编者按:7月27日,第十四届“清华大学公共管理高层论坛:高质量发展与现代治理体系”在成都开幕,成都市委组织部副部长、城乡社区发展与治理委员会常务副主任薛敏在主题为“城乡社区治理”分论坛发言,现将发言实录整理如下,与读者分享。
成都市委组织部副部长、城乡社区发展与治理委员会常务副主任薛敏
尊敬的各位领导、各位专家,同志们、朋友们:
十分荣幸能与各位领导、各位专家就成都探索“党建引领城乡社区发展治理”的理论和实践问题开展探讨。
成都,这座来了就不想走的城市,因“天府之国”“休闲之都”的美名享誉天下,宜居是这座城市最鲜明的标识和最亮丽的名片,烟火气、生活味、归属感是这座城市的真正情怀与终极追求。市第十三次党代会以来,成都市委深入贯彻落实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主动顺应超大城市治理规律和人民群众对美好生活的期盼,围绕建设全面体现新发展理念的城市、美丽宜居公园城市的目标,作出了全面推进党建引领城乡社区发展治理的重大战略抉择,努力探索以社区为尺度的城市治理新路子。
我们的遵循
我们的抉择源自新发展理念引领城市转型的深刻启示。我们理解:以新发展理念引领城市转型发展,必须从根本上改变城市规划的价值选择、城市建设的人文尺度、城市治理的方式方法、城市营造的具体指向。我们以新发展理念统揽城市工作全局,将城市宏观发展战略落实到微观社区,推动城市发展由速度规模导向转向质量效益导向、由低成本要素驱动转向创新生态驱动、由生产保障优先转向生活品质优先、由维稳型经验治理转向人本型社区治理,厚植面向未来的战略竞争优势。
我们的抉择源自新的时代背景下坚持“以人民为中心”发展思想的初心使命。我们理解:不管城市发展演进到什么阶段,“人”都是城市发展的最高价值,市民的内心感受理应成为衡量城市发展的尺度,对成都这座实有人口超2000万的超大城市而言,更不应该以发展速度和宏大叙事论英雄,而要以宜居性和人文尺度论成败。我们坚持把生活城市作为回应人民对美好生活追求的具体体现,全面提高城市的宜居度和市民的认可度,让市民感到更方便、更舒心、更美好,努力让共产党人的初心使命和城市的价值表达高度契合。
我们的抉择源自新的发展阶段提升超大城市治理能力的现实考验。我们理解:走出一条符合超大城市特点和规律的社会治理新路子,是关系城市发展的大问题。当前,成都已发展为经济总量比肩全球经济体前50强的超大城市,正处于由区域中心城市向国家中心城市跃升,进一步积蓄冲刺世界城市能量的关键节点,理应深刻理解国家治理蕴含的城市表达,加快城市治理方式变革创新,努力为全国超大城市治理贡献成都方案。这个方案应有破解长期以来城市治理难题的创新意义和价值。
我们的抉择源自新的历史时期夯实党在基层执政基础的实践所需。我们理解:党的工作最坚实的力量支撑在基层,以基层党建引领基层治理,必须把党的领导根植于基层、根植于人民群众之中,增强基层组织在群众中的影响力和号召力,实现党领导基层治理、依靠群众加强基层治理。我们主动适应城市社会结构、生产方式和组织形态的深刻变化,把党建工作贯穿于城市治理的各方面全过程,推动基层党建与基层治理深度融合、互促共进,以此不断夯实党在城市的执政基础。
我们的实践
立足时代特征、遵循城市发展规律,我们把社区作为最适宜空间尺度和最佳平台载体,以城乡社区发展治理的小切口做好城市治理的大文章。
我们认为,社区是城市治理的基石,社区治理好则城市总体稳。针对长期困扰城市基层治理的“九龙治水、各自为政”问题,我们聚焦体制破题,持续深化基层治理体制机制创新。着眼加强党对城市工作的领导,推进城市治理重心向基层下沉,我们在市县两级党委序列创新设立了城乡社区发展治理委员会,目前市县两级300多名社治人专职推动此项工作,市委社治委履行顶层设计、统筹协调、整合资源、重点突破、督导落实等五大核心职能。2017年9月以来,先后出台纲领性文件——党建引领社区发展治理“三十条”,配套制定机制架构、职能转变、人员管理、社区营造、标准体系、社区规划等6个支撑性文件,跟进形成实施“五大行动”、提升社区志愿服务、培育社会组织和社会企业等22项操作性文件,初步构建起“1+6+N”的配套政策体系。今年3月底启动的“平安社区工程百日攻坚行动”,市委社治委牵头建立“社区发现、街道呼叫、集中派单、协同整治”机制,排查发现群众身边的安全风险隐患问题19.2万件,解决18.9万件,解决率达98.5%。
我们认为,社区是市民生活的家园,社区服务好则市民心气顺。针对城市服务品质不高、社区服务供给低效等突出问题,我们聚焦精准精细,构建供需有效对接的社区服务体系。我们以补齐短板和市民感受为导向,打造社区生活性服务业供给新场景,推动“O2O+社区”商业模式,引导底商业态布局,推进社区生活服务便捷化、品质化,构建“15分钟社区生活服务圈”;我们聚焦养老难、托幼难等社会关注的问题,鼓励创办社区养老、托幼服务站点和“社区众筹食堂”,为老为小提供高品质服务;我们打破部门信息壁垒,上线“天府市民云”平台,市民可“一键获取”挂号就医、扫码乘车、教育缴费等181项服务,9个月来已服务市民5800万人次。
我们认为,社区是城市文化的窗口,社区文化兴则城市文化兴。针对传统文化面临断层、地方特色文化显示度不足的问题,我们聚焦弘扬天府文化,培育向上向善向美社区精神。以社区为阵地,引导居民自觉践行、传承和弘扬天府文化,打造共同的社区记忆、城市精神。通过开展“天府文化进社区”、社区“邻里节”等活动增进情感链接,发动居民共建乡愁展示馆等公共文化场景,触发情感共鸣、寻回共同记忆。大力弘扬“奉献、友爱、互助、进步”的志愿精神,2018年全市新增注册社区志愿者20万人,发布服务活动7.2万个,在全国首创设立社区志愿者服务日,志愿服务之歌唱遍大街小巷,直抵人心。
我们认为,社区是党建引领的阵地,社区党组织强则人心聚。针对基层党组织组织力弱化虚化问题,我们聚焦提升组织力,推动构建“众星拱月”的基层治理格局。充分发挥基层党组织领导基层治理的核心作用,建立以街道、社区党组织为核心,街道、社区兼职委员为支撑的城市区域化党建格局,升格符合条件的社区党支部为党委或党总支,探索出党员线、自治线、社团线、志愿线、服务线同步发力的社区党组织“五线工作法”和小区党组织“五步工作法”(找党员、建组织、优机制、抓服务、植文化)。我们开展“蓉城先锋”双示范行动,党员在社区发展治理一线亮身份、践承诺、出实绩,让群众感受到服务就在家门口、党的温暖就在心坎上。
我们认为,社区是共建共享的平台,社区平台佳则居民关系顺。针对居民参与社区公共事务积极性不高的问题,我们聚焦多元参与,着力增强居民的社区共同体意识。已完成810个党群服务中心亲民化改造,打造“易进入、可参与、能共享”的邻里中心和温馨家园。建立健全居民议事会制度,居民民主推选的9.6万名“议事员”在社区党组织领导下,参与决策社区重大公共事务。鼓励居民依据业缘、趣缘等组建社区自组织,让居民在自我组织、自我服务中不断加深归属感和获得感。积极引导驻区单位参与社区发展治理,3.2万个驻区机关企事业单位参与社区组织共建、活动共联、资源共享,实施服务项目10万余个,共建共治共享的“朋友圈”不断扩大。
我们的认识
经过两年的探索实践,我们进一步深化了对社区发展治理内涵外延的规律性认识。
我们深刻认识到,发展和治理是城市工作的一体两面,在城市转型发展过程中,如果片面强调发展,忽视治理,发展很难持续;如果片面强调治理,忽略发展,治理难度就会越来越大。落实新理念需要新路径,必须始终坚持发展与治理深度融合,以科学发展引领有效治理,以有效治理促进科学发展,推动二者同频共振。
我们深刻认识到,城市的核心是人,必须坚持把发展取向由以GDP为中心向以人民为中心转变,充分尊重人民的主体地位,调动群众有序参与城市发展治理的积极性主动性创造性。必须通过科学设置公共议题、搭建议事协商平台,找准党委政府与群众思想感情的共鸣点、共同奋斗的着力点、根本利益的结合点,激发居民主人翁意识,变“要我做”为“一起做”。
我们深刻认识到,城市治理的要义是事,必须始终坚持以事聚人、聚人成事、为民解忧,不断提高群众获得感幸福感安全感。必须以市民感受为导向,把社区作为优化服务供给的基本尺度,把更多的资源、管理、服务下沉到社区,解决人民群众最关心最直接最现实的利益问题,多办民生小事,多积尺寸之功,使联系服务群众与凝聚党心民心精准对接。
我们深刻认识到,街道社区党组织是党在城市工作的基础,必须把基层党组织领导基层治理的地位法定化、内涵具体化、途径制度化。必须对各领域党组织发挥领导核心和政治核心作用的内容作出明确规定,健全完善各类党组织参与决策的程序和要求,把党对各类组织的领导作用通过具体的项目和载体传递到居民群众中。
最后,我想表达的是,成都是一座有温度、有人情味的生活城市,欢迎各位领导、各位朋友常来,在成都的街头走一走,到成都的社区坐一坐,阅一卷书、品一盏茶,从城市的神经末梢感受成都的烟火气、生活味,找寻在都市的归属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