English
 
头条关注 更多»

中华文明黄土高原重要根脉:4000多年前的石头王国

2013年,石峁遗址在首届“世界考古上海论坛”上与土耳其的“哥贝克力石阵”等共同获得“世界重大田野考古十大发现”,引起世界关注。石峁遗址以玉闻名,数量众多的象征早期王权的牙璋尤为引人瞩目,一定程度上反映出石峁的强大“统治”能力。

泱泱中华 文明博大

“以我为主,兼容并包,和而不同,推陈出新”的成长模式造就了中华文化的辉煌灿烂、历久弥新,也保证了中华民族的生生不息、永续发展,斯所谓“周虽旧邦,其命维新”者也。中国共产党人的不懈探索,为中国优秀传统文化和中华文明的繁荣发展,注入了活水源泉,也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发展道路注入了持久发展的动力。

5000年前,中华人文始祖轩辕黄帝在这里肇造了中华文明

届时,来自世界五大洲40多个国家和地区的近万嘉宾,将踏上郑州这片热土,拜谒轩辕黄帝,寻根问祖。自2006年以来,郑州市新郑黄帝故里拜祖大典每年都吸引数十万海内外华夏子孙前来郑州寻根拜祖,已成华人世界极具影响力和标志性的文化名片。

“创世神话”“炎黄颂”首尾呼应 第35届上海之春礼赞中华文明

拥有半个多世纪历史的上海之春国际音乐节又将翻开春意盎然的新篇。与此相呼应,上海之春的闭幕演出选定交响幻想曲《炎黄颂》,将于5月17日晚在上海东方艺术中心举行。

史前农业发展在文明形成中的作用

中华文明是具有五千多年历史的古老文明,也是世界四大古老文明中唯一未曾中断、绵延至今的文明。就在南方地区发明和发展稻作农业的时候,在中国北方也开始了粟和黍的栽培。在距今7000年的河北武安磁山遗址的一些窖穴中,出土了大量炭化粟,这是粟作农业发达的证明。

“中华文明探源工程”负责人王巍院士做客安徽文博讲堂

2018年4月15日,中国社会科学院学部委员(院士)、社科院考古研究所原所长、“中华文明探源工程”负责人王巍做客“安徽文博讲堂”,作“从考古发现看中华文明的起源与形成”专题讲座。

专家访谈 更多»

王巍:系统考证中华文明究竟有几千年

中华文明5000年的说法可谓妇孺皆知,耳熟能详。近年来,一种新的说法见诸报刊:中华文明具有8000年的历史。提出中华文明有8000年历史观点的根据是:在距今8000年前,中国的史前文化已经取得十分显著的进步,进入了文明。

于丹谈“一带一路”文化传播:将中华文明优秀基因转化为当下价值

“一带一路”高端智库论坛暨“一带一路”智库合作联盟理事会第四次会议在京举行。北京师范大学艺术与传媒学院教授、首都文化创新与文化传播工程研究院院长于丹在论坛上指出,只有了解中华文化真正的优秀基因,了解其中可以转化为当下价值的部分,才能做到有效的文化传播。

郑济洲:当马克思主义遇到中华文明

马克思是人类社会最伟大、最崇高、最彻底的共产党的创立者和科学共产主义的奠基人。马克思主义是中国共产党推进革命、建设和改革事业的根本指导思想和行动指南。在马克思主义指导下,中国取得了举世瞩目的历史性成就,步入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新时代。

著名作家孙颙谈“中华创世神话”:追溯中华文明之源

去年四月,“开天辟地——中华创世神话”项目全面铺开。向全国各地艺术家组稿时,反响之强烈,出乎我们的意料。一位老先生如此表述:中华文明五千年,我们整理发掘的不算少,唯独对于文明的源头,我们知之不多,知之不详,需要花大力气去做。

研究犍陀罗有助于理解中华文明

近日,一部由孙英刚、何平合撰的《犍陀罗文明史》面世。该书的作者之一孙英刚,先后就读于北京大学和普林斯顿大学,获普林斯顿大学哲学博士学位,先后任教于复旦大学、浙江大学,现为浙江大学历史系教授。

光明专区 更多»

一把手铲让古今没有距离

慎终追远,是我们与生俱来的情怀,对自然,对人文,我们敬畏,我们景仰。江河从哪里流来,你我从哪里来,我们文明的源头在哪里,我们怎么可以不闻不问不查考?

考古人的青春和汗水

“考古并不是简单地将珍贵文物挖掘出来呈现给世人,而是一门探究历史真相的严肃科学。

中华文明探源工程填补世界空白

经过16年的不懈努力,中华文明探源工程对中华文明形成和早期发展有了总体性认识,用考古资料明确了中华早期文明的发展从多元到一体的路线。

东夷文化是中华文明的重要源头

东夷先民是早期华夏族群的主体构成部分之一,是中华民族文明的重要发源地。东夷先民在中华早期文明进程中,在社会组织、手工业、农业、渔业、医药、历法、礼制、乐舞、文字、冶炼、军事、城邦(国家)等诸多方面,皆具有特色和领先的创造,遗留下丰富深厚的物质文化遗产和非物质文化遗产,为中华民族的早期文明发展作出了突出贡献。

深入理解中华文明是文化自信的充沛底气

当前,在万众一心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历史进程中,历经五千多年漫长岁月而传承至今的中华文明,能够为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自信提供基于悠久历史的充沛底气。

杨立平:在交流互鉴中创造中华文明新辉煌

习近平总书记在党的十九大报告中指出,“要尊重世界文明多样性,以文明交流超越文明隔阂、文明互鉴超越文明冲突、文明共存超越文明优越”。这是对人类文明发展经验的深刻总结,也是不同文明和谐相处的科学指南。

制礼作乐开启文明新局面

周公引领社会从“尊神”转变为“尊礼”,把命运掌握在自己手里,人能享有多大的福、禄、寿,取决于自己的德行。社会由此从鬼神的阴影下解放出来,开始进入民本主义时代,这在中国思想史上,是极具革命意义的伟大进步。

保护中华文明的枝叶和根脉

不久前,我在一档节目里认识了蒋兆和先生的画作《流民图》,受到极大震撼。这是一幅以描绘侵华战争给中华民族带来深重灾难为题材的写实风格画卷,在不同人物的细致刻画间镌刻着民族不可磨灭的历史。

让少年儿童热爱辉煌灿烂的中华文明

文物承载华夏灿烂文明,传承中华历史文化,维系民族精神,是祖先留给我们的宝贵遗产,是加强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的深厚滋养。精美文物在为中华文明宝库留下璀璨成果的同时,也从多个侧面展示历朝历代多姿多彩的社会风貌,传递中华民族不断推进文明创造的智慧结晶。

文物“微纪录”展现浩瀚中华文明

《如果国宝会说话》是中宣部、国家文物局和中央电视台共同策划完成的国家涵养工程,由央视纪录频道承制。该片拍摄了近百家博物馆和考古研究所、50余处考古遗址,从我国海量的珍贵文物中精选100件作为“主角”,让沉静的国宝“开口”讲述自身传奇。

《如果国宝会说话》:中华文明的视频索引

《如果国宝会说话》有历史的味道、技艺的味道、传奇的味道。这些味道从远古飘来,与精美的纪录片影像融合交汇,才出视野,又上心头,让我们看清中华文明的来路,让我们为之骄傲。

周和军:让中华文明焕发更大活力

面对人民不断增长的精神文化需要和中国社会主义文艺事业发展的新现实、新要求,聆听人民心声,回答时代之问,推进了马克思主义文艺理论的中国化、时代化,为中国马克思主义文艺理论增添了丰富的时代内涵,成功开辟了马克思主义文艺理论新境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艺理论新境界。

微博热议

 



手机光明网

光明网版权所有

光明日报社概况 | 关于光明网 | 报网动态 | 联系我们 | 法律声明 | 光明网邮箱 | 网站地图

光明网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