团圆是我们千里迢迢、舟车劳顿回家过年的最大目的。如果因为催婚、催孩、互相攀比给年轻人造成太大的压力,结果可能只会适得其反。作为孩子,要从家长的角度来考虑一下问题,同样,作为父母,也应该尊重孩子的意愿。
每逢佳节被催婚

  读懂《春节自救指南》的理解呼声

  抱怨被催婚的过度反应也过了

“反逼婚”众筹广告需要善意解读

  因为逼婚的出现,引发了系列新现象。诸如租女友、租男友回家过年等现象,甚至让一些年轻人不堪其扰出现跳海、回避回家过年的问题等情况。这种上下两代人对婚姻的不同认同,和由此采取的行动,确实是上下两代婚姻观的一次表现。“逼婚”与“反逼婚”,看似是不可调和,实则却体现了上下两代人对对方的一种情感上的在乎,只不过这种在乎存在着错位。不管是理性的公众还是专家,都呼吁上下两代人在对待婚姻问题上,需要双方从对方的角度考虑问题,这样即可减小双方对立的紧张程度。反逼婚确实是年轻人向父母主动进行的一次公开表达,这并非是公开的挑战。详细

重视“催婚”背后的社会诱因

  今天中国存在的“催婚”和“反催婚”的角力,其中有积极的一面。这不只是观念不同,更是境遇有别,至少很多年轻人,通过个体努力在家庭之外实现了物质生活和精神世界的自给自足。包容的社会观念和逐渐完善的保障体系,为有别于传统的生活模式提供了可能。而这种自主选择多在城市诞生,要形成社会整体层面的转变,并在潜移默化中消解两代人之间的价值观摩擦,尚需时日。详细

“每逢佳节被催婚”是种亲情博弈

  在大环境来看,“每逢佳节被催婚”成了节日期间的话题标配。每到如此,话题主角的单身男女们必然苦不堪言。催婚是种亲情压迫,即便作为开导者的父母如何小心翼翼地掩藏自己话语中的敏感词,但始终都绕不开要戳中子女心中的痛。对于后者而言,被剩下来,未必是感情生活中的失败者,但在父母看来,却不啻为“本领恐慌”。在他们的逻辑里,子女在过了很多“村店”之后,依然没有登上幸福的彼岸,作为父母的恐怕难辞其咎。详细

正确面对被催婚

  年末焦虑,其实只是不想辜负自己

  读懂“中国式逼婚”的亲情凝结

“春节自救指南”,可否泯然于一笑间

  当恐惧成为一种大众化的情绪之后,人就往往变得极为脆弱而矫情。在特质越来越丰富的情况下,精神上的疾患反倒日益严重,抑郁、精神病患者井喷式增长,自杀率也居高不下,其间原因值得深究。样本显示,2016年一项权威的调查表明,河北省各类精神疾病的患病率达140.47‰,这意味着每百人中就有14个人患有精神疾病。压力大是造成精神疾患的主要原因,而解决之道就是要“释放压力”,多一点“常回家看看”式的“心灵鸡汤”,少一点“舌战群戚·自我救赎”式的“自救神曲”,才能不被不良情绪所左右,并把“神曲”奉为“神明”。详细

“春节自救指南”应寻求沟通和解

  因为回家过年遭遇的各种压力越来越多、越来越大,现在已经有了“恐年族”的说法。而几乎所有的压力,恰恰都来于自己的亲朋好友,他们的催婚催孩,他们对学习成绩、工作成就、工资待遇的刨根问底等等,都让我们既“亚历山大”,又无法公然表达不同意见,于是听听《春节自救指南》这样的网络神曲,在会心一笑或心有戚戚焉的同时,也算是一种发泄的渠道和方式。从这个角度来说,《春节自救指南》其实是值得肯定的。但是单纯的情绪发泄显然只是这首歌曲的创作者最为浅表的目的,它真正的目的其实是想通过歌曲表达一种意愿、表达一种呼唤。详细

面对“春节被催婚” 少些攻略多些沟通

  “春节的团圆气息”与“被催婚的苦涩”并存,对年轻人来说,既感觉到深切的关爱,也感觉到莫名的压力。于是乎,各种攻略来袭,比如,六招搞定父母,十招助你脱单……同时,各种逃离也来了,有人吃个团圆饭就跑了,有人直接连家都不回了……当然,多数的攻略,基本上都是选择逃离与回避,而不是选择面对。详细



手机光明网

光明网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