English

 

        卢永根, 1930年12月生,广东花都人。1953年毕业于华南农学院。历任华南农学院助教、讲师,华南农学院农学系副主任,华南农业大学校长。1993年当选为中国科学院院士。20世纪60年代初,他研究稻作遗传资源,划分我国水稻品种的光温生态型和气候生态型;70年代后,从事水稻遗传学的研究。首次建立原产我国三个野生稻种的粗线期核型。2017年3月,他把880多万元积蓄全部捐给华南农业大学,成立“卢永根·徐雪宾教育基金”。 2018年3月1日,获“感动中国2017年度人物”。有着70年党龄的卢永根曾说:“一名真正的科学家,必须是一名忠诚的爱国主义者。”2019年8月12日在广州逝世,享年89岁 。2019年9月25日,入选“最美奋斗者”名单。光明日报报于2009年曾刊登卢永根院士的署名文章《我的科教生涯》

 

先进事迹 更多»

让稻香飘遍祖国大地——广东各界党员干部热议时代楷模卢永根事迹

近日,中科院原院士、华南农业大学原校长卢永根被中宣部追授“时代楷模”称号的消息传回了他长期工作生活的广东,在初冬的岭南大地引发了热烈反响。广东各界,尤其是来自高校和农业农村系统的党员干部们,追忆着“布衣院士”矢志报国的初心,坚定了自己在新时代干事创业的信心。

卢永根生命中的“70年”

在刚刚迎来110岁“生日”的华南农业大学,被芳草和绿荫围绕点缀的昭阳湖,是不少华农人最难忘的校园记忆。伫立着老校长卢永根雕像的院士广场,就坐落在昭阳湖畔。雕像上铭刻着的“坚持实事求是,提倡独立思考;不赶浪头,不随风倒;有三分事实,作三分结论”,是这位永葆初心、矢志奋斗的“布衣院士”一生最真实的写照。

卢永根:倾其所有的“布衣院士”

1983年起,卢永根开始担任华南农学院院长、华南农业大学校长,一干就是12年。上任之初,在接受本报记者专访时,他谈到自己的党员、校长、教授三个角色关系时表示,要坚持“先党员,后校长;先校长,后教授”的原则。

【中国梦·践行者】勤俭一辈子 他捐出毕生积蓄

对祖国深沉的爱,贯穿卢永根的一生。卢永根常把法国科学家巴斯德的名言挂在嘴边:“科学无国界,但科学家有自己的祖国。”卢永根曾三次到国外探亲和访学,在异国丰厚的物质生活面前,他选择学成归国。

卢永根:识得神州稻谷香

卢永根长期从事作物遗传学的研究和教学工作,研究领域包括稻的遗传资源、稻的经济性状遗传、稻的雄性不育遗传和栽培稻的杂种不育性遗传等方面。曾协助中国科学院院士丁颖开展中国水稻品种的光温生态研究,主持总结该项工作并参加撰写《中国水稻品种的光温生态》,获1978年全国科学大会奖。

媒体观察 更多»

【光明日报】胸怀“大我”,情系土地

一边是国外优越的科研、工作、生活条件,一边是恩师丁颖先生毕生收集托付给他的7000多份水稻种质资源。卢永根选择了留下,因为“我是中国人,祖国的建设需要我!”

【人民日报】甘为育人“铺路石”

著名作物遗传育种学家卢永根院士担任大学校长时,致力于破解人才断层困局、破除论资排辈风气,甚至在罹患重症之际,还捐出毕生积蓄,奖励贫困学生与优秀青年教师。心意之深,眼光之远,令人感佩。

【新华社】“布衣院士”一路走好!

卢永根始终发扬共产党员艰苦朴素、无私奉献的优良作风。晚年罹患重病后,他将毕生积蓄880多万元捐赠给华南农业大学,设立“卢永根·徐雪宾教育基金”,用于奖励品学兼优的学生、忠诚于教学科研的青年优秀教师和支持开展学术交流。同时,决定去世后把遗体无偿捐献给医学研究和医学教育事业。

【光明日报】凝心铸师魂 立德育新人

著名作物遗传学家卢永根院士罹患癌症,却将毕生积蓄捐献给华南农业大学设立教育基金,用于奖励贫困学生与优秀青年教师。生命的光辉,点亮了孩子们的未来。他们一生惦记着学生,却唯独忘记了自己。

【北京日报】必须让国家功臣名利双收

“布衣院士”卢永根,家中摆设还停留在上世纪80年代,木沙发十分破旧、铁架床锈迹斑斑……种种情景不免让人感慨万千:多少科学家一辈子苦研一件事,把一生都奉献给了国家的事业,却什么也不肯给自己留下。

【光明网】让家国情怀成为我们的精神基因

中科院院士、华南农业大学教授卢永根,他本有机会当留在条件优渥的美国,但他依然回国,坚持“科学没有国界但科学家有”的原则,到国内执教;中央美院的周令钊、戴泽、伍必端、詹建俊、闻立鹏、靳尚谊、邵大箴、薛永年教授,几十年来一直“初心不改,心系祖国接班人培养”……他们身上展现出来的气质,正是家国情怀的重要内涵。

 

光明追思


手机光明网

光明网版权所有

光明日报社概况 | 关于光明网 | 报网动态 | 联系我们 | 法律声明 | 光明网邮箱 | 网站地图

光明网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