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到顶部
  • 时政
  • 世界
  • 时评
  • 理论
  • 文化
  • 科技
  • 教育
  • 经济
  • 生活
  • 法治
  • 军事
  • 卫生
  • 养生
  • 女人
  • 娱乐
  • 电视
  • 图片
  • 博客
  • 论坛
  • 光明报系
  • 更多>>

  • “军医院士群”忠诚精爱铸就“四个一”
     http://www.gmw.cn 2011-06-19 14:53:59 来源:中广网

    陈香美院士查看病房

    付小兵院士工作照

      一架人梯:用奉献铸就,甘做基石强队伍。

      7位院士,每一位都是桃李满天下。他们的很多学生,在各自的研究领域都已经成为独挡一面的著名专家学者,有的也已成为院士。他们既当丰碑,更作基石,甘为人梯,让一大批人才脱颖而出,推动了学科建设整体跃升。

      关爱学生,倾尽全力育人才。“人才旺、事业兴”,7位院士深知医学事业和学术科研传承的重要性,肩负着历史的使命感和紧迫感,用心血建筑起人才大厦。他们不仅仅是名医、专家,还是目光远大、育才有方的医学教育家

      姜泗长院士经常说,一生希望做好两件事,一是做一名好医生;二是做一名好老师。这两件看似简单的事情,姜院士用一生的实践将其精彩演绎。“能成为姜泗长的学生,那是莫大的幸运。”杨伟炎回忆起自己的老师,永远也不会忘记自己1979年做第一例神经瘤切除手术时,姜老师在自己的身边守了7个小时;王赋冰也始终记得自己的论文被老师连续修改了9稿,所有引证的数据资料都被他核对了原文,而最后当论文发表时,姜老师划掉了自己的名字……

      一位哲人说过,“科学需要人的全部生命”,在成就人才培养事业上,院士们像春蚕一样,默默吐丝,把自己的一切献给了学生们;像蜡烛一样,燃烧自己,把学生们推上了医学发展的广阔舞台……

      “听卢教授讲课是艺术享受”,卢世璧院士渊博的专业知识和循循善诱的授课风格被学生们交口称赞。作为著名骨科专家,他是儒雅的教师,将自己的科研积累对学生倾囊相授;同时,他又是手术室里钳锯并用的专家,呕心沥血地将丰富的临床经验无私地传授给学生们。甚至,在他自己被病魔折磨时仍然不忘学生的培养工作,在病床上,他穿着病号服,给进修生讲课、倾听学生汇报实验情况,指导制订下一个实验方案,为学生逐句逐段修改答辩论文;在手术台上,他手把手进行带教,用自己的实际行动和风范去教导学生、感化学生。

      黄志强院士对待学生,不分是不是自己带教的,只要找到他,就会认真对待,一位医生把自己的硕士论文送给黄教授,虽然黄教授不是他的导师,但是这位晚辈发现,自己的论文不仅被黄教授逐字逐句地通读了,连错别字都被一一改正,甚至还重新绘制了其中一幅插画。

      学生刘玲玲手术后疲惫地睡在病床上,王士雯看在眼里,疼在心中,她对好温水,细致地为刘玲玲洗脸洗脚……作为王士雯院士的第一个硕士生,心脏救护专家丁建勋谈到自己的导师,充满了感激:“毕业时我没有坚持留在王教授身边,她不但没有责怪我,还积极帮助我联系单位……”正是在时刻以学生利益为重,始终把学生前途当成头等大事精神的支撑下,王士雯院士为国家培养了一个又一个既是具有丰富经验的临床医生,又是具有敏锐科研思维能力的学术带头人。

      关爱学生,重视年轻医生的成长,面对他们在诊治过程中出现的错误,黄志强院士认为,“假如我们能设身处地体会病人的一切,我们就会自然而然地小心谨慎地行事,然而,只要你在实践,你就不免可能发生错误,纠正了错误,才能找到正确的方向”。卢世璧院士面对学生在科研和临床中出现的为难情绪,也注重教育的方式方法,在尽量尊重学生的基础上,耐心地开导和引导。一位研究生由于实验进展不顺利而心灰意冷,不想继续做实验了。卢教授没有正面批评他,而是娓娓道来一个在美国西部淘金的故事开导他:“科学研究也像淘金一样,虽然有时重要的发现就像挖出金矿石一样偶然,但这些偶然也存在于必然之中。有时再坚持一下,再前进一步,就有可能获得重要的发现。科研:别想一次抱个金娃娃。”正是卢教授这样轻松方式的教诲,让这个年轻学生受益匪浅。

      因材施教,园丁妙手裁绿叶。助推年轻人进入医学事业发展的轨道,是“军医院士群”的鲜明特征,他们就如同细心的园丁,修剪着每一个小树苗的枝桠。在这一过程中,他们秉持因材施教的宗旨,根据个人特长进行有针对性的培养,体现了人才培养工作的科学性。

      研究每个年轻人的特长,针对不同情况制定不同的培养目标,为他们寻找向上发展的空间一直是王士雯院士坚持的原则。为了培养高层次的临床医学人才,王士雯院士利用春节假期,专门请教著名医学专家,研修带教经验,她还推荐具有一定学术成果的学生担任学术刊物的编委,让他们独立完成审稿、组织学术会议等工作,实现他们在实践中从量到质的飞跃。对于提高年轻医师的业务水平,王士雯院士更注重从基础抓起,她要求住院医师第一年要注重新文献的学习,自己每次参加国际学术会议,都把最热点的资料带回来供他们参考和学习。她还千方百计联系院内外的相关科室,为年轻人创造学习、进修的机会和条件。

      “年轻人是容易诱导的,几句鼓励的话可能影响他的一生。”黄志强院士既注重“授之以渔”,把方法、方式等一些指导性的经验传授给学生,又注重“考虑学生的出路,考虑他将来做什么。”他尊重学生,认同学生的独立见解,在具体的思路和方法上给予指导,把重点放在培养学生的自主科研和探索创新能力上。

      师者,传道、授业、解惑也。作为园丁,除了发现优质“树苗”以外,为其成长提供充足的养料、水分,即创造人才成长的环境更为重要。卢世璧院士认为人才培养上一定要区别情况、有所侧重、因材施教。在他的科室采取了两项措施,针对英语水平较弱的医务人员,请英语教师专门授课,进行英语强化训练;对科研能力欠缺的,专门脱产半年开展科研训练。“我们对人才的使用培养采取了适当倾斜的办法。如对口培训、缺什么补什么、医教研都要搞等,从长远来看,这有利于人才的成长。”卢世璧院士这样阐述自己的育才心得。

      甘做人梯,保证科研连续性、传承性。建立健全完备的人才梯次配备是人梯精神的应有之义。王士雯院士常说:“科学不是一代人的事业。帮助年轻人超过自己,是事业发展的需要。”盛志勇院士也认为,只有培养出人才,医学事业才后继有人,他们的努力也才更有价值。他捐出“全军重大贡献奖”和“一代名师”的全部奖金,成立了“盛志勇医学基金”和“盛志勇医学成就奖”,鼓励和资助那些取得了成就,具有突出贡献的年轻工作者。

      姜泗长院士构建人才队伍,讲究年龄结构和专业结构,不仅包括五六十岁的科主任,还有三四十岁的教授,有二十来岁的博士生。卢世璧院士也倡导“搞好帮传带”,将多年积累的丰富临床经验无私地传授给他的学生和来自全国各地的进修生,这样做,可以避免学科的“近亲繁殖”以及“闭门造车”。

      在学科建设上,最高的目标,最大的心愿,莫过于将科室建设成为国际一流、国内领先的“战舰”。卢世璧院士为了建立集医教研为一体的具有一流水平的骨科研究所,带领自己的团队日夜拼搏,将解放军总医院骨科打造成全国重点学科、全军骨科唯一重点学科。

    版权声明:转载须经版权人书面授权并注明来源
    [责任编辑: 李然 ] [字体: ]  [打印]  [关闭] 
    发表评论
    
    会员名:   密 码: 论坛会员注册 查看评论
    请您文明上网、理性发言并遵守相关规定
    

    手机光明网

    光明网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