点击右上角微信好友
朋友圈
请使用浏览器分享功能进行分享
在当今时代,生态文明建设已成为全球共识,它不仅关乎自然环境的可持续,更是人类社会发展的必然选择。党的二十届三中全会审议通过的《中共中央关于进一步全面深化改革、推进中国式现代化的决定》提出要“深化生态文明体制改革”,从完善生态文明基本体制、健全生态环境治理体系、落实生态保护红线管理制度、健全绿色低碳发展机制等方面着手,逐步推进降碳、减污、扩绿、增长的绿色发展,不断构建和完善以政府为主导、企业担主力、科技作支撑、社会多元协同的社会主义生态文明体系。据中央高校基本科研业务费重大项目培育成果显示,通过生态文明建设一系列措施,能够构建起一个绿色、低碳、循环的发展体系,让人们在享受现代文明成果的同时,也能感受到大自然的恩赐与美好。这不仅是对当前环境问题的积极回应,更是对未来世代负责的历史担当,共同绘就一幅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壮美新蓝图。
加强生态文明建设是建设美丽中国、实现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现代化的必然要求,结合我国现阶段推动产业绿色转型、绿色低碳生活与生态问题治理的基本需求,应从生产方式、生活方式、生态治理等方面加强生态文明建设。在此过程中,政府要充分发挥主导性作用,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理念,以完善顶层设计、加强宏观调控来引领经济发展方向;以完善制度建设和加强政策执行力来实现经济高质量发展与环境高水平保护的协调共进;以丰富生态产品和绿色服务社会供给来增进人民的生态福祉。第一,贯彻落实“两山”理念,实现发展和保护的辩证统一,既获利于自然又还利于自然。经济社会的高质量发展要以美丽的生态环境为保障,政府应加强对经济发展方式转型与生态环境保护治理的宏观调控,同时加快构建完善生态经济体系,以经济发展促进生态保护,以生态效益助推经济增长。为此,应贯彻绿色发展理念,着力完善生态文明的制度性基础,推行精准严格的生态环境管理制度,具体落实环境保护政策,确立生态文明与绿色发展在中国式现代化体系中的优先地位,有步骤地推进我国的产业发展方式向绿色发展转型,实现由“先污染后治理”向“既要发展也要绿色”的过渡。第二,回应人民群众生态需求,以“民生福祉”为目标推进生态文明建设。“良好生态环境是最公平的公共产品,是最普惠的民生福祉”,生态文明建设要积极回应人民群众对优美生态环境的需求,将“民生福祉”作为核心目标。在人居环境质量提升上,强化土壤污染管控与修复,突出对重点区域、行业和污染物的精准治理、科学治理、依法治理,不断完善污染治理机制,提升生态环境治理现代化水平。同时,提高生态产品供需对接的有效性与畅通性,从“质”和“量”上推动生态产品和绿色服务的供给侧结构性改革,通过各类先进稀缺生产要素的有机融合与生态产品的价值实现促进地区经济发展。第三,坚守“三条红线”,健全生态环境保护与治理制度体系。加强生态文明建设要求守好生态保护红线、环境质量底线、资源利用上线“三条红线”,健全山水林田湖草沙一体化系统治理机制。应以制度形式促进生态保护,健全和完善环境治理和生态修复制度、自然资源产权制度和管理制度以及生态补偿制度,促进资源的有效利用,实现更为全面和系统化的资源总量管理,促进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社会的形成。同时,也要健全生态环境准入清单、生态环境监测和评价制度,更加全面地评价与衡量发展的“质”和“量”。
激发“有效市场”在促进产业生态化和生态产业化中的主力作用。市场在资源配置中具有基础性作用,合理利用市场机制能够实现资源配置的最优化与效益最大化。在生态文明建设中,要充分发挥“有效市场”在建立低碳市场、打造现代化绿色产业体系、推进废弃物再利用和循环经济中的关键作用,建立和完善产业生态化和生态产业化相统一的生态经济体系,实现产业体系绿色转型,促进产业链清洁发展、低碳发展、循环发展。第一,在新发展理念指导下开展经济活动。以新发展理念为指导,政府应积极引导企业在从事经济生产活动时充分考虑经济效益与生态效益的协调,因地制宜地结合地区发展优势,促进各类要素的合理流动和高效集聚,使我国经济增长实现由要素驱动向创新驱动的发展方式转型。企业应加大对生态技术的研发和创新,走绿色产业化道路。同时,要发挥优势,深入挖掘我国超大规模市场优势和内需潜力,为绿色技术的研发应用和绿色产品的生产消费打开市场需求。第二,对传统产业进行生态化改造。产业生态化是通过引进绿色创新技术、健全废弃物循环再利用体系等方式推动传统产业升级转型。在此过程中,要优化生产链,壮大新一代节能环保、信息技术、新能源、新材料、生物科技、高端装备及航空航天等产业,使中国式现代化产业链向绿色化、低碳化方向发展,形成支撑绿色发展和生态文明体制的产业结构,实现最大的经济和资源利用效益,实现绿色环保的高质量发展。第三,助推生态产业化发展。良好的生态环境既是自然财富,也是经济财富,应结合地区发展特点,以当地自然生态资源优势为依托,将生态产业融入一、二、三产业当中,发展新能源产业、节能环保产业、绿色农业、绿色制造业、生态旅游等生态产业,同时不断健全绿色消费市场,通过市场化手段实现生态产业经济价值的转化。
强化创新技术对生态治理和清洁高效生产发展的赋能作用。加强生态文明建设要与科技创新紧密结合,紧抓新一轮科技革命和产业变革机遇,以技术创新赋能生态治理与绿色生产,在有为政府与有效市场有机结合的条件下,推动以高效、创新为核心的新质生产力发展,不断更新生产工艺技术,不断提高产业资源利用效率,形成以市场为导向的绿色技术创新体系,为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现代化提供技术支撑。第一,坚持马克思主义的生态技术观,以技术手段的创新运用切实提高民生福祉。技术的发展与生产力的提升不应以环境破坏为代价,应注重人与自然的内在和谐,尊重自然、顺应自然、保护自然,明确绿色低碳技术在现实生活中的运用价值与意义,着力构建以绿色技术为支撑的环境友好型社会。第二,促进数字技术与实体经济的融合。数字技术与绿色低碳产业的融合式发展打开了中国式现代化的绿色发展新局面,人工智能、大数据等新兴技术被广泛应用于电力、工业、建筑、交通等重点行业和领域,高效节能的绿色产品如雨后春笋般兴起,彻底改变了人民的生产生活方式,使绿色低碳生活成为潮流。如人工智能技术+新能源技术在汽车领域的结合彻底变革了我国的汽车产业生态,无人驾驶汽车、新能源汽车市场蓬勃兴起,推动我国在汽车制造业实现了弯道超车,也带动相关产业的联合发展,成为我国实施科技强国战略的显著成果与典范。第三,数字技术赋能治理体系与治理能力现代化。数字技术的应用有助于提升生态治理现代化水平,如通过大数据技术与环境监测相结合,及时获取生态环境的动态数据,能够有效解决传统生态环境管理模式中信息不对称的问题,提高生态风险防范、应急管理与治理能力,实现精准治理、高效治理。
完善多元协同生态治理体系和跨域污染治理体系。生态文明建设是复杂、长期和系统性的工程,需要构建多元主体共同参与的现代环境治理体系,同时发挥协同机制的作用,解决条块分治、合作治理协同难的问题,不断提升生态环境领域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水平,加强国际生态治理合作和经验交流,携手同行共谋全球生态文明建设之路。第一,构建多元化多层次生态治理体系。“生态文明是人民群众共同参与共同建设共同享有的事业,要把建设美丽中国转化为全体人民自觉行动。”构建多元化多层次的生态治理体系是生态文明建设的重要内容,要充分发挥政府的统筹主导作用与企业的主力作用,大力推动社会生产生活方式的绿色转型,同时也要发挥社会组织的协同作用,广泛动员和引导人民群众的力量,使生态文明成为人民群众共建共治共享的事业。第二,推动全方位、全地域、全过程生态治理体系构建,统筹推进生态文明建设各项工作,提升生态环境整体治理水平。在生态合作框架的构建下,明确各治理主体防污减排责任,通过协商机制构建、联合整治行动开展、定期环境信息和治理成效披露等方式开展系统治理,加强区域治理技术、治理经验交流,提升生态合作治理水平。第三,积极应对气候变化,共谋全球生态文明建设之路。我国应融合“双碳”目标,通过多边合作机制携手应对全球气候变化问题,积极开展国际能源和基础设施领域合作,共享降碳减排技术。同时在坚持共同但有区别的责任及各自能力原则基础上,应参与和引领应对气候变化国际合作,推动“美丽世界”的全球生态文明治理体系的构建与发展。
生态文明建设,作为时代赋予的崇高任务,指引着人类走向可持续发展的光明大道。我们通过环境保护的强化、绿色低碳的转型,以及人与自然和谐共融的促进,正细心勾勒出一幕幕生态繁荣、活力四溢的新景象。为此,要深化生态文明理念,将其全面融入经济社会发展的各个层面,以科技创新为驱动力,以制度健全为坚实后盾,不断开拓生态文明建设的新境界。要坚持在发展中保护生态,在保护中促进发展,共同捍卫这颗蓝色星球的纯净与安宁,为后代子孙预留一片蓝天绿地、碧水环绕的宜居乐土。这既体现了对自然的敬畏之心,也彰显了对人类未来命运的深切关怀,预示着人类文明新形态正缓缓拉开序幕。(项目:ZDPY202210)
(作者:何玮,华南理工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博士研究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