俗话说外交是内政的延续。中国特色大国外交是中国当前政策的体现,要服务于中国的国计民生,正如王毅部长所说的“为国内发展服务是中国外交的应有之义,也是应尽职责”。积极开展国际产能合作、推动各省区市全球推介活动、做好对中国公民的领事保护等都是外交服务国计民生的具体政策举措。 在将经济能量转换为政治影响力的过程中,中国仍应坚持义利兼顾,既做大“朋友圈”,也交到能够经得起考验的“真朋友”,特别在周边地区。在以共同利益为纽带的同时,通过维护国际关系准则、深入参与全球治理、加强治国理政交流、推动文化间理解和传播。 |
|
外交中,战略互疑是大国关系的本质性大忌,而妥善处理大国分歧的真谛在于从根本上排除战略互疑。在这方面,2014年中美两国通过高层接触、工作层沟通和实质性合作管控分歧的努力取得了积极成效,展示出走向成熟的大国关系所应有面貌。即便在并不十分有利的条件下,中美两国关系仍然取得了一些重要进展。 中国深度参与全球治理体现出鲜明的中国特色大国外交,它主要来源并服务于中国的发展战略。创新、注重发展议题、多边投资框架、气候变化以及绿色金融等中国力推的议题,不仅符合国际发展的潮流,也是中国近年来在国内改革与对外开放中追求的核心发展理念。 在过去三十年,世界经济发展的过程中,中国扮演了至关重要的角色,很多政治经济学家在论述最近三十年世界形势变化的时候,往往都会将中国改革开放作为世界历史变迁的先声。中国经济外交的基础源于中国与世界市场的对接,而经济外交上升为国家大战则略源于中国经济地位和实力的提升。 中美关系已经成为当今世界上最重要的双边关系。这一点,两国已经基本达成共识。而两国如何看待对方并以此来决定本国的外交政策,这将是影响两国关系的变数之一。然而,在中方持之以恒的努力、美方有识之士的洞见与规劝,以及中美利益相关的既成事实等因素影响下,中美关系逐渐有了稳定的保障。 |
|
|
 2017年,全球经济开始进入复苏进程,但贸易增长基础依旧十分脆弱,保护主义的负面影响不容忽视。要巩固市场信心,以邻为壑的政策只能起到短期效果,加强合作、做大市场蛋糕才是可持续路径。  作为中国为国际发展合作事业做出的贡献,“一带一路”倡议自其诞生以来就已受到国际社会的关注,相关投资和项目建设不断增加,同时辐射国家数量也在逐步扩展。就广义上而言,“一带一路”已经从以传统历史地理概念界定的所涵盖国家和地区范围,扩展至包括非洲和拉丁美洲广大发展中国家的宏大进程。  习近平主席在布里斯班举行的二十国集团(G20)领导人第九次峰会,并对澳大利亚、新西兰、斐济进行国事访问时就指出,南太平洋地区是中方提出的21世纪海上丝绸之路的自然延伸,而澳大利亚和新西兰对于海上丝绸之路也表现出了高度的兴趣。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