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到顶部
  • 时政
  • 世界
  • 时评
  • 理论
  • 文化
  • 科技
  • 教育
  • 经济
  • 生活
  • 法治
  • 军事
  • 卫生
  • 养生
  • 女人
  • 娱乐
  • 电视
  • 图片
  • 博客
  • 论坛
  • 光明报系
  • 更多>>

  • “军医院士群”忠诚精爱铸就“四个一”
     http://www.gmw.cn 2011-06-19 14:53:59 来源:中广网

    王士雯院士查看患者病情

    卢院士在海南医院义诊

      一颗仁心:大爱铸就,点亮患者求医之路的明灯。

      “夫医者,非仁爱之士,不可托也;非聪明理达,不可任也;非廉洁淳良,不可信也。”解放军总医院“军医院士群”的7位院士,他们用大爱救死扶伤,他们“为患者把心都掏了出来”,他们建树了崇高的医德医风,形成了良好的医患关系。

      医者仁心、普济众生,夯实立业之本。对于一名医生而言,救死扶伤要靠诊断的正确、治疗的及时、医术的高明,但是支撑这些的是医生所天然具备的高度责任感,“对病人负责、对生命负责”始终是7位院士的绝对共识,他们用“天使之心”的仁爱去点亮病人的求医之路。就如同卢世璧院士所言,“把患者的病治好,就是对一名医生的最高奖赏”。

      被誉为创伤救治“回春手”的付小兵院士指出,“医学科研选题的定位,一定要放在为临床服务这一基准上,只有造福于临床,能指导临床,才能取得大的收益。这也是医学科学研究的最终目的。”

      对病人负责既体现在关键时刻对病人生命安全勇于担当的责任感,也体现在平日里对待病人的细心程度。姜泗长院士要求全科同志确定新的“康复意识”:追求救死扶伤最大值,让病人从生理到心理都真正康复。黄志强院士认为,生命相托,医生必须对患者负责。他对病人最看重的是熟悉和掌握病情,不放过任何一个疑点,了解病情往往比有些下级医生还要详细。卢世璧院士对待患者无微不至,天冷时,每次为病人检查前,他总要先把器械捂热、把手搓热;做神经损伤检查时,他会一边把病人的感觉障碍范围画出来,一边用数码相机拍下来,以便病人复查时用来比较参考;卢院士还会在病人出院时,亲自拿着拐杖在腋下给病人做示范……

      “医德医风的核心是救死扶伤。”卢世璧院士说。骨科手术消耗体力,年逾花甲的卢院士依然拼搏在手术台上,有时一上台就是十几个小时,有时通宵达旦连轴转,甚至虚脱在手术台边上。忙完了手术忙开会,没时间吃饭成了生活的常态,他就抓一包方便面撒上作料,边嚼边参加会议……他说,医生职业是神圣的,因为医生的天职就是一切为了病人,自己的心情随着病情严重而沉重,也为病情好转和痊愈而感到由衷的欣慰。

      作为烧创伤医生,经常要在40多摄氏度的高温下,和细菌、感染打交道。气味难闻,汗流浃背是救治烧创伤病人时的“常态”,面对“皮开肉绽”和“面目全非”的病人,盛志勇和他的同事们全然顾不得“心有余悸”,心中只有全力救治这唯一的信念,多少次把极重度烧创伤病人生存的一线希望变成了重新生活风帆的可触现实。

      有热爱在,就有精神在;有事业在,就有希望在;有责任在,就有勇敢在。在陕西安康贫困山区,盛志勇院士遇见了由于离县城很远且家境贫困,忍受疝气困扰10余年的一位40多岁的农民,当地没有手术条件,盛志勇就在一个农家炕头吊起白布单,卸下门板,搭起了手术台……一位农村妇女长期胃溃疡造成幽门梗阻和出血,生命垂危,急需输血,盛志勇一得知她和自己都是B型血,立即从自己身上抽了200毫升血输给她,接着又为她做了手术……

      医学是一门以心灵温暖心灵的科学,7位院士对病人金子般赤诚的爱心有口皆碑。为抢救一名肾功能衰竭的患者,陈香美院士在剖腹产术后第7天,冒雨到病房并亲自为患者做肾穿刺治疗,硬是把这位被其他医院无法挽救的病危患者,从死亡线上拉了回来。

      “一个人的生命只有一次,只要病人有一线希望,作为医生就不能轻言放弃。”黄志强院士说,“找我看病是看得起我!”无论是面对患有先天性膈疝农民的女儿,还是来自内蒙古患重症坏死性胰腺炎的患者,包括东北化脓性胆管炎的病人,黄志强院士都全力以赴地挽救,在“医生一定要珍惜病人”的理念下,他解决了农村女孩支付不起医药费的困难,克服了团队中对抢救可能失败的悲观情绪,成功地将病人们从死亡线上拉了回来。肝胆外科办公室墙上刻着“医德高尚,医术精深”的金色牌匾,凝聚了患者对黄志强院士“再生之恩”的无限感激之情。

      甘愿奉献、服务患者,舍小家顾大家。一切为了患者,是“军医院士群”的鲜明特征,为了患者的一切,是“军医院士群”的崇高使命。把每一位患者当成自己的家人,让自己成为患者“值得托付生命的人”是7位院士所遵循的神圣宗旨。

      陈香美院士是母亲,但是她提起女儿就一脸愧疚,因为忙于工作,她接送女儿、为女儿到学校开家长会的次数不超过5次;她是女儿,但她想到自己的老父亲就满含热泪,父亲去世之际,她正远在日本的国际讲坛,都来不及见父亲的最后一面;她是妻子,但她说到丈夫就满含歉疚,为了事业,她早出晚归,留给家庭的时间太少。在陈香美院士的心灵天枰上,事业的重量总是超过了家庭,对病患的责任感也总是超越了对亲人的关心。

      选择了医生就是选择了奉献。王士雯院士的母亲急性心肌梗塞发作,她虽然心急如焚,但医生的责任让她不能丢下自己的病人,直到病人转危为安,她才回到家中照顾母亲。为中国养育了一位杰出老年心血管病专家的母亲,在自己病危的时候却得不到身为医生女儿的照顾。

      选择了医生就是选择了无私。“不是不想去,只是实在抽不出时间去。”付小兵在北京居住多年,却没有带全家去香山转过,当他终于下定决心带着妻子儿女出行之时,一个医院的会议通知让女儿大失所望……付小兵院士白天泡在研究室,与同在一个单位、近在咫尺的妻子却难得见面……他留给家庭、亲人的时间太少,而是把更多的关爱和精力给了创伤研究室,给了他时刻牵挂的患者。

      选择了医生就是选择了牺牲。“我亏欠的太多了……”这句话,是黄志强院士最想说给自己结发妻子余振玉说的。余振玉身体状况不好,却一直没有告诉黄院士,“她害怕影响我的工作、手术,家庭的重任都是她自己扛着……”每提到这些,黄院士就满含热泪。因为病情的恶化,余振玉全身脏器衰竭,离开了她热爱的事业和家庭,也成为黄志强院士心中永远的伤疤,他把慈爱全部奉献给了病人,在时间和情感上对家人付出的太少。

      廉洁行医、情系患者,谱写正气之歌。医者,非廉洁纯良,不可信也。要想树立良好的医患关系,成为患者信赖并且尊重的医务工作者,一尘不染、两袖清风是根本要求。解放军总医院“军医院士群”的7位院士们把医德医风当作生命、立为品牌,用自己的一言一行树立了敬业廉洁的良好形象,谱写了医学工作的正气之歌。

      始终牢记人民军队的历史使命,是“军医院士群”自觉筑牢抵御诱惑思想防线,不断提升德技双馨人格魅力的源泉所在。卢世璧院士常常告诫学生们,“为病人解除痛苦是病人给我们的最高奖赏,我们应该感谢他们,怎么能收病人的钱财呢?”卢院士不仅要求学生廉洁行医,自己更是安贫乐道、视医德为生命。病人出院前,将装有1000元钱的信封悄悄地放到卢院士的抽屉里面,他发现之后,立即联系相关人员查找这位病人,并将钱退了回去;病人来复查,带了些烟酒给卢院士,他坚决不收,让病人又原封不动地拿了回去。

      吃回扣、要红包、开大处方等不良行为,是破坏和谐医患关系大厦的蚁穴,解放军总医院是全国践行社会主义道德观念和优良传统的优秀典型,“军医院士群”的7位院士淡泊名利、清贫自守,像珍惜自己眼睛一样珍惜“廉洁行医”的金字招牌。盛志勇院士说:“从1942年当医生到现在,可以说就从来没有拿过一个红包,也从没有拿过药品回扣,这辈子就没有做过这种事情。”

      孙思邈云:凡大医治病,必当无欲无求,先发大慈侧隐之心,存好生之德。凡有疾厄来求救者,不得问其贵贱贫富,普同一等。“军医院士群”7位院士,个个都是“大腕”、“巨星”,但是他们从不端架子、不以资历自居,对待患者一视同仁,不看对方身份和地位,只问病情,只关心救治。姜泗长院士行医几十年,始终遵循自己的“约法三章”:对领导对群众一样精心,对熟人对生人一样热情,对大人对小孩一样周全。“医生的职业,首先是一个道德的职业。何况我们是在部队的医院里呢。如果我们现在像某些医院那样搞些不正之风,非要收别人的红包才用心地去做手术,那么,也许这些病人的病的确是治好了,但是他们的心上却落下了病根,那就是对医生职业道德的不信任。”黄志强院士对待患者,从不关注病人的地位和职业情况,无论是普通群众,还是官员干部,也无论是熟悉的还是不熟悉的,他都一视同仁、细致诊疗。有一次,一位外地来的领导请黄院士看病,随行的人对他说,“黄教授,这是我们市的市长,如果你把他病医治好了,我们可以……”同行人员的话还没有说完,黄院士边摆手边说,“看病吧。”制止了同行人员的话题。

    版权声明:转载须经版权人书面授权并注明来源
    [责任编辑: 李然 ] [字体: ]  [打印]  [关闭] 
    发表评论
    
    会员名:   密 码: 论坛会员注册 查看评论
    请您文明上网、理性发言并遵守相关规定
    

    手机光明网

    光明网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