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深了对新闻宣传工作“三贴近”的认识
编辑记者还谈了对“三贴近”的认识深化过程。他们表示,此次通过去西柏坡参观学习,更加深刻地体会到,要切实担负起党交给我们的新闻工作使命,就必须贴近实际、贴近生活、贴近群众,向人民群众传递党的声音,向党反映群众的诉求,做让党放心、让人民满意的新闻工作者。
总编室贾宇表示,当初他是带着问题来到西柏坡的。西柏坡,一个富于精神质感和命运感的所在。对于如今生活、劳作和繁衍在这块土地上的人们来说,红色记忆在多大程度上影响或者改变他们?他利用统一活动的间隙,尽一切可能与当地乡亲聊天,了解他们的想法。感到这里的乡亲与他们生活的土地有一种天然的热爱,并无怨无悔地用自己的血汗为生活的理想而奋斗。在与同老乡吃同住同劳动的过程中,努力亲近他们、理解他们,努力丰富自己的生活实感,努力从他们身上汲取思想养分和精神力量。
教育部姚晓丹表示,作为一名新闻工作者,这次的“寻根之旅”让她更加认识到,贴近群众、贴近实际、贴近生活是我们毕生的追求。新闻是记录今天的过程,也是记录历史的过程,半个世纪之前,我们的新闻前辈用自己手中的笔鼓与呼,他们的身影已融进了那一抹灿烂的红。今天,我们更要始终坚持“两个务必”,走进这正在进行中的生动、热烈的历史。
网络部郭冠东谈到,我们要向基层群众学习,学习老区人民身上的高尚品质。老区人民不仅在革命战争年代做出了很大的贡献和牺牲,在新中国成立后,也没有以功臣自居,没有“等,靠,要”,而是坚持艰苦奋斗、自力更生。“不是基层里我们太远,而是我们离基层太远。”到了基层,才能真正了解国情;与群众同吃同住同劳动,才能真正理解历史。基层群众热情淳朴,向我们敞开大门,了解外界,发展建设自己家乡的意愿非常强烈。作为中央媒体的年轻采编人员,应该加强接触基层的主动性,积极为基层群众解决问题。
编辑记者们表示,通过这次活动,进一步了解了国情和民情,加深了对党的新闻事业的理解,再次印证了新闻的根在基层,新闻的源头在群众。回到北京,再采写、编辑那些有关农村和农民的稿件时,那些数字和事实背后便有了更鲜活的个体生命和更丰富情感内涵。
认识到活动的重要意义和今后努力方向
编辑记者们一致认为,青年编辑记者寻根西柏坡,是“三项学习教育活动”的有效载体。活动既是一次深刻的革命传统教育,也是青年编辑记者难得的实践机会。
编辑记者们谈到,当时在西柏坡,毛泽东在与民主人士胡愈之的交谈中提到将来要办一份给知识分子看的报纸的设想,这应该看作是光明日报的最初酝酿。这激发了他们对西柏坡的亲近和去西柏坡寻踪的愿望。报社的6位编辑记者利用午休时间到岗南镇李家庄,寻访光明日报首任总编辑胡愈之当年短暂生活过的地方,具有非常特殊的意义。
6位编辑记者认为,这次活动形式多样,内容丰富,通过实地走访和体验,深化了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马克思主义新闻观和新闻职业精神职业道德的认识,进一步提高了政治意识、责任意识和大局意识。这样的经历增长了见闻,了解了国情,接受了教育,深化了思想,丰富了经历,经受了锻炼,结识了朋友……对于青年编辑记者来讲,这样的活动非常有意义,非常有价值。
有记者谈到,这次寻根之旅,是一次难得的和新闻界年轻同行们接触交流的机会,通过向身边优秀同行的学习和比较,发现自己的差距和不足,今后要学习身边优秀新闻界同行的精神风貌和职业素养。
听完大家的发言后,何东平副总编辑说,6位同志到西柏坡去学习体验生活,感受是多方面的,收获是全方位的。大家从精神、信念、理想方面都寻到了根,接上了根,看来去和不去就是不一样,大家精神受到震撼,融在血液里了,在未来的新闻生涯中西柏坡之行可能都会发挥长久的作用。在新闻业务上,大家向同行学习,向当地百姓学习,这也是一种很好的培训形式。今后要鼓励更多的编辑记者接触基层,要更多地走近社会、走近生活、走近群众。
参会的报社“三教办”负责人和其他青年编辑记者也分别作了发言。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