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到顶部
  • 时政
  • 世界
  • 时评
  • 理论
  • 文化
  • 科技
  • 教育
  • 经济
  • 生活
  • 法治
  • 军事
  • 卫生
  • 养生
  • 女人
  • 娱乐
  • 电视
  • 图片
  • 博客
  • 论坛
  • 光明报系
  • 更多>>

  • 深圳大运会:向世界讲述不一样的精彩
     http://www.gmw.cn 2011-08-08 09:40:40 来源:人民网-《人民日报》
    0

      春蚕破茧,鹏城风再起时。

      天色向晚,静卧在深圳湾畔的“春茧”体育中心,周身闪耀着迷人的光芒,隐约的音乐声从这座庞大的建筑中传出,那是正在为大运会开幕式进行的彩排。附近的海湾大桥上,游人们纷纷拿出相机,在这座城市璀璨灯火的掩映下,将深圳最新的美景定格。不远处,一面倒计时钟跳动着的彤红数字也在提醒人们——“大运会,就要来了”。

      深圳,一座刚过而立之年的城市,这里曾孕育出无数希望和梦想,涌动着不息的激情与创意。特区因改革开放而生,“敢为天下先”是与生俱来的品格。从南海之滨的小渔村到如今的国际大都会,31年的历史中,特区已写下数不清的“第一次”。如今,这座年轻的城市即将第一次迎来国际综合性大赛——第二十六届世界大学生夏季运动会。漫步街头,“从这里开始,不一样的精彩”随处可见,这正是深圳大运会的响亮口号。

      这一次,深圳要向世界讲述一个不同以往的大运故事,不同以往的深圳故事……

      2007年1月,深圳从竞争者的行列中脱颖而出,获得第二十六届大运会主办权。“青春、热情、包容、现代,总是能不断给人带来激情和惊喜”,这是国际大体联主席乔治基里安对深圳的评价,也从一个侧面说明,为什么国际大体联最终选择了深圳。

      接过这份沉甸甸的信任,深圳很快从喜悦中静下心来。现在,到了回答“深圳为什么办大运”这道更大考题的时候了。

      中共中央政治局委员、广东省委书记汪洋在调研大运会筹办工作时强调:要利用好大运会的倒逼机制,推动科学发展,提升城市质量,更好地展示改革开放的良好形象。

      “我们追求赛事的举办与整座城市发展的互动,这样就能够把一项国际性赛事与整座城市国际化的推进、人民生活的改善以及城市风貌的展示很自然地融为一体。”大运会组委会副主席、深圳市委书记王荣这样解读筹办大运会的理念。

      “办赛事也要办城市”,“争一时更要争千秋”,以筹办大运促动特区的又一轮强劲发展,是一条始终清晰的脉络。

      位于深圳东北的龙岗区,是传统意义上的“关外”,城市综合发展相对滞后。“办大运将龙岗的城市化进程提前了十年”,龙岗区委书记蒋尊玉这样感慨。以“水晶石”命名的大运体育中心定址龙岗,耀亮了周边区域的跨越式发展。地铁大运站,就是这座城市最新诞生的地名。

      搭乘地铁3号线,从市中心的老街站到龙岗的大运站,市民林丽华用了不到40分钟,“以前要走两个小时,现在真是方便了许多。”6月底,深圳地铁2期全面开通,这座中国交通最拥挤的城市之一,正随着总长已达178公里,如蛛网般延伸的轨道交通渐渐舒展了筋骨。

      交通快起来,生活慢下来。

      福田区福荣都市绿道,曲径通幽处,健身广场、儿童乐园、风雨长廊、门球场一应俱全,不时有附近居民悠然穿行。几个月前,这里还是杂乱不堪的广深高速隔音林带。福田区副区长贺海涛指着绿道一侧的高楼群对记者说:“深圳最不缺什么,不缺楼;最缺什么,缺配套。这两年,区财政在民生方面的预算已占总额的80%。借助大运会的契机加快民生建设,提高居民的‘幸福指数’,是我们该做的事。”

      “深圳最美的第五立面”,这是位于罗湖区的航运住宅小区最新的名字。站在对面的大厦上俯瞰小区,楼顶绿意盎然,整洁美观。这片始建于上世纪80年代初的小区,随着遍及全市的“穿衣戴帽”工程而焕然一新。在这个过程中,深圳更注重“内外兼修”,同步推进楼宇管网改造等一系列城市基础设施的完善。

      这样的举措并非专为大运会的应景之作,今后将形成制度性保障。

      筹办大运会以来,深圳投入150多亿元用于水环境治理;大运会前,两千多辆新能源公交汽车驶上街头,城市空气质量得到进一步改善……

      距离大运会还有200天的时候,深圳的网络论坛上出现了一个帖子,“不比开、闭幕式的深圳大运会应该怎么办?”署名“幽壹”的网友提出了3条建议:不扰民,节俭办会,以开心快乐为主线。

      来自民间的声音,与大运会的理念奏出和弦。

      “随着时代的发展,城市的管理越来越出现一种局面,就是政府不能‘包打天下’。应当把更多的事务、更多的管理交给市民、交给社会组织去办,这是一个城市社会发育成熟的重要特征”,深圳市委、市政府对此认识越来越清晰。

      一条条“绿飘带”挂在后视镜上,这是深圳眼下最流行的“车饰”。这个创意,源于大型赛事期间常见的交通管理措施。对于深圳这样的拥堵城市来说,强制限行几乎是必然的选择。

      有没有比强制更好的办法?

      一个大胆的念头诞生了:让有车族自己决定大运会期间是否开车。“这是采纳了市民建议之后做出的决定”。在距离大运会开幕还有30天的时候,深圳市委书记、市长向市民发出了倡议,“绿色出行,停用少用,给力大运”。

      “万一响应的人太少怎么办?”疑虑中,领取绿飘带,承诺大运会期间不开车的人数一路飙升,已超过30万。加上政府部门限制公务用车,交管部门推算,大运会期间的交通已不成问题。深圳市交管局局长刘凤俊说:“我在网上看到一个回帖,‘政府敬我一尺,我敬政府一丈,不开车了。’说实话,我挺感动的。”

      一个看似“背水一战”的措施,激发了民意的热烈响应。大运会提供了这样的契机,使政府的执政能力、管理智慧与深圳市民中渐渐成形的公民品格形成了良性互动。

      而这样的财富,受益的不仅是大运会,更是这座城市的未来。

      “志愿者之城”,这是深圳的又一个别名。多年来,深圳已形成了多达25万人的义工组织。大运会的到来,让志愿者群体扩大了数倍,街头的大运志愿服务“U站”中,既有扎根已久的老居民,也有刚来不久的新移民,还有留学生、外来务工人员……

      “来了,就是深圳人。”每一座城市都有自己的性格,大气包容的深圳,以大运会为纽带,激发了更多的认同感和凝聚力。

      “深圳在哪里?”申办大运会时,不少国际大体联官员有这样的疑问。

      “在香港的边上。”这样的解释,不免带些尴尬。

      改革先锋,青春之城,创意之都,借助大运会,深圳希望让世界了解自己的哪一面?

      北京奥运会、上海世博会、广州亚运会,一连串国际盛会接踵而至,中国人已积累了足够多的自信和自豪。深圳呢,“我们追求不一样的精彩”,大运会向世界传递的信息和内涵在悄然变化,深圳,展示出一份独特的自信与从容。

      “从开、闭幕式到赛事相关活动的组织工作,我们要让它回归体育,这种回归会使我们今后举办国际赛事时,能够与国际潮流、现代潮流更加吻合。”举办城市做了这样的基本定位。

      原计划要在50所大学中进行的火炬传递,改成了网络虚拟和实际传递相结合。参与网上传递的人数已超过800万,花费则从原先的7000多万元大幅下降到不足2000万元;

      大运会向市民征集1100万个废弃塑料瓶,用以作为搭建开幕式舞台的材料;

      大运会有一半的新建场馆落户学校,大运村在赛后将整体移交给深圳信息职业技术学院……深圳市规划和国土资源委员会副总规划师黄伟文说:“分布于学校和社区的场馆就像一个个向外辐射的圆圈,辐射范围内的居民都将因此而受益。同时,场馆规划建设以及附近地区的规划改进,满足的不仅是大运赛事的要求,更提升了深圳总体规划设计的质量。”

      更有些破天荒的举动——“开幕式不放焰火,以高科技的声光电营造氛围;不请大腕,就是一场世界大学生的嘉年华”,大运会组委会秘书长、深圳市市长许勤告诉记者。

      深圳街头,一座志愿服务“U站”里,记者问一名年轻的志愿者:“开幕式不放焰火,不请大腕,没有更多的大型表演,你觉得会有意思吗?”

      回答就一个字:“酷”。

      创意让节俭有了新的光芒,科技支撑起绿色的力量。

      大运会集体项目的抽签仪式结束后,国际大体联秘书长艾瑞克指着写满分组情况的黑板,欣慰地说:“深圳大运会吸引了这么多队伍参赛,规模达到了历史新高,这就是深圳‘不一样的精彩’。到时候,这些来自全世界的年轻人会告诉更多人,深圳在哪里,是一座什么样的城市。”

      在很多方面,国际大体联和深圳都形成了理念的互动与交集。

      一如申办大运会时的口号——“深圳,与世界没有距离。”

      2010年,深圳特区成立30周年,当世人赞叹这座城市奇迹般的成长经历时,深圳人谈到最多的一个词是:“未来”。

      “经济特区不仅应该继续办下去,而且应该办得更好。”这是胡锦涛总书记在深圳经济特区建立30周年庆祝大会上提出的殷殷期待。

      当人们已将“深圳速度”看做这座城市的精神标签时,深圳人提出了“深圳质量”,呼应着科学发展、社会和谐的时代强音。

      2010年,深圳人均生产总值超过13000美元,“更上一层楼”的动力来自哪里?深圳大学中国经济特区研究中心主任钟坚指出,特区的改革,已经从经济体制的改革,变成社会的总体配套改革,尤其侧重于制度建设和体制机制的创新。

      2011年,正是深圳特区“下一个30年”的开局之年,大运会适逢其时。

      王荣认为,实现城市发展质量的大提升,特别是市民生活质量的大提升,这将是大运会留给深圳的最宝贵财富,是对深圳特区开启下一个干事创业30年、进一步当好排头兵的内涵诠释。

      带头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率先建设民生幸福城市,率先构建推动科学发展促进社会和谐的体制机制……“排头兵”挥洒洋洋手笔,奏响了特区再度腾飞的雄浑交响。

      当一个又一个缤纷梦想在这片热土上生根开花,大运会,成为“深圳梦”的最新版本。

      若干年后,当深圳人已经习惯了地铁出行,习惯了在街边的绿道散步、在社区附近的体育馆运动,习惯了对城市的发展表达自己的想法,习惯了加入义工组织去帮助别人……不管他们是否会想起这届大运会,大运会已为深圳留下了久远的财富。因为,始于大运会的那句话,将深深烙印在这座城市的历史之中——“从这里开始,不一样的精彩”。(记者胡谋 薛原)

    [上一篇] 王荣媒体见面会解答记者提问:我们有信心
    [下一篇] 137家外媒申请采访大运会

    版权声明:转载须经版权人书面授权并注明来源
    [责任编辑: 杨晶 ] [字体: ]  [打印]  [关闭] 
    发表评论
    
    会员名:   密 码: 论坛会员注册 查看评论
    请您文明上网、理性发言并遵守相关规定
    

    手机光明网

    光明网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