点击右上角微信好友
朋友圈
请使用浏览器分享功能进行分享
如何认识大幅进步的人工智能对职业的可替代风险,制定适宜的引导政策鼓励技术创新同时妥善解决技术升级带来的社会问题,事关国家高质量发展全局,事关群众福祉,需要我们认真应对。这为我们坚定不移地走科技创新的高质量发展之路指明了方向。做好相关工作,需及时研判人工智能产生的深刻影响,进一步了解科技发展应用的现状和特点,积极给出有效的应对之策。
人工智能将对经济社会产生一系列重要影响:
一方面,人工智能改变重复性、规则性强且易于编码等任务的产业格局。人类发展的历史告诉我们新技术的出现是高效率的大规模生产替代低效率的分散生产模式的必然。机器的出现是自动化替代手工的革命,是简单重复性劳动的替代产物。随着机器和自动化的不断深入普及,我们熟悉的行业和产业格局也随之发生了变化,加工精度不断提升,质量一致度易于把控,技术可复制性传播性大幅提高,企业扩张能力进一步加强。而人工智能借助机器学习、大数据和超强算力,将自动化能力推向更智能化领域迈进且打通了机器识别和自主判断进而主动行为的能力,将原本机器自动化只能替代的常规任务扩展到了非常规任务也可以实现替代,将更多的工作集成到了自动化范畴内,再一次实现了生产效率的大幅飞跃,导致新一轮的产业格局调整。
另一方面,人工智能直接影响劳动力供需格局。技术集成度的提高会引发自动化程度的提升必然取代以往的工作岗位,减少岗位需求,甚至导致一些职业的消失。常规任务的自动化无法完成一项工作若干技能属性间的沟通,而人工智能的出现使得这一瓶颈打通,可以预见技能单一的岗位将在这轮产业升级中替代风险加大。很多熟知的劳动密集型工作会被大量取代,低级的体力工人规模逐渐降低。例如,驾驶员根据复杂的道路情况需要判断处理综合考量,而随着人工智能的出现,通过各种采集器的综合信息可以及时选取解决方案作出反馈,不少车企已经可以做到普通用车环境下的完全自动驾驶。因此技能属性单一和程式化的职业可替代风险较高,可替代中低端劳动力需求降低,劳动力市场供需格局将发生改变。
同时我们也注意到人工智能会对整个社会带来前所未有的新挑战。历史告诉我们在这一过程中总会伴随着一些令当时社会惊讶或难以接受的情况。而人类社会在经历变革过后却总是乐于接受并欣然享受这些科技成果的结晶,并找出弊端加以控制。
人工智能被认为是开启第四次工业革命,或者是第三次工业革命的深化,综合以上情况,更好应对科技革命带来的深刻重大变化,需加快探索适合我国国情的科技产业发展路径,助力高质量发展。
一是加快相关立法和产业政策保障政策引导。新事物的出现是一把双刃剑,鼓励扶持利用其提高生产效率,解放生产力,科技驱动引领效应的一面,同时也要防范其对社会冲击的负面影响。各级政府职能部门应及时了解并调整相关的政策提高前瞻性以适应飞速发展的科技创新速度解决新矛盾新问题。我们知道,法律和准则的制定完善本身会滞后于社会经济的发展,因此需要加强道德培养和宣传,树立正确的价值观、大局观,发挥人的主观能动性。吸引劳动者主动转变为新职业新岗位的职业者。工业化革命蒸汽机的出现代替了大量的手工业者的职位,然而同时也创造出了机器加工、修理、维护、软件开发等一系列新职业和岗位,只有不断学习新技能才能适应不断发展的社会化分工迭代。积极推动社会保障体系的建设,发挥社会主义制度优势,给予失业者基本生活保障。积极提供就业信息咨询、岗位推荐,以及公益性岗位的兜底援助,降低人工智能技术对劳动力市场的负面冲击。
二是让广大群众认识到人工智能是引领新一轮科技革命和产业变革的战略性技术,是减轻人的体力和简单智力活动提高人民群众福祉的技术,进而形成全民合力发展利用好这一新技术。政府高度重视人工智能产业创新发展,正在大力促进人工智能与实体经济深度融合,每一个人都会在这场革命中受益,同时也要面对这次变革带来的机遇与挑战。只有统一认识,奋发图强,主动转变,迎难而上才能在这场革命中领先。
三是人才培养才是一个国家高质量发展进步的不竭动力。模型的创新、方法的迭代离不开人类的幕后支持,本质上是人类思想在实践层面的应用。任何科技都是人类智慧的结晶,我们必须夯实科技基础和加强人才的教育培养是实现持续高质量发展的必由之路。
(作者简介:王剑杰 山西财经大学应用数学学院讲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