English
  新华社16日受权发布《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分类推进事业单位改革的指导意见》,毋庸置疑,《改革指导意见》的隆重面世,不仅给事业单位改革指明了方向,也有望解决目前公益服务资源配置不合理、质量和效率低下问题,更为重要的是,能破解事业单位普遍定位不清,政事不分,事企不分,机制不活等弊端。  
 中国事业单位改革大提速
  以转换用人机制和搞活用人制度为核心,以健全聘用制度和岗位管理制度为重点,建立权责清晰、分类科学、机制灵活、监管有力的事业单位人事管理制度。
  中共中央 国务院关于分类推进事业单位改革的指导意见
  事业单位是经济社会发展中提供公益服务的主要载体,是我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重要力量。改革开放特别是党的十六大以来,各地区各有关部门积极探索事业单位改革,不断创新事业单位体制机制,稳步推进教育、科技、文化、卫生等行业体制改革,积累了有益经验,取得了明显成效,为进一步推进改革奠定了基础。事业单位提供公益服务总量不断扩大,服务水平逐步提高,在促进经济社会发展、改善人民群众生活方面发挥了重要作用。
    当前,我国正处于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关键时期,加快发展社会事业、满足人民群众公益服务需求的任务更加艰巨。面对新形势新要求,我国社会事业发展相对滞后,一些事业单位功能定位不清,政事不分、事企不分,机制不活;公益服务供给总量不足,供给方式单一,资源配置不合理,质量和效率不高;支持公益服务的政策措施还不够完善,监督管理薄弱。这些问题影响了公益事业的健康发展,迫切需要通过分类推进事业单位改革加以解决。【详细】
【三部委解读事业单位改革】 党报论分类推进事业单位改革
 事业单位改革要经得起公众监督
  政府部门和事业单位一体,事业单位和公司企业一体,从而使政府部门和公司企业的关系不明不白,这是现行事业单位运行机制的弊端所在。
  满足公众知情权是推进事业单位改革的力量
  光“分类”还不行,关键得要“分离”,事业单位改革如果不能真正给纳税人减负,就谈不上成功。“分离”无疑是困难的,涉及到很多人的既得利益。更何况,相比企业改革职工下岗、教育改革学费猛涨等平民“被改革”,事业单位往往在决策层拥有更高的改革话语权。既得利益的阻挠,无疑是事业单位改革十几年未见成效的根本原因所在。
    要真正有效地推动事业单位改革,简单依靠政府的强力推动以及被改革者的支持配合是不够的,让同样是利益相关者的公众参与进来,扩大事业单位改革的开放性,非常关键。因为,缺少公众监督的事业单位改革,就难免会在幕后不公开的不断妥协中拖沓变味。要把政务公开作为政府施政的基本准则,所有政府工作都要以公开为原则、不公开为例外。事业单位改革自然尤其应该如此。这不仅是满足公众知情权的需要,更是推进事业单位改革的凭借力量。 【详细】
【中国推进事业单位改革 欲建立监管有力管理体制】 【调整禁扩政府编制 规范津贴补贴】
 事业单位改革莫忽视当事人的参与
  从各地情况看,尽管山西、上海、浙江、广东、重庆五省市自2008年就已成为事业单位改革试点地区,按计划应于2010年底结束并向全国推广经验,但由于遇到诸多棘手难题,截至目前试点工作仍未结束。
  事业单位改革与改革对象利益密切相关
  目前,中国拥有事业单位大约126万多个,从业人员3000多万,70%以上为技术人员,另有900万离退休人员,总数超过4000万人。情况之复杂,矛盾点之多,利益涉及面之广,超出常人的想象。仅从收入来源上看,就有“参公(参照公务员)”、“全额拨款”、“财政补贴”、“自收自支”四类。倘若按照服务领域、治理结构等方式划分,种类就更加繁多。这样复杂的架构,也就注定了事业单位改革“牵一发动全身”。
    实际上,在事业单位改革上,赢得“当事人”的力挺,已成为国际上通用的做法。譬如,2005年美国明尼苏达州在以前的基础上设计了全州范围的教师工资绩效变革计划,全明尼苏达州的340个学区中,已有40个学区实施了工资绩效计划,另有140个学区递交了表示参加意向的信函。整个改革,都让老师全程参与其中。正如州长所言:“这是一个转变风气的非常复杂的过程,如果没有教师的鼎力支持,它注定会失败。” 【详细】
【事业单位改革使单位可能出现提前退休潮】 【多方合力推动事业单位改革继续清障前行】


手机光明网

光明网版权所有

光明日报社概况 | 关于光明网 | 报网动态 | 联系我们 | 法律声明 | 光明网邮箱 | 网站地图

光明网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