English

经济新常态是收入分配改革的重大机遇

随着经济增长将从超高速转向中高速, 中国经济开始进入了新常态。经济结构将会得到优化调整,以制度和技术创新为主体的经济增长的动力将会更加持久,社会民生将进一步改善,生态环境将得到有效治理。同时,经济新常态会带来收入分配格局的变化,也会对收入分配制度改革提出新要求。深化收入分配制度改革,既有助于经济结构的调整,提高居民的消费支出比例,减少过剩生产能力,又能提高劳动者的生产积极性,带来经济增长的活力。

经济新常态让市场主体分享金融服务的雨露甘霖

在经济增长“总量扩张型向质量效益型”转型的经济新常态下,金融新常态,就是要建立多层次金融体系,满足不同类型实体经济的金融需求。未来的金融改革的关键是要牢牢把握金融服务实体经济的本质要求,构建更具竞争性和包容性的金融业,为实体经济提供多样化的竞争性金融供给。服务于不同实体经济不同人群的金融市场也需要多层次的,金融机构是多层次的,股票市场是多层次的。

推进开放新战略 引领经济新常态

十八大以来,我国已经加快了对外开放步伐,并在不长的时间里取得了比较好的效果。充分利用目前良好的发展势头,推进以下几项重点战略,将我国对外开放水平提升到一个新的高度,从外部环境改善的方面来促进我国经济的可持续发展。首先,积极推进“一带一路”战略。其次,积极实施为新兴市场国家基础设施建设提供金融支持的战略。再次,进一步推进中美新型大国关系建设战略。最后,继续推进《中欧合作2020战略规划》的圆满完成。

把握经济新常态需要处理好十大关系

适应和引领经济发展新常态,需要重视和发挥市场在资源配置中的决定性作用,以市场为导向,主要靠市场发现和培育新的增长点。对此,有人误读为新常态下政府可以不管或少管,放松、懈怠,甚至于以新常态作为不担当、不作为、懒作为的“挡箭牌”。实际上,党的十八届三中全会关于发挥市场在资源配置中的决定作用同更好发挥政府作用是一个完整的整体,市场决定和政府作用是统一的、辩证的,不可偏废。

新常态下中国经济发展的七大机遇

当前的中国经济步入“新常态”,经济增长进入了可控、相对平衡的运行区间。在外需疲软、内需回落、房地产调整及深层次结构变动的力量综合作用下,经济下行压力有所加剧。然而,“新常态”并不是只有困难、挑战和风险,新常态没有改变我国发展仍处于可以大有作为的重要战略机遇期的判断,改变的是重要战略机遇期的内涵和条件;没有改变我国经济发展总体向好的基本面,改变的是经济发展方式和经济结构。

最新解读 更多»

胡鞍钢:迎接中国新常态 中国经济仍旧平稳运行

要理解中国的新常态,必须先回顾中国历史。中国经济现代化起步晚,采取的是所谓“追赶型”增长模式,即在长时间落后之后经历迅猛的经济增长。例如,1870年到1913年间的美国遵循的正是这种发展模式,经济年平均增长4%;俄罗斯从1928年至1939年年均增长4.6%;日本从1950年至1973年年均增长9.3%。

孟威:激发创造潜力,活跃“中国经济的每一个细胞”

在新一轮科技创新和“互联网+”为助力的产业变革中,中国正处在由模仿经济到创新经济的转变加速中,而这一转型也顺应半个多世纪以来世界经济发展大势,即经济发达和发展迅猛的国家纷纷将创业作为国家战略实施,投入巨资鼓励创新创业的全球化新趋势。可以预见,创业创新将成为我国促进经济更快更好发展和社会公平正义的“新引擎”。

娄峰:经济“半年报”企稳回暖 下半年捷报可期

加强金融基础设施和货币传导机制建设,推动利率市场化改革,引导利率下调预期;完善人民币汇率形成机制,加强跨境资本流动监管,保持人民币实际有效汇率的基本稳定;大力发展多层次资本市场,加快推进股票发行注册制改革,加大资本市场监管力度,积极防范金融风险。

张占斌:行稳致远 中国经济续写7%的目标

2015年政府工作报告中指出,今年国内生产总值增长7%左右,第一、二季度都实现了这个目标。下半年增速也不会低于7%,有信心完成预期目标。最近出台的一系列稳增长措施,如铁路投资、棚户区改造、水利工程、地下管网等,都在加速建设,对稳增长会起到很好的作用。

李志龙、何帆:经济筑底回暖 改革“绿芽”见效

对中国经济来说,利好或已增多,利空仍未走远。“三期”叠加的压力仍在,国内外的不利因素也未消失。从国际环境看,美欧日等发达经济体虽有经济企稳迹象,但后期走势仍不明朗。受美元走强及大宗商品价格下滑影响,新兴经济体的经济也不容乐观。这种背景下,我国出口回暖的趋势能否持续尚待观察。

李长安:大众创业、万众创新是中国经济继续前行的动力

国家统计局刚最新发布的经济数据显示,今年上半年我国的GDP 同比增长 7.0%,超出了市场的普遍预期。其他衡量宏观经济的关键性指标如物价指数CPI一直在1.2% -1.5% 的区间波动,物价形势稳定;调查失业率保持在5%左右的水平,新增就业人数达到718万人,就业形势比预期的要好。

理论聚焦 更多»

李扬:引领新常态 把握主动权

社会保障制度的并轨、医疗保险和失业保险制度改革的进一步深化,进一步完善了“宏观稳定、微观搞活、社会制度托底”的新宏观政策的架构,基本保证了我们能够承受较大的增长率减速的冲击,进而从容地进行结构调整和发展方式转换。外向型经济体制建设取得新进展。

施建军:积极参与全球治理,为经济新常态提供外部支撑

经过三十多年的高速发展,中国经济发展速度近年来放慢了脚步,显示出稳定的趋势性,这表明中国经济在超高速运行数十年之后,进入了一个新的增长轨迹。这就需要我们正确认识中国经济发展的新常态、适应经济新常态,保持战略上的平常心态,既要坚定信心,又要调整策略。

丁元竹:以教育改革和人才广聚引领经济新常态

中国经济新常态面临前所未有的机遇,适应经济新常态,需要推动发展动力转换,需要更加注重创新,经济增长向更具可持续性的轨道过渡。这些,都要求重视教育,大力培育人才。中国要成为一个创新大国,首先必须成为一个人才大国,进而成为一个人才强国,而要成为一个人才大国和人才强国,首先必须成为一个教育大国和教育强国。教育和人才将使中国后发高点起步。

连平:新常态是中国经济迈向中高端水平的致胜法宝

我国经济已经跨入新常态。新常态着眼于保持中高速增长和迈向中高端水平的“双目标”,坚持稳政策稳预期和促改革调结构“双结合”,以实现中国经济提质增效升级。同时,未来居民收入增长和城镇化将推动消费持续平稳增长,而中西部地区发展和广大城市公共设施建设意味着投资仍然存在较大的拓展空间。改革开放的深入推进必将导致全要素生产率得到明显提升。

赵振华:尊重经济规律,积极引领经济新常态

习近平总书记从战略的高度,及时准确地做出了我国经济发展进入新常态战略判断,这是既对当前我国经济发展阶段新特征的科学概括,也是未来我国经济社会健康发展的战略起点,是尊重经济发展规律的具体体现。经济发展犹如滚雪球一样,当雪球小的时候,可以很快翻一番,随着雪球体积的增大,必然要减速。

胡鞍钢:经济新常态助力中国再上大台阶

目前,中国经济已经进入新常态。所谓“新常态”,就是中国经济发展的新阶段,有新的发展特征、新的发展动力、新的发展趋势,需要新的发展思路、新的发展政策,顺其自然,应势利导。我国的经济起飞是从1978年到2011年, 33年间经济增长率平均是9.9%,高增长率下,环境承载能力、能源消耗达到或接近上限,有必要主动放缓增速。因此,新常态是一个经济社会发展自然而然的时期。

精彩评论 更多»

中国经济并没有从发展的轨道上跑偏

形有波动,这是经济轨迹走势图的真实表达。没有一种物理运行是直线上升的,也没有一个经济体发展的坦途无限。况且世界经济增长乏力,单独的经济体在长期走势图中,是很难避免共振。美国如此,中国亦然。

让中国为世界经济发展注入新活力

中国经济不会“硬着陆”,也不主张打“货币战”,更不是世界经济风险之源。近几年以来,虽然我国经济发展进入新常态,增长由高速转向中高速,但正如总理所讲,机遇大挑战。

读懂中国经济“形”与“势”的辩证法

历览每次务实而精辟的发言,都在关键时刻,为经济打气、给世界信心。“形有波动,势仍看好。”这八字真言,有力廓清中国经济的真相,为保持经济中高速增长、迈向中高端水平,赢得民意,稳定人心。

“新”,依然是读懂世界经济的关键字

“适应新常态”“中国的数字颠覆者”,这些2015年夏季达沃斯论坛的子议题,都有回避不了的中国元素。创新驱动的新动力已产生,结构调整的新格局在跟进,新常态下的经济增长有了可持续发展的新落脚。

相关专题 更多»


手机光明网

光明网版权所有

光明日报社概况 | 关于光明网 | 报网动态 | 联系我们 | 法律声明 | 光明网邮箱 | 网站地图

光明网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