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3年3月7日至12日,最高人民法院新闻局举办2023年全国两会《最高人民法院工作报告》解读系列全媒体直播访谈。访谈共分6场,分别由最高人民法院办公厅、刑一庭、民一庭、研究室、审管办、司改办、信息中心相关负责人接受访谈,解读最高人民法院工作亮点,介绍人民法院工作新进展新成就。

  第六场:民事审判护航美好生活

  时 间:2023年3月12日上午10:30

  地 点:最高人民法院全媒体新闻发布厅

  嘉 宾:最高人民法院民一庭庭长  陈宜芳

  主持人:中央广播电视总台主持人 张仲鲁

  简介:围绕工作报告重点解读人民法院保障民生、服务发展、维护权益,加强信息时代人格权司法保护、保障新业态劳动者权益、弘扬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促进新时代文明家风建设、推进人民法庭建设等方面的工作。

《最高人民法院工作报告》解读系列全媒体直播访谈活动第六场

  [张仲鲁]:2023-03-12 10:31:08

  各位观众朋友、各位网友大家好!我是央视主持人张仲鲁,您正在收看的是由最高人民法院新闻局主办的2023年全国两会《最高人民法院工作报告》解读系列全媒体直播访谈,欢迎您的关注!我们的节目在央视新闻客户端、新华网、中国网、光明网、北京青年报等40余家媒体网站上并机直播。您还可以登录中国法院网观看视频直播和图文直播,欢迎您在图文直播下方的网友互动区留言提问,节目最后我们会从中选取部分网友提问来进行解答。此外,在直播过程中,我们还将组织两场幸运抽奖,请网友们关注直播,届时扫描屏幕二维码将有机会获得神秘奖品。

  [张仲鲁]:2023-03-12 10:31:23

  下面就进入我们系列直播访谈的第六场,本场访谈的主题是“民事审判护航美好生活”。我们非常高兴地邀请到了最高人民法院民一庭庭长陈宜芳女士,来与各位网友在线互动交流。欢迎您的到来。在访谈开始前,我们首先通过一个短片了解下,人民法院如何通过发挥审判职能护航我们每个普通人的幸福生活。

  [导播]:2023-03-12 10:31:54

  播放视频片《我的幸福生活》

  [刘元杰]:2023-03-12 10:32:37

  我因为一次旅行与新疆尉犁结缘,选择留在新疆做电商,不仅因为这里风景如画,也因为这里得天独厚的自然条件造就了蜂蜜、枸杞、香梨等许多高品质的农副产品。如今它们通过我的直播间飞到了城市的餐桌,看着老乡的收入越来越高,我觉得非常自豪。从一个人到一个团队,从1千万销售额到1个亿小目标,从带货主播到政协委员。我现在更关心的,是如何通过公司的发展更多带动当地农业、旅游业的发展。2022年,我在短视频上刷到,最高法院发布了司法助力中小微企业发展20条措施,又相继发布了促消费30条、稳就业14条,为我们这些小微电商带来了实实在在的利好。

  [张惠婷]:2023-03-12 10:33:30

  “喜欢镜头里的每个故事,那是我来过的证据。”四年前我在简介里写下这句话,不知不觉间,已经记录了四年的自驾旅行。今年,我的旅拍视频登上央视频《Young在春晚》的直播现场,祖国的大好河山与四季流转从“小屏”登上“大屏”,我也得到了更多网友的关注。作为一个旅游博主,我真切感受到了这些年生态环境发生的巨大变化。这其中,环境司法的力量尤为重要。过去一年,我关注到最高人民法院出台了一系列保护生态环境和生物资源的司法解释,我国建成了全球唯一覆盖四级法院的环境资源审判体系。生态环境司法保护网越织越密,给我们旅游从业者带来了更多期待,我将继续出发,用镜头记录绿水青山中的美好生活,不负明月清风,不愧天地山河。

  [秦一]:2023-03-12 10:34:42

  (童声)“慈母手中线,游子身上衣。临行密密缝,意恐迟迟归。”5年前,为了给女儿小团子进行国学启蒙,我编创了简单易学的手势舞《游子吟》。没想到,这段作品竟上了热门,在全网掀起了跟学跟拍热潮。几年来,我从法律硕士到政府机关工作人员,从自媒体创作者到大学老师,许多孩子通过手势舞认识传统文化、爱上传统文化。在这一过程中,我对于未成年人保护和亲子教育也有了越来越深的感悟。去年1月1日,家庭教育促进法正式实施,“家事”上升为“国事”。截至目前,全国法院已发出了上万份“家庭教育令”,开展家庭教育指导3万多次,首份家庭教育令还入选了新时代推动法治进程十大案件,“依法带娃”已经成为了父母们的必修课。

  [杨昌芹]:2023-03-12 10:35:58

  我的家乡在贵州赤水河畔,这里有一望无际的浩瀚竹海和代代相传的红色基因。在竹林里长大的我,也是贵州非遗项目“赤水竹编”的第六代传承人。2022年,我在大同镇创办了非遗竹编产研学基地,进行竹编技艺的传承培训,帮助许多农村妇女掌握了一技之长,实现在家门口就业、增收。作为全国人大代表,我一直在思考妇女权益保护的议题,这些年司法政策的不断完善给了我很多信心。2022年,我关注到最高人民法院发布了一系列有关适用人身安全保护令的意见和规定,为制止家庭暴力、维护妇女人身安全筑起了一道更加牢固的“防火墙”。今年,新修订的妇女权益保障法正式实施,希望全社会都能够关注妇女权益保护。

  [张仲鲁]:2023-03-12 10:37:11

  通过刚才的视频,我们能够直观感受到人民法院的司法活动与我们每个人的生活都息息相关。这其中,与普通人生活联系最紧密的可能就是民事审判了。《最高人民法院工作报告》全面介绍了人民法院近五年的工作情况。首先,请陈庭长为各位观众朋友详细介绍一下人民法院民事审判工作情况。

  [陈宜芳]:2023-03-12 10:37:47

  谢谢主持人!观众和记者朋友们,大家好!

  [陈宜芳]:2023-03-12 10:38:01

  非常高兴与大家一起围绕民事审判工作共同讨论和解读《最高人民法院工作报告》。习近平总书记深刻指出:“民事案件同人民群众权益联系最直接最密切。各级司法机关要秉持公正司法,提高民事案件审判水平和效率。” 五年来,各级法院贯彻实施民法典,审结一审民商事案件7153万件,最高人民法院制定发布系列司法解释和司法政策,统一裁判标准,着力解决堵点难点问题,切实维护群众合法权益。五年来的民事审判工作,可以用三个关键词、三组数字来概括。

  [陈宜芳]:2023-03-12 10:38:58

  一是保障民生。民生是最大的政治。各级法院依法审结涉及教育、就业、医疗、养老、住房等民生案件2224.1万件,明确权利义务边界,确立社会行为规则,促进新业态发展、传承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弘扬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

  [陈宜芳]:2023-03-12 10:39:17

  二是服务发展。发展是第一要务。各级法院审结合同纠纷案件4799.6万件,推动市场合理配置资源,帮助企业纾困解难,加强产权司法保护,服务创新驱动发展,维护市场公平竞争,助力市场化、法治化、国际化营商环境建设。

  [陈宜芳]:2023-03-12 10:39:45

  三是维护权益。维护权益也是促进社会和谐。各级法院审结人格权纠纷案件87.5万件、婚姻家庭案件896.1万件、物权纠纷案件165万件,充分保障人身自由、尊重人格尊严,切实加强妇女儿童老年人残疾人权益保护,促进文明家庭建设,保护合法财产权益,让人民群众切实感受到公平正义就在身边。

  [张仲鲁]:2023-03-12 10:40:28

  《最高人民法院工作报告》提到要全面加强人格权保护。随着互联网、大数据、人工智能等科技的迅猛发展,隐私权、个人信息保护面临诸多新挑战、新问题。请您介绍人民法院如何回应信息时代人格权司法保护新问题,为隐私权和个人信息保护构筑起“防火墙”?

  [陈宜芳]:2023-03-12 10:41:06

  我国《民法典》在人格权编中对“隐私权和个人信息保护”作出专章规定。人民法院贯彻实施民法典的水平和效果,最终要落实到每一个具体案件的公正高效裁判中。2021年,各级法院受理隐私权、个人信息保护纠纷案件1203件,2022年受理1491件,呈现增长态势。

  [陈宜芳]:2023-03-12 10:41:57

  最高人民法院始终高度重视人格权司法保护。2021年7月,发布人脸识别司法解释,保护人民群众“人脸”等生物识别信息安全。2022年4月,发布人格权司法保护典型民事案例,为维护人格权益树立标杆,促进数字经济健康发展。

  [张仲鲁]:2023-03-12 10:42:13

  报告中提到了“AI陪伴软件侵害人格权案”,请您结合案例给观众们简要介绍下。

  [陈宜芳]:2023-03-12 10:42:26

  “AI陪伴软件侵害人格权案”:被告运营一款智能手机软件,用户可以自行创设或添加“AI陪伴者”进行网络陪伴。软件未经原告同意,就出现以其姓名、肖像为标识的“AI陪伴者”,并通过算法应用开放给众多用户,制作互动内容对陪伴者进行“调教”。法院认为,案涉软件AI角色形成了原告虚拟形象。被告未经同意使用原告姓名、肖像,设定涉及人格自由和人格尊严的系统功能,构成对原告姓名权、肖像权、一般人格权的侵害。本案明确了自然人虚拟形象受人格权法律保护,同时对算法应用的评价标准作了有益探索,对人工智能时代加强人格权保护具有重要意义。

  [张仲鲁]:2023-03-12 10:43:46

  扫码点餐是现在生活中经常遇到的情形,今年的报告中专门提到“扫码点餐侵犯个人信息案”。请您简要介绍?

  [陈宜芳]:2023-03-12 10:43:59

  在这起“扫码点餐侵犯个人信息案”中,原告到火锅店用餐,被服务员告知只有“关注”微信公众号才能点餐、获得服务。服务员未经原告同意,就点击同意公众号获取其微信头像、昵称、地区和性别等信息。法院认为,扫码点餐应是可选项,而不是唯一选项,应当由消费者决定是否扫码点餐,是否同意提供相关信息,而不是由商家“一刀切”,强制性获取。因此,判令火锅店停止侵权,限期删除原告个人信息。本案裁判既保护个人信息在数字经济活动中的应用,同时也引导和规范市场经营者依法开展经营行为,推动电子商务在法治轨道上健康有序发展。

  [张仲鲁]:2023-03-12 10:45:19

  的确,现在一些手机软件违规收集用户信息的现象挺普遍的,我注意到,今年的报告中还提到了 “社交软件私自收集用户信息案”,网友们对这一案件也非常关注,请您再简要介绍下这个案子的情况。

  [陈宜芳]:2023-03-12 10:46:03

  本案是全国首例阅读软件侵害用户个人信息权益的典型案件。在这起“社交软件私自收集用户信息案”中,用户登录某阅读软件时,必须同意获取好友关系才能登录。原告发现,自己并没有操作,“关注”栏目中却出现了自己的社交软件好友名单,甚至可以相互查看书架、读书想法等信息。法院认为,被告公司对于两个软件共享好友关系、公开阅读记录,应对用户进行显著告知,确保用户充分了解、知悉信息处理方式、范围及风险,充分保障用户决定权。判决被告公司停止阅读软件收集、使用原告社交软件好友列表信息等侵权行为,删除相关信息,并向某甲赔礼道歉,赔偿合理支出费用。

  [张仲鲁]:2023-03-12 10:47:33

  《最高人民法院工作报告》提到要保障人民安居乐业,让快递小哥、外卖骑手等新业态从业者有尊严、有保障。请您谈谈,人民法院在服务外卖快递等新就业形态发展、保障新业态劳动者合法权益方面有哪些亮点?

  [陈宜芳]:2023-03-12 10:48:07

  就业是最大的民生。目前的公开数据显示,2021年我国灵活就业人员已达2亿人左右;外卖骑手达到400多万。党的二十大报告明确指出,要加强灵活就业和新就业形态劳动者权益保障,支持和规范发展新就业形态。最高人民法院坚持保护新业态劳动者权益与促进平台经济有序发展相结合,高度重视涉平台用工案件审理。

  [陈宜芳]:2023-03-12 10:49:57

  一是分类保障新就业形态劳动者合法权益。会同人社部等八部门发布《关于维护新就业形态劳动者劳动保障权益的指导意见》,分类实施保障,赋予不完全符合确认劳动关系情形的劳动者部分劳动权益,支持和规范发展新就业形态发展。

  [陈宜芳]:2023-03-12 10:50:07

  二是明确认定新就业形态劳动关系的考量因素。发布稳定就业14条意见,明确据实认定新就业形态法律关系的原则和根据用工事实认定劳动关系的考量因素,推动平台企业和外卖骑手强化交通安全意识和守法责任,“宁可慢下来、也要守法律”。

  [陈宜芳]:2023-03-12 10:50:16

  三是批准设立苏州劳动法庭。最高人民法院批复同意在苏州中院设立全国首家专业化劳动法庭。苏州劳动法庭审理并发布一批典型案例,为新业态劳动者撑起法律“保护伞”。

  [张仲鲁]:2023-03-12 10:50:28

  新业态劳动者权益保护成为社会广泛关注的焦点,近期外卖骑手“被个体户化”的现象引发热议,司法实践中是怎么回应这一现象的。请您结合案例介绍。

  [陈宜芳]:2023-03-12 10:50:41

  有研究报告显示,全国已有超过190万家个体工商户的经营范围包含外卖快递服务。一旦骑手们成了“自担风险、自负盈亏”的个体工商户,就意味着失去了“劳动者”主体资格,不受劳动法保护。在此背景下,“新业态劳动者被个体户案”的审理为司法实践回应新型用工模式中的新问题提供了生动范本,确立“用人单位不能以劳动者注册个体工商户规避其用工主体责任”规则,也被评为“2021年度中国社会法十大影响力事例”。

  [陈宜芳]:2023-03-12 10:51:40

  案件基本情况:原告是在某外卖平台站点从事外卖配送服务的一名外卖骑手。通过APP注册时,按软件提示开启人脸识别并录入“我要成为个体工商户”语音。后在外卖配送过程中发生交通事故,申请劳动仲裁要求确认劳动关系,没有得到支持,提起诉讼。法院认为,某平台管理公司不仅向原告发放薪资,还制定考勤规则等奖惩机制,对配送时间有算法等制约,应当认定该公司对原告进行日常用工管理。公司引导骑手注册成为个体工商户,不能认定为原告的真实意愿。判决双方存在劳动关系。该案明确,平台企业以要求劳动者登记为个体工商户后再签订合同等方式规避与劳动者建立劳动关系的,法院应当结合劳动关系法律特征、企业管控程度、实际履行情况等,“刺破面纱”,在查明真实法律关系的基础上作出相应认定,对处理新业态劳动用工情形下的确认劳动关系纠纷具有典型意义。

  [张仲鲁]:2023-03-12 10:53:21

  如今,网络消费已经成为我们日常生活的重要部分,今年的报告中提到,保护网约车、网络购物、新型旅游等网络消费者合法权益。请问人民法院如何通过司法手段保护网络消费者合法权益,消除后顾之忧?

  [陈宜芳]:2023-03-12 10:54:18

  网络不是法外之地。党的十八大以来,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高度重视发展数字经济,将其上升为国家战略。网络消费已经成为社会大众的基本消费方式之一。近五年,全国法院一审审结网络购物合同纠纷案件9.9万件、网络服务合同纠纷2.3万件,网络消费纠纷案件呈现出持续快速增长态势。2022年3月,我们发布《关于审理网络消费纠纷案件适用法律若干问题的规定(一)》《关于为促进消费提供司法服务和保障的意见》两个文件,对网络消费者最为关心的问题一一给出回应。

  [陈宜芳]:2023-03-12 10:54:35

  一是针对有些网购商家以商品已拆封等各种理由推脱、拒不退货的问题。我们明确,电商经营者不得以商品已拆封为由拒绝七天无理由退货。消费者因检查商品需要对商品进行拆封查验,不影响商品完好的,电商经营者一般应适用无理由退货制度。需要特别强调的是,实践中存在电商经营者事先标明商品不适用七天无理由退货制度的情况,根据《消费者权益保护法》第二十五条第二款规定,需要满足“根据商品性质不宜退货”以及“消费者在购买时确认”两个条件,才不适用无理由退货。对于“签收商品即认可商品质量合格”“经营者享有单方解释权或者最终解释权”等常见“霸王条款”,依法认定无效,更好维护消费者售后权益,畅通退换货渠道。

  [陈宜芳]:2023-03-12 10:56:01

  二是针对网络商家提供的奖品、赠品、换购商品给消费者造成损害是否承担责任的问题。我们明确,免费提供同样担责。网上购物时,商家经常通过附赠一些赠品促销。根据司法解释规定,奖品、赠品、换购商品给消费者造成损害,电商经营者也应当承担赔偿责任,进一步规范网络促销行为。

  [陈宜芳]:2023-03-12 10:57:41

  三是针对网络直播等新型购物方式维权问题。我们明确,直播带货商品损害消费者权益,直播平台不能提供直播间真实信息要担责。针对直播间卖货跑路找不到人的情况,司法解释明确规定,直播平台无法提供直播间运营者真实信息和有效联系方式时,承担先付责任。针对产品实际销售者辨识不清的情况,根据司法解释规定,直播间运营者要证明已经尽了标明义务:既要标明自己不是销售者,还要标明谁是实际销售者,而且要达到足以使消费者辨别的程度,否则消费者有权主张直播间运营者承担销售者责任。直播间运营者已经尽了前述标明义务的,是否承担责任、承担何种责任,人民法院应当根据交易外观、与经营者的合作模式、交易过程以及消费者主观认知等因素综合认定。

  [陈宜芳]:2023-03-12 10:59:06

  四是针对老百姓普遍关心的外卖餐饮食品安全问题。我们明确,外卖平台未尽资质审查义务的,与外卖商家承担连带责任。司法解释规定,网络餐饮服务平台经营者未对入网餐饮服务提供者进行实名登记、审查许可证,或者未履行报告、停止提供交易平台服务等义务,使消费者合法权益受到损害的,应当与入网餐饮服务提供者承担连带赔偿责任。依法严厉打击外卖商家利用平台审核漏洞违法经营的行为,引导平台经营者依法履行主体责任,保障人民群众“舌尖上的安全”。

  [张仲鲁]:2023-03-12 10:59:58

  好的,访谈过半,今天特别准备了礼物送给在线观看直播的观众朋友们,请大家扫描屏幕上的二维码,参与抽奖。我们将抽取五位幸运观众,赠送我手上这本《中华人民共和国民法典:法信小程序学习版》。希望通过这份礼物能够给法律从业者、关心法律事业的网友们提供更多便利。

  [张仲鲁]:2023-03-12 11:00:48

  抽奖结束了,欢迎大家继续关注我们的直播。不要走开,在节目的最后,我们还将抽取一轮奖品。

  [张仲鲁]:2023-03-12 11:01:00

  下面,继续我们的访谈。

  [张仲鲁]:2023-03-12 11:01:18

  今年的报告中提到要弘扬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您能否介绍一下,人民法院在大力弘扬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方面有哪些举措?

  [陈宜芳]:2023-03-12 11:01:29

  法安天下,德润人心。习近平总书记指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是当代中国精神的集中体现,凝结着全体人民共同的价值追求。中央印发《关于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意见》,对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提出明确要求。《宪法》、《立法法》修正草案、《民法典》都明确提出“弘扬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五年来,人民法院发布弘扬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典型案例,强化裁判说理,采取一系列有力举措,弘扬真善美、鞭笞假恶丑,在法治轨道上明规则、破难题、扬正气、树新风。

  [陈宜芳]:2023-03-12 11:03:43

  一是司法解释中充分体现价值引领。任何一个国家的司法裁判都是在其价值观指导下作出的。例如民法典时间效力司法解释、医疗损害司法解释等相关规定都体现弘扬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

  [陈宜芳]:2023-03-12 11:04:01

  二是裁判文书中特别注重释法说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是司法裁判的价值标尺。出台推进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融入裁判文书释法说理的意见,对涉及国家利益、重大公共利益等6类案件,强化运用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释法说理。2022年,全国法院运用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释法说理一审民事案件38.3万件,比2021年增长21.7%。

  [陈宜芳]:2023-03-12 11:04:16

  三是法治宣传中充分利用案例资源。一个案例胜过一沓文件。用“小案例”阐释“大道理”。五年来,先后发布三批弘扬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典型民事案例,涵盖家庭美德、社会公德、英烈保护、友善互助、诚实信用等各个方面,大力弘扬孝老爱亲、助人为乐、见义勇为等文明风尚,引领社风、家风向上向善,使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更加深入人心。

  [张仲鲁]:2023-03-12 11:04:36

  《最高人民法院工作报告》指出,坚持反对“和稀泥”,着力破解长期困扰群众的“扶不扶”“劝不劝”“追不追”“救不救”等法律和道德风险,请您结合报告中的案例简要介绍?

  [陈宜芳]:2023-03-12 11:04:50

  弘扬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是人民法院司法裁判永恒的价值追求。推动法、理、情有机融合,让自甘风险者自负其责,让失德乱序者承担后果,引导社会成员增强公共意识、规则意识,推动树立法治信仰、实现公平正义。

  [陈宜芳]:2023-03-12 11:05:05

  医生电梯劝阻吸烟案(劝不劝):某医生因在小区电梯里劝老人不要抽烟,引发争执。之后,老人情绪激动引发心脏病发作离世。家属起诉请求医生承担赔偿责任。法院认为,被告劝阻老人在电梯内吸烟的行为未超出必要限度,属于正当劝阻行为,判定被告不承担侵权责任。本案保护了公民维护社会公共利益的积极性,引导公众共创良好公共环境和社会文明。

  [陈宜芳]:2023-03-12 11:05:50

  朱振彪追赶肇事逃逸者案(追不追):某甲驾驶摩托车发生追尾,导致被撞者倒地昏迷,之后逃离现场。驾车途经现场的朱振彪发现后随即追赶逃逸者,过程中多次向公安机关电话报警,未曾与某甲有身体接触。某甲翻越铁路护栏,自行走上两铁轨中间,被火车撞击死亡。某甲亲属请求判令朱振彪赔偿。法院认为,朱振彪作为普通公民挺身而出,制止正在发生的违法犯罪行为,属于见义勇为,应当予以鼓励支持,判决朱振彪不承担侵权责任。通过本案裁判,让维护法律和公共利益的行为受到鼓励,让见义勇为者敢为。

  [陈宜芳]:2023-03-12 11:07:06

  救助老人压断肋骨案(救不救):原告老太来到被告药店买药,突然昏倒,被告当即按规范给老人做心肺复苏,不料压断老人肋骨。原告起诉,请求判令被告赔偿住院费等。法院认为,被告实施心肺复苏过程中没有违反诊疗规范,不应承担抢救过错责任,驳回诉讼请求。依据《民法典》第一百八十四条规定,因自愿实施紧急救助行为造成受助人损害的,救助人不承担民事责任。通过该判决,充分保障善意救助者的利益,赋予公民见义勇为的勇气与底气,免除帮助他人的后顾之忧。

  [张仲鲁]:2023-03-12 11:08:13

  网上有一个冲上热搜的视频,法官抱着孩子调解案件,这是发生在家事审判中的真实一幕,让人感受到司法的温情。《报告》中强调要维护家庭和谐幸福。在家事审判领域,人民法院怎样守“小家”和谐、护“大家”安定?

  [陈宜芳]:2023-03-12 11:08:53

  习近平总书记强调:“家风是一个家庭的精神内核,也是社会的价值缩影。”公开资料显示,2022年中国家庭户数达到4.94亿。全国法院深入贯彻《民法典》《妇女权益保障法》《反家庭暴力法》,近五年,审结婚姻家庭案件896.1万件,签发人身安全保护令1.3万份,加强妇女儿童老年人残疾人权益保护,促进文明家庭建设。

  [陈宜芳]:2023-03-12 11:09:42

  一是贯彻执行人身安全保护令制度,落实《反家庭暴力法》《民法典》的相关规定。为预防和制止家庭暴力,最高人民法院会同全国妇联、公安部、民政部等六个部门出台人身安全保护令制度贯彻实施意见,对家庭暴力发现机制、证据收集机制、执行联动机制等方面作出细化完善。之后,制定印发人身安全保护令司法解释,织牢织密保护网。例如,强调程序独立。明确人身安全保护令案件不依附于离婚等民事诉讼程序,向人民法院申请保护令的,不需要先提起离婚诉讼或者其他诉讼,也不需要在申请后一定期限内提起离婚等诉讼,符合人身安全保护令快速、及时制止家暴的制度目的。又如,明确证明标准。具体列举家庭暴力的十种证据形式,既给当事人行为作指引,同时有利于人民法院清晰把握有关证明标准,推动解决“举证难”问题。再如,明确申请主体。除家庭成员以外,还对“家庭成员以外共同生活的人”作了列举规定。明确“年老、残疾、病重”等情况的,可以在尊重当事人意愿的前提下,由相关部门代为申请。《意见》和《规定》出台后,引起社会广泛关注,一方面震慑了家庭暴力违法犯罪行为,另一方面越来越多的受害人也逐步了解这项制度,运用法律武器保护自己。从统计数据看,去年人民法院签发人身安全保护令数同比上升了34%。

  [陈宜芳]:2023-03-12 11:12:30

  二是依法保障“银发一族”老有所养、老有所依。最高人民法院出台积极应对人口老龄化国家战略司法服务保障意见,健全适老型诉讼服务机制,妥善审理“空巢”老人、再婚老人赡养案,依法支持老年人精神赡养请求,让子女自觉“常回家看看”。发布两批共15个老年人权益保护典型案例,涉及衣、食、住、行各个方面,推动实现老有所养、老有所依、老有所安、老有所为。

  [张仲鲁]:2023-03-12 11:13:36

  网络上还有一个热传的视频,法官在审理一起赡养费纠纷时忍不住落泪,我们来看看。

  [张仲鲁]:2023-03-12 11:13:50

  报告中也提到了“空巢”老人赡养案,请您结合案例简要介绍人民法院如何弘扬孝老敬亲传统美德?

  [陈宜芳]:2023-03-12 11:14:32

  “空巢”老人赡养案:某甲是某乙等六名子女母亲,独自居住在村里。某甲在家中不慎摔伤导致下肢骨折,因无人送医,村委会将其送至医院救治,出院后又将其送至老年公寓。村委会为某甲垫付住院期间护理费、伙食费等各类费用。老人子女均拒绝支付费用,村委会提起诉讼。法院判决支持村委会追索费用的诉讼请求。本案充分肯定村委会助人为乐、帮扶村民的善举,弘扬中华民族“孝顺”文化和守望相助的善良风俗,充分体现了文明、和谐、友善的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

  [张仲鲁]:2023-03-12 11:15:34

  党的二十大报告中强调在社会基层坚持和发展新时代“枫桥经验”。人民法庭是司法服务人民群众、维护公平正义的最前沿,进入新发展阶段后,人民法庭在服务乡村振兴、基层社会治理、源头预防化解矛盾等方面如何发挥作用?

  [陈宜芳]:2023-03-12 11:16:33

  人民法庭是人民司法的基层基础。党的二十大报告强调,在社会基层坚持和发展新时代“枫桥经验”。2023年中央1号文件提出,要坚持和发展新时代“枫桥经验”,完善社会矛盾纠纷多元预防调处化解机制。最高人民法院召开第四次全国人民法庭工作会议,专题部署人民法庭工作。出台指导意见,全面升级新时代人民法庭工作原则。

  [陈宜芳]:2023-03-12 11:17:00

  一是服务全面推进乡村振兴。依法妥善化解各类涉农纠纷、涉产业发展、生态保护等案件,保障农业强国建设、服务深化农村改革。全国各地涌现一批诸如“环保法庭”“旅游法庭”“苹果法庭”“田间法庭”等助力农村特色产业发展的人民法庭。开展人民法庭服务新型城镇化建设试点工作。

  [陈宜芳]:2023-03-12 11:17:09

  二是服务基层社会治理。近五年,全国人民法庭审结案件2286.4万件,约占基层法院结案总数的30%。推进人民法庭进乡村、进社区、进网格,多元化纠纷解决机制蓬勃发展。持续推进“枫桥式人民法庭”建设,切实将矛盾纠纷化解在当地、化解在基层。

  [陈宜芳]:2023-03-12 11:17:42

  三是服务人民群众高品质生活需要。截止2022年底,全国实际运行的人民法庭有10050个,其中乡村法庭6853个、城乡结合法庭2249个,城区法庭948个。依法妥善审理婚姻家庭、劳动争议、物业纠纷、相邻关系等涉民生案件,强化权利救济,维护群众权益。依托“车载法庭”“马背法庭”“背包法庭”等广泛开展巡回审判,打通司法服务“最后一公里”。

  [张仲鲁]:2023-03-12 11:18:24

  下一步人民法院如何在社会基层坚持和发展新时代“枫桥经验”?

  [陈宜芳]:2023-03-12 11:18:35

  基层治理是国家治理的基石。2023年是毛泽东同志批示学习推广“枫桥经验”60周年,也是习近平总书记指示坚持和发展“枫桥经验”20周年。我们先来看看位于“枫桥经验”发源地的浙江省诸暨市人民法院枫桥人民法庭深入贯彻习近平法治思想,坚持和发展新时代“枫桥经验”的努力和实践。

  [陈宜芳]:2023-03-12 11:20:54

  推动“枫桥式人民法庭”创建示范活动是人民法院坚持和发展新时代“枫桥经验”的一项重大举措。全国人民法庭将按照中央部署要求,立足审判核心职能,推进“枫桥式人民法庭”建设,推动更高水平的平安法治乡村建设。推动社会矛盾化解三道防线建设,通过诉源治理切实预防矛盾纠纷发生,将非诉讼纠纷解决机制挺在前面,依法公正审理各类诉讼案件。推动人民法庭更好发挥让人民群众及时感受到公平正义的“窗口”、系统集成新一轮司法体制改革成果“终端”的重要作用。

  [张仲鲁]:2023-03-12 11:24:39

  好的,感谢陈庭长的解读。下面,我们来看一看直播页面,网友提出了哪些问题。有网友提问,英雄烈士的事迹和精神是中华民族的共同历史记忆,近年来,网络上诋毁、抹黑英雄烈士的行为时有发生,人民法院怎样保护英雄烈士合法权益、捍卫英雄烈士荣光?

  [陈宜芳]:2023-03-12 11:27:18

  回答网友[思宁]的问题:

  英雄烈士的事迹和精神是中华民族的共同历史记忆,近年来,网络上诋毁、抹黑英雄烈士的行为时有发生,人民法院怎样保护英雄烈士合法权益、捍卫英雄烈士荣光?

  “天地英雄气,千秋尚凛然”。英雄烈士是民族的脊梁、时代的先锋。“侵害袁隆平院士名誉案”中,被告利用境外信息网络平台,公然发表、转推侮辱、诋毁“杂交水稻之父”袁隆平院士的不实言论,亵渎英雄人物事迹和精神,损害社会公共利益,被检察院提起民事公益诉讼,法院判决其在国家级新闻媒体公开赔礼道歉、消除影响。根据我国《英雄烈士保护法》,英雄烈士既包括依法评定的“烈士”,也包括已牺牲、去世,未评定为烈士,但其事迹和精神为我国社会普遍公认的英雄模范人物或者群体。袁隆平院士就是为国家做出巨大贡献、建立卓越功勋的英雄模范人物。本案的审理,起到维护英雄形象、弘扬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弘扬社会正气、提振民族精神的正向激励作用。

  近年来,人民法院认真贯彻《英雄烈士保护法》,依法妥善审理涉侵害英烈案件,坚决以司法手段捍卫英雄烈士合法权益,维护公序良俗,弘扬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

  一是贯彻落实法律规定。《英雄烈士保护法》为人民法院保护英雄烈士及其近亲属的合法权益提供了明确法律依据。《民法典》第一百八十五条规定,侵害英雄烈士等的姓名、肖像、名誉、荣誉,损害社会公共利益的,应当承担民事责任。《刑法修正案(十一)》增设“侵害英雄烈士名誉、荣誉罪”,体现出严厉打击抹黑英雄烈士形象行为的鲜明态度和坚定决心。人民法院在审理涉英烈权益保护案件时,均严格贯彻实施相关法律规定。

  二是加强审判指导。最高人民法院先后发布和修订《关于加强“红色经典”和英雄烈士合法权益司法保护弘扬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通知》《关于贯彻落实<关于加强新时代烈士褒扬工作的意见>的通知》等一系列司法政策性文件,会同最高人民检察院、公安部联合发布《关于依法惩治侵害英雄烈士名誉、荣誉违法犯罪的意见》,指导全国法院以司法手段捍卫英雄烈士合法权益。

  三是发布系列典型案例。2016年10月,最高人民法院发布保护“狼牙山五壮士”等英雄人物人格权益典型案例,引发广泛社会反响。2020年5月,发布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十大典型民事案例,包括董存瑞、黄继光等英雄烈士名誉纠纷公益诉讼案。2022年12月,发布涉英烈权益保护十大典型案例,涵盖保护英雄烈士名誉、荣誉、姓名等人格利益,保护烈士遗属人身财产权益,保护烈士纪念设施等三方面的刑事、民事案件。今年1月,发布“新时代推动法治进程2022年度十大案件”,包括侵害袁隆平院士名誉、荣誉民事公益诉讼案。3月,发布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第三批典型民事案例,包括一起侵害英雄烈士名誉、荣誉纠纷案。通过一个个鲜活的案例,明确侵害英烈权益应当承担的法律责任,彰显人民法院坚决保护英烈及其近亲属合法权益的鲜明立场。谢谢!

  [张仲鲁]:2023-03-12 11:29:59

  感谢陈庭长参加我们今天的访谈节目,谢谢您的解读。今天陈庭长围绕《最高人民法院工作报告》,重点解读了民事审判保障民生、服务发展、保障权益等方面的积极作为。从加强人格权保护到维护消费者权益,从弘扬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到培育新时代文明家风,从维护英烈荣誉到推进人民法庭建设,我们切身感受到了人民法院坚持司法为民,通过民事审判来护航我们美好生活的不懈努力。

  [张仲鲁]:2023-03-12 11:30:47

  在节目的最后,我们还为观看直播的朋友们准备了第二轮的奖品。我们将会抽取2名幸运观众赠送“人民法院庭审第一槌”的复刻文创。人民法院使用法槌维护庭审秩序、掌控庭审节奏源于2001年,这个文创就是当时第一槌的复刻版,可以看到它很特别,借鉴了中华传统司法文化象征符号,又叫獬豸法槌。请扫描屏幕上的二维码,参与抽奖。

  [张仲鲁]:2023-03-12 11:31:13

  好的,我们今天的访谈就先到这里了。这也是我们2023年全国两会《最高人民法院工作报告》解读系列全媒体直播访谈节目的最后一场。感谢各位观众关注和参与我们的直播访谈,感谢您的参与,我们明年两会再见!

图文直播
间隔 手动刷新

您此时的心情

光明云投
新闻表情排行 /
  • 开心
     
    0
  • 难过
     
    0
  • 点赞
     
    0
  • 飘过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