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到顶部
  • 时政
  • 世界
  • 时评
  • 理论
  • 文化
  • 科技
  • 教育
  • 经济
  • 生活
  • 法治
  • 军事
  • 卫生
  • 养生
  • 女人
  • 娱乐
  • 电视
  • 图片
  • 博客
  • 论坛
  • 光明报系
  • 更多>>

  • 王士雯:让生命之水长流
     http://www.gmw.cn 2011-06-20 16:07:32 来源:现代护理报

    王士雯院士(资料图)

      2004年6月11日,中央军委主席江泽民签署命令和通令,给一批单位和个人授予荣誉称号或记功,中国工程院院士、解放军总医院心血管病研究所所长王士雯因贡献突出被记一等功。

      王士雯1955年毕业于第四军医大学,曾在美国哈佛大学医学院和加州大学医学院进行博士后研究学习。她在老年心血管病的诊治方面造诣颇深,尤其在严重心脏病外科手术的内科保障和重大疑难病症的救治方面技术精湛。多年来,她以冷静慎重、大胆果断、敢于负责、不怕承担风险而著称。每次重大抢救,她都亲临一线,守候在病人身边,细致观察分析病情,制定科学有效的治疗方案,使无数患者延长了生命。为了抢救一名突发心肌梗塞病人,她曾经连续守候42个昼夜,最终使病人转危为安。

      1996年,当选院士后的王士雯,又取得了一项项骄人的成绩和荣誉:发表了论文170余篇,其中以第一作者发表150多篇;创办了国际上惟一涉足多器官疾病的《中华老年多器官疾病杂志》中英文版;在国内率先引进国际先进的心血管造影机开展老年心脏介入治疗;担任三个国际杂志的编委,等等。这些成绩和荣誉的背后,是王士雯忙碌的身影和辛勤的汗水。

      给患者更多的关爱

      救死扶伤是王士雯一生的实践和理想。无论是高级领导,还是普通百姓,王士雯都一视同仁,尽心救治,体现了一位医生对生命的无比尊重。

      “抢救病人如同打仗,必须有预见性和果断性。我们既要预见病人在复杂病情中可能出现的脏器病变,又要当机立断,在短时间内果断做出预案,争取救治成功。”这是王士雯在几十年医学实践中形成的风格。

      一天,王士雯像往常一样对危重病人进行查房。当她走到一位普通老人的床前时,病人突然咳上一口浓痰。年轻的护士连忙转身去找痰盂,而为了防止病人憋气引发心梗,王士雯竟毫不犹豫地伸出手,让病人将浓痰吐在自己的手心上。在她50多年的从医生涯中,这只不过是一个最平常的举动。但正是这点点滴滴的“小事”,让人们刻骨铭心地记住了这位教授。

      几年前,一位76岁的老红军患有高血压、冠心病、肾功能濒临衰竭、心力衰竭等多种疾病,同时还有两处脑瘤,已经严重影响生命健康。此前,患者曾到上海、广州多家大医院求治,但没有医生敢下决心做手术。当他来到解放军总医院时,王士雯分析病情后认为:如不进行手术切除肿瘤,病人只有3个月的存活期,因此必须尽快动手术。然而,手术一开始,病人血压急剧下降,心肌缺血,紧急处理后仍不见好转。此时,病人家属突然提出放弃手术。面对这种情况,王士雯没有轻易放弃,而是说服病人家属继续手术,一切风险和责任由她一个人承担。在外科、麻醉科等多位专家的配合下,手术解决了十多项重大难题,获得极大成功,病人没有留下任何后遗症。

      理想使人更加年轻

      “有理想的人永远年轻,没有理想的人即使年轻,灵魂也会爬满皱纹……”这首小诗被王士雯院士抄在随身携带的一本又一本效率手册扉页上。

      王士雯在临床诊治中的果敢,绝非鲁莽行事,那是以她几十年积累的临床经验为基础,不断进行医学理论和医疗技术创新的结果。这些年来,她先后荣获国家科技进步二等奖,军队科技进步一等奖,医疗成果一等奖,光华科技基金奖一等奖,何梁何利基金科学与技术进步奖等诸多荣誉。

      上世纪80年代,王士雯第一个提出“老年多器官功能衰竭”学说。她结合自己多年的经验(当时4个以上器官衰竭的老年人死亡率几乎达到100%),大胆提出我国应该对老年人的多器官衰竭问题进行系统研究。她的意见立即受到总后卫生部重视,这项研究很快被增补列入全军的“七五”重点攻关计划。老年多器官衰竭临床及基础系列研究,不仅带动了全国多器官功能衰竭研究从此走向深入,而且提升了该院老年病诊治的整体水平,将老年多器官衰竭救治成功率由29.7%提高到59.6%。

      王士雯深知,老年人的医疗保健工作最讲求一个“稳”字,但同时她又主张,一定要让老年患者用上最新的医疗技术。因此在王士雯所在的南楼临床部,第一个做冠状动脉造影,第一个做经皮腔内冠状动脉成型术,第一个做射频消融术等,无数个“第一”都属她的“专利”。她还积极筹措资金,引进了亚洲第一台全数字式X线血管造影仪,为老年心血管病患者提供国际上最先进的诊疗服务,使老年急性心梗并发休克等最难治的心脏病救治成功率达到100%,创造了老年病人介入治疗1400余例无一例并发症、无一例死亡的佳绩。目前,老年心血管病研究所已成为国内知名的老年心血管病诊治中心,成为高级首长及重要会议医疗保健的“绿色通道”。

      由王士雯“掌印”的心研所自1998年5月开诊以来,短短几年间,已发展成为全军老年心血管病专科技术中心和全军“重中之重”的重点实验室,还是目前国际国内惟一的“老年医学博士后流动站”。

      严爱有加育新人

      王士雯是我国惟一的老年医学博士后流动站的学术带头人,她把培养优秀青年医学人才作为自己的使命。在30多年的教学工作中,她治学严谨,甘当人梯,培养了第一批老年医学硕士、27名博士、13名博士后。其中大多已成为老年医学技术骨干和学科带头人,有的在美、英、德等国家继续开展心血管病研究。

      “作为一名医生,就是要会看病、看好病,解除病人的痛苦。”这是王士雯常说的话。她对学生要求“苛刻”是出了名的。每次教学查房,她都挑最典型最疑难的病例,带学生一起去问诊。她先让学生报告病情,拿出治疗方案,再把自己的想法告诉学生,提示应该注意的每一个症状、体征和疑点。对于学生开出的医嘱,她总是逐一认真检查。

      王士雯以言传身教感召着每一位学生。平时,她总是先把听诊器用手捂热,再给病人做检查;出差回来,总是不顾旅途劳累,一下飞机就直奔病房。有一年,她因患腿疾刚刚做完手术,就坐着轮椅带着学生查房。她总说:“我第一爱病人,第二爱学生。”

      老年心血管病研究所汇聚着一大批杰出人才,这和王士雯创造的小环境分不开。4年前,谭端军博士决定到美国进修,尽管有“973”项目重要科研课题刚刚启动,有大量的工作需要他做,但当他提出这一请求时,王士雯二话没说,立即放行。2002年,王士雯到美国西海岸参加学术会议,在时间十分紧张的情况下,她还特意转了两次飞机,专程赶到东海岸的华盛顿乔治敦大学医学中心去看望谭端军一家,令其万分感动。事后,谭端军说:“她待我们就像自己的孩子一样,我们要是不回国,就太说不过去了!”

      王士雯说:“我一生最大的缺点就是,无论对自己还是对学生都太严。”然而,在她的学生们眼中,她既有严厉的一面,也有慈祥的一面。每逢她的学生或学生的妻子生孩子,她都要亲自守在她们的床前,确保母子平安。她的本子上记着每一位学生的生日,每次她都要送上一张贺卡或小礼物。大家都说,王士雯是一位难得的“严师慈母”。(钱勇)

    版权声明:转载须经版权人书面授权并注明来源
    [责任编辑: 李然 ] [字体: ]  [打印]  [关闭] 
    发表评论
    
    会员名:   密 码: 论坛会员注册 查看评论
    请您文明上网、理性发言并遵守相关规定
    

    手机光明网

    光明网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