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73年,为了响应党和国家的号召,以石元春、辛德惠、毛达如、黄仁安、陶益寿等北京农业大学(现中国农业大学)教师组成盐碱土改良研究组来到了曲周县盐碱最厉害的张庄村。45年以来,从曲周实验站先后走出了两任校长、三位院士,为中国农业大学培养了50多名教授、500多名研究生,为曲周县培养了5000多名农业技术人员和农民科技骨干。曲周实验站人和曲周人民一道,形成了“责任、奉献、科学、为民“的周精神,激励着一代代的实验站人扎根基层,为农业发展贡献力量。
中国农大师生扎根田野书写奉献之歌
看沧桑巨变 中国农业大学实验站扎根曲周45年
在全国上下深入开展“不忘初心、牢记使命”主题教育和“辉煌七十年 奋进新时代”宣传活动中,中国农业大学扎根河北曲周46年服务乡村振兴的感人故事,深刻展示了几代农大人爱国奋斗、科学报国的精神和情怀。
一个明媚的午后,我们在中国农业大学资源与环境学院见到了中国工程院院士——张福锁,他是中国农业大学目前在河北省邯郸市曲周县探索绿色发展的学术带头人。
河北省曲周县前衙村有着30多年的葡萄种植传统,近2400亩耕地中超过2000亩种了葡萄。但是,多年连续种植,土壤肥力下降,病虫害加剧,葡萄产量和品质受到严重影响,这些问题成了村民们的心病。大水漫灌、大量施肥、加大人力投入……村民们接连上“猛药”,但效果却不如人意。
在河北南部的曲周县,有一群人默默扎根于此46年,他们被当地人唤作“农大老师”。“农大老师”,是曲周人心中对于那些扎根于此的中国农业大学师生的昵称,在曲周人眼里,“农大老师”不仅是一个昵称,更代表着一种可以让他们依靠、安心的力量。
在党的群众路线教育实践活动不断推向深入的关键时期,学校迎来曲周实验站建站40周年。曲周人民以他们朴素的形式表达对农大人的感念。学校党委号召全校师生学习曲周精神,弘扬曲周精神,践行曲周精神。
中国农业大学的张福锁团队在田间地头与农民一起创新和验证技术,集成技术模式,并将科研成果直接应用到生产中去,既解决了科研同生产相脱节的问题,将论文写在大地上,也为当地百姓的致富插上科技的翅膀。
手机光明网
光明网版权所有
光明日报社概况 | 关于光明网 | 报网动态 | 联系我们 | 法律声明 | 光明网邮箱 | 网站地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