据入选2014 年滚动支持项目的作品内容,展览分为五大主题——(1)自现实;(2)观山水;(3)致经典;(4)寻史迹;(5)再造物。有意味的是,这五个主题既是展览的结构,也是当代青年艺术创作的基本主题,兼具针对性和普遍性。不仅如此,在展览结构内部,五个主题之间也具有互为补益、相得益彰的特点,暗含着青年艺术对“古与今”“传统与现代”“自然与现实”“文本与实物”等问题的思考。其中,“自现实”与“寻史迹”是青年艺术家关于古今现实的个性表达,“观山水”与“致经典”是青年艺术家面向传统文化的“表”与“里”的创新,“致经典”与“再造物”又体现青年艺术家从“文本”到“实物”的观照视野,因此,五个主题之间实际上是循环的多向度关系,它们的合体即是国家视野中的青年艺术。

  “自现实”源自现实,自为现实,超越现实。当代中国的迅速发展衍生出丰富的社会景观,这些景观鲜活、生动而又触人心弦。当代青年艺术家也敏感到多元现实间所蕴含的创作素材,由此将观照的视野驻落在现实之界。这在某种程度上与国家提倡的“深入生活,扎根人民”的文艺创作方向是一致的。 在中国社会的当代转型中,都市化是最典型的进程,它带来了新的都市景观、新的当代人精神与心理状态、新的社会人群乃至新的农村风景。此次展览中,吴洁的《城》、杨柳的《都市系列》、刘悦的《手机围城》、周亭的《记忆的味道》、刘玉龙的《中国梦——造船》都是都市题材的作品,描绘了都市化进程中最具代表性的内容。这些作品的创作灵感来自现实,也因艺术家独特的视角形成了作品中“自为的艺术现实”。吴洁 的《城》表现了多样共生的都市生活,底层与现代时尚错综混杂,满怀希望与漂泊迷茫共存。在中国的都市化进程中,当农民离开往昔的土地涌入城市成为生活在边缘的“农民工”,当都市人的精神世界被消费文化占满,“城”的概念也发生了变化,它既是城市,又是围城。杨柳的《都市系列》将都市人光鲜的外表与茫然的表情并置,透溢出一种让人感同身受的情绪。刘悦的《手机围城》是他系列创作,他用“手机”勾勒了都市年轻人的“生活圈”。周亭的《记忆的味道》则透过鳞次栉比的都市景观表达内心对于过往的一种失落。无独有偶,刘玉龙的《中国梦—造船》、焦立强的《工业备忘录》描绘了工业时代那些曾经辉煌的现场,如今却已被历史淘汰,成为一道永恒的记忆。在当代现实中,与迅速的都市化相对应的是农村的新发展,也即是国家积极推进的新农村建设,展览中张博的《再不封闭的山村》表现了在社会发展中典型的新农民形象,画面中的人物形象刻画细致入微,如同邻家的老农,定是艺术家深入生活的体现。此外,刘刚的《云南文山》系列、孔庆雄的《布里亚特的冬日—思》、边小强的《佤族文化》系列则将镜头对准少数民族地区的文化与生活,他们遴选特定的文化局部并加以放大,让我们看到另外一种当代文化形态,这类作品的选择对于构建国家视野中的青年艺术文化意味深长。展览中也有一部分青年艺术家不倦于用写实的方法表现那些最可爱的人,程建利的《寂静的纳吾错》、翟书同的《特战神兵》刻画的就是当代军人的形象。军事题材并不是当代青年艺术创作的主流,但是国家艺术基金注意到了它对整个文化生态的作用,因此,也对这类主题有所涉及和平衡。中国古人云,“致广大而尽精微”,青年艺术家面向现实的创作正体现了这样的特点,他们放眼最宽阔的现实,又倾尽微妙的表现方式,在他们的作品中,现实超越了现实本身,成为一种文化的存在体。

[责任编辑:崔益明]


手机光明网

光明网版权所有

光明日报社概况 | 关于光明网 | 报网动态 | 联系我们 | 法律声明 | 光明网邮箱 | 网站地图

光明网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