编者按:7月27日,第十四届“清华大学公共管理高层论坛:高质量发展与现代治理体系”在成都开幕,清华大学公共管理学院副教授孟延春在主题为“城市治理要遵循城市发展规律”的分论坛上发言。现将发言实录整理如下,与读者分享。
清华大学公共管理学院副教授
孟延春
院友们、朋友们、老师同学们:
下午好!我的基本观点是城市高质量发展的城市治理要遵循城市发展规律。我从对城市群研究理解讲起。
我国的《“十一五”规划纲要》就已经讲到“要把城市群作为推进城镇化的主体形态”,很快就15年时间了。
城市群在空间上,是有规律的在时间和空间上相对较近的多城市的聚集,不是无序集中在一起的城市。那么这些城市为什么形成在空间上如此分布的城市群呢?这是有其路径依赖的,那就是人类城市发展历程这一路径。
四川盆地是四川重要的社会经济聚集区,城市又是怎么分布的呢:最核心的城市成都,并不在这个盆地中心,而是位于它的西部。成都以北有德阳、绵阳、广元;成都以南有眉山、乐山、宜宾。而盆地中部呢,有:遂宁、南充、内江等城市。四川盆地的城市分布并不均匀,而我们的社会发展史也没有本质上打破过这种分布格局。
还有华北平原,我们只看黄河以北的部分,北京-保定-石家庄-邢台-邯郸,则都分布于平原西侧的太行山脚;而地势平坦的中部分布的城市有哪些呢:衡水、聊城。其分布格局也不是均匀的。
这是城市群发展第一个需要遵循的规律:城市发展的历史和基础,是不均匀的。
我还要强调,城市群的本质是城市间的联系,包括人口交往、资金流动、物质交换、信息流通、制度包容、文化融通等等,这些联系依据着各种互联互通的载体而实现。
同时,城市群的重要特征表明,城市群的均衡状态从来就不是均质的,城市群形成的不是扁平化的网络,而是实实在在有等级的城市体系,其中的城市是有层级的。城市群内各城市的职能强度和行业职能强度均呈现等级分布,形成了各自层级的核心城市。
成渝城市群,以重庆、成都两个特大城市为龙头,四川16个城市和重庆的20多个县区城市共同构成。
我们的研究曾对成渝城市群的各城市中心性进行计算,中心性反映的是城市在城市群的影响力的重要程度。
成渝城市群中重庆和成都的中心性指数最显著,成都、重庆的影响力指数高达300以上,而其它的几十个城市都分别位于40以下。成渝呈现出典型的“双核驱动”模式,也充分证实成都在四川一强独大的现状。其它城市总体呈现较弱的城市外向影响力。
制造业中心性的指数在重庆和成都都很明显,两城市的制造业辐射能力也比较强。德阳市也在其它城市中的制造业中心性指数表现最好,也就是说在成都、重庆之下的层级上,德阳的制造业影响力最强。
中国五大城市群中都有制造业中心性指数突出的城市作为支撑,例如,京津冀的天津,长三角的苏州,珠三角的东莞和深圳,长中游的武汉和长沙,成渝相对更强的重庆,均是五大城市群中制造业中心性非常显著的城市。也就是说,制造业等实体产业是推动城市群发展的基石(这可以呼应上午江小涓院长所讲的服务业没有实体产业的支持是不能很好的发展起来的)。城市群发展过程中,以制造业为主体的实体产业是城市群中必不可少的部分。
这是城市群发展第二个需要遵循的规律:城市群是借助城市间的联系而形成的体系或系统。没有联系的城市即使地域空间上非常接近也不构成城市群。
总而言之,尊重城市的发展规律,才能做到高效率的城市治理,才能做到城市发展的高质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