English

【时代楷模】金春燮、郑福来同志先进事迹

金春燮:吉林省延边朝鲜族自治州汪清县关心下一代工作委员会主任。

郑福来:"七七事变"的亲历者,从1951年开始在卢沟桥上义务为人们讲解日军暴行。

+金春燮+郑福来+人物楷模+图片新闻+光明网专题+光明网首页

金春燮 更多»

中宣部发布“时代楷模”金春燮和郑福来先进事迹

    为纪念中国人民抗日战争暨世界反法西斯战争胜利70周年,在全社会大力弘扬伟大抗战精神,中央宣传部27日在中央电视台公开发布“时代楷模”金春燮和郑福来的先进事迹。

金春燮:一名退休党员的职守与情怀

  金春燮把退休人员划分为三种类型:买菜做饭的家庭服务型、自娱自乐的健身娱乐型、发挥余热的社会服务型。他自嘲说:“我一辈子不会打麻将,也不会健身,就是闲不住,想干点有意义的事。”
  编纂40余本、百余万字的抗联书籍,筹资1300余万元、协调修建77座抗联遗址纪念碑,策划组织拍摄抗战电视宣传片、传记片20余部,义务开展爱国主义教育82场、12.4万余人次得到精神洗礼……当我们把金春燮退休10年间的“闲不住”,以数字形式串起来时,不禁为“发挥余热型”的他而震撼。

金春燮:帮助青少年扣好人生的“第一颗扣子”

    在吉林省延边朝鲜族自治州汪清县第四小学四年级二班,县关工委主任金春燮手里捧着锦旗,深情地嘱托孩子们。

金春燮:被英烈精神感动,又感动别人

    10多年来,他编纂了《汪清英烈传》等40余本、百余万字的抗联书籍资料,创办“汪清英烈网”,策划并组织拍摄抗战电视宣传片、传记片20余部,义务开展爱国主义教育82场、听众多达12.4万人次,无愧于“弘扬抗战精神的楷模”的荣誉称号。

金春燮:“纪念碑,是有灵魂、有生命的”

  在吉林省延边朝鲜族自治州,沿汪复公路行进45公里,临近汪清县东光镇庙沟村大北沟入口,一座洁白花岗岩铺就的烈士陵园静静伫立。
  “这里是抗日烈士、东满特委书记童长荣的陵园,占地270平方米,象征童长荣把27岁的年轻生命献给抗日斗争和民族解放的神圣事业……”说话的金春燮老人并不是专业讲解员,可他的解说却让无数人眼角湿润。10余年间,他协调民政等部门筹措资金1300余万元,建起了77座抗日烈士纪念碑。

郑福来 更多»

郑福来:让抗战精神代代相传

  今年84岁的郑福来,被人们称为“卢沟桥事变”的“活历史”。他已在卢沟桥上义务讲解卢沟桥抗战史64年,那段苦难而不屈的历史深深地烙在他的脑海。60多年来,他坚持不懈用一个亲历者的讲述,传承民族记忆,弘扬抗战精神。

郑福来:抗战记忆的传承者

  经历“七七事变”时,郑福来只有6岁,日军在宛平城残害百姓的情形深深地烙在他幼小的心灵里。他痛恨日本鬼子,希望让更多的人了解“卢沟桥事变”中日军的暴行。郑福来日复一日讲述当时自己和身边人的灾难,这也是所有中国人的灾难。他坚持不懈为游客讲解卢沟桥抗战史,从未收过一分钱,他只希望大家不忘国耻、居安思危、振兴中华。他被抗战精神、爱国精神鼓舞着,也时刻践行和传承着革命先烈的精神。

郑福来:活着就要坚守“阵地”

    经历“七七事变”时,郑福来只有6岁,日军在宛平城残害百姓的情形深深地烙在他幼小的心灵里。他痛恨日本鬼子,希望让更多的人了解“卢沟桥事变”中日军的暴行。郑福来日复一日讲述当时自己和身边人的灾难,这也是所有中国人的灾难。

图片新闻 更多»
人物楷模 更多»

陕西民警汪勇:用担当诠释忠诚

    汪勇出生在湖南省沅陵县,从小家境贫寒。父亲18岁当选县人大代表,担任大队党支部书记,一生不图回报,全心全意为乡亲们服务,直到肾坏死无法劳动。父亲教育他“穷,得有骨气;饿,得有志气”。



手机光明网

光明网版权所有

光明日报社概况 | 关于光明网 | 报网动态 | 联系我们 | 法律声明 | 光明网邮箱 | 网站地图

光明网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