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母亲水窖”项目启动之初,冯广志作为时任水利部农水司司长,会同中国妇女发展基金会共同开展项目调研、论证,对公益组织参与农村饮水解困工作给予了充分的肯定,坚定了项目实施的信心。多次随同中国妇女发展基金会赴项目点考察项目试点情况。项目实施过程中,冯广志参与制定《“母亲水窖”项目管理办法》等文件,并长期担任“母亲水窖”项目专家组组长。 | 冯广志 | | | 次仁措姆先后四次深入村寨,行程800多公里,走村串户,深地了解当地饮水问题,从项目选址,规划设计,进场施工等多方面全程跟踪,她吃住在农户家中,在充分论证后,提出了在饮水管线的铺设路线和水源地选址问题上,宁可延长建设距离也要保证老百姓方便用水、干净用水,确保工程建设质量和水质的重要意见。在次仁措姆的积极努力下,地处高寒高原的察隅县“母亲水窖”项目得以顺利实施。 | 次仁措姆 | |
| 刘乾坤原是一名驻扎在新疆的军人,自2006年1月开始,化名“红兵”每月通过邮局向“母亲水窖”公益项目捐赠善款,其中单笔捐赠最高额度1000元。截止目前,“红兵”坚持月月捐赠,共计捐赠55笔,合计5950元。对于个人捐款者来说,这些钱数目不算多,但这位红兵作为一名普通人员,以一个军人的名义持之以恒的用自己的行动诠释爱的主题,感动着我们每一个人。 | 刘乾坤 | | | 2000年,全国妇联原主席陈慕华大姐在深入研究我国西部干旱地区缺水状况和妇联群众生产生活实际的基本状况,带领有关人员进行充分论证,提出了组织实施“大地之爱•母亲水窖”工程的构想。正是由于慕华大姐的倾心努力,“母亲水窖”公益项目才得以不断发展壮大,使这一公益项目成为造福西部贫困干旱地区群众的惠民工程。 | 陈慕华 | |
| 克莱尔女士作为百事基金会主要项目官员,先后多次不远万里来到中国,不仅与中国妇女发展基金会的有关领导共同商讨解决农村安全饮水的有效办法。在克莱尔女士的积极支持和推动下,百事基金会自2005年起,已为“母亲水窖“项目提供了大量的资金支持,累计捐款超过1500万元人民币,为“母亲水窖”项目的发展做出了宝贵贡献。 | Claire Lyons 克莱尔 | | | 新华社摄影部记者何俊昌参与“母亲水窖”公益项目宣传报道近10年,拍摄“母亲水窖”照片百余幅,参与“母亲水窖”宣传报道近百次。何俊昌同志虽已年过半百,但他总是能够克服饮食、缺水、采访条件差等问题,第一时间以饱满的热情投入到采访工作中,用他手中的相机去记录下缺水地区群众的生活情况,并将这些真实的情况反映给社会大众,让更多群众了解缺水地区的生活状况。 | 何俊昌 | |
| 2010年4月,借助中国妇女发展基金5万元抗旱应急资金,在保山市隆阳区蒲缥镇两眼井村建设246口母亲水窖。这几乎是天方夜潭的神话,但在李琦引领下的保山市妇联创造了这个奇迹。李琦的执着和坚持感动了大家,在一个月之间,争取到政府项目资金、4笔爱心人士(包括北京康复中心五名医护人员)捐赠的资金共90余万元,实现了把5万元做大做强的目标。 | 李琦 | | | 新华社记者李明放长期支持中国妇女发展基金会的宣传工作,配合报道各个公益项目特别是“母亲水窖”项目的宣传,在中国妇女发展基金会的每次活动中都能看到他的身影。在“母亲水窖”公益项目的实施过程中,他多次深入基层走访贫困缺水地区和项目实施地受益户,认真采编个案事迹、及时给予宣传和全面报道,被多家媒体进行转载。 | 李明放 | |
| 离休干部沈奉真始终保持共产党员的先进性,生活俭朴,关心国家大事,热心社会公益事业,2005年得知“母亲水窖”项目捐助活动时,沈奉真同志当即捐助2000元。沈老当时的年工资只有2400元,翌年她又捐助了3000元,第三年再次捐助了5000元,陆续解决了十家人的用水困难,帮助他们走出困境。2009年、2010年又分别捐助了15000元。 | 沈奉真 | | | 张丽荣、韩志潭是一对年逾八旬的老夫妻,长期关心支持“母亲水窖”建设,他们每年都向“母亲水窖”项目捐款,并且每年都会很早从家里出发,乘坐公交车赶到中国妇女发展基金会“母亲水窖”办公室捐建水窖。两位老人的工资收入并不高,生活十分简朴,每次捐款两位老人都要很早出发,赶在中午前到达捐赠办公室。工作人员告诉老人,可以通过邮局或银行汇款,免去路上的奔波。但两位老人却说,坐公共汽车来可以省下汇款的手续费,省下打车的费用,这些钱,我们慢慢攒下来,留给最缺水的老百姓用。 | 张丽荣、韩志潭夫妇 | |
| 自2006年开始,年过七旬的和碧霞老人每年都要抽出时间,不畏辛苦奔波半日到中国妇女发展基金会“母亲水窖”项目办公室代表全家捐建水窖。截止目前,老人已经捐建了30口水窖。老人的退休工资并不高,这些钱都是她和老伴还是省吃俭用节省出来的,老人希望能在有生之年积攒下更多的钱用于公益慈善事业,帮助更多的需要帮助的人。 | 和碧霞 | | | 胡瑞连先生多次在不同的公开场合宣传推广“母亲水窖”,在胡瑞连先生的带动下,完美公司员工、经销商以及媒体朋友,其中还包括德国、法国、马来西亚的完美供应商、合作伙伴,清华总裁同学联谊会的同学,纷纷为“母亲水窖”出钱出力。在胡瑞连先生的影响下,捐助人都曾多次实地回访捐赠水窖,为当地村民脱贫致富出谋划策。2010年4月8日,完美公司通过中国妇女发展基金会向西南干旱灾区捐款500万元。 | 胡瑞连 | |
| 郭友作为中国光大银行行长,向经营金融业务一样,经营“母亲水窖”公益事业。多年来光大银行已累计捐款1080万元,投放甘肃、宁夏、陕西、内蒙、新疆、西藏等8省(区),捐建水窖10000口,使得当地缺水群众的饮水困难得到了基本解决。郭友在积极推动本单位捐赠的同时,他个人也身体力行,模范带头,多次从工资收入中拿出较大数额,支持“母亲水窖”工程建设。 | 郭友 | | | 老人坚持从自己的积蓄中拿出数千元到上万元,支持捐赠“母亲水窖”项目,累计捐赠70100元。2006年顾老先生身患癌症,出院后第一件事就是惦记着自己还没有来得及捐今年的水窖项目款,老人亲自上门办理“母亲水窖”捐赠手续。2006年,顾老先生随中国妇女发展基金会赴宁夏考察“母亲水窖”项目实施建设情况,2007年初,中央电视台《春暖—“母亲水窖”特别节目》特别节目对顾德明先生参与支持“母亲水窖”的事迹进行了宣传报道。 | 顾德明 | |
| 十年来,倪萍同志作为“母亲水窖”的公益大使,多次担任“母亲水窖”大型公益宣传活动的主持人,并利用自己的社会影响力积极宣传倡导“母亲水窖”公益活动,在她的影响和带动下,包括演艺界在内的许多社会爱心人士都加入到了参与和支持“母亲水窖”公益活动中,为“母亲水窖”的发展作出了独特贡献。2006年“三八”妇女节之际,倪萍为“母亲水窖”捐赠100万元人民币。 | 倪萍 | | | 位于博州精河县的托里乡旦达盖地区和博乐市的青得里乡牧业区亚麻滩定居点,环境非常恶劣。莎茹丽多次深入实地调查情况,了解当地自然状况和妇女儿童的生活情况,迅速组织了由水利、卫生等部门组成的专家组深入两地,实地考察,写出相关考察报告,多次与当地党委、政府沟通,向新疆妇联汇报相关情况,并提交了有关材料。随后,两个地区分别于2005年9月和2009年8月顺利实施了“大地之爱•母亲水窖”公益项目。 | 莎茹丽 | |
| 作为最早关注“母亲水窖”项目的国企代表,近10年间,他所在企业的员工对“母亲水窖”项目日益关注,他所在的企业对“母亲水窖”项目的捐助持续增加。他多次组织带领公司300多名各级领导、优秀党员、优秀员工前往延安受捐地区实地参观考察。他牵头以“母亲水窖”项目为题材,编排了音乐小品,在全系统巡演。此外,他积极筹集资金倡导制作“母亲水窖”捐款箱。 | 梁崇明 | | | 盛老师一辈子辛勤耕耘在教师这平凡的工作岗位上。工作中,她勤于专研,认真负责;生活中,她用爱播撒希望,身体力行的参与到“母亲水窖”共建活动中来,用点滴的爱去影响身边的朋友。盛老师去世前,立下遗嘱,将自己的房产在适当的时机以适当的方式进行折现并连同毕生的积蓄全部捐赠给“母亲水窖”项目。房屋中的其他物品由中国妇女发展基金会寻找敬老院以“盛湘繁老师”的名义进行捐赠。盛老师就是这样用大爱走完了自己真实而精彩的一生。 | 盛湘繁 | |
| 幼小的她从懂事起每年生日都会问“妈妈,哪天带我去捐水窖呀?”用自己的压岁钱每年捐助一口“母亲水窖”成了她成长的一部分。2010年她8岁生日时,举办了一个 “母亲水窖” 主题慈善生日会,让更多的小朋友及家长一起关注“母亲水窖”。解喆惠虽然是个孩子,但她能把这件公益事情坚持下来,并能用自己的行动去倡议更多的人加入到公益事业中,分享关爱,感动着每一个人。 | 解喆惠 | | | 从黄土高坡到西南小镇,从青藏高原到辽阔草原,“母亲水窖”项目实施地都留下了人民日报社摄影记者雷声的足迹。他拍摄了一大批“母亲水窖”优秀新闻宣传作品。在探访困难群众时,他经常是掏钱资助困难群众,有时甚至掏干自己的每一个口袋,身上不留一分钱,全部用于资助困难群众。他还注意把“母亲水窖”的新闻宣传与当前时事热点相结合,多次为“母亲水窖”公益项目的宣传建言献策。 | 雷声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