52年前的4月24日,我国第一颗人造地球卫星 “东方红一号”发射成功,开启了中国问天的道路。从此“北斗”璀璨、“箭”指苍穹、“嫦娥”奔月、“祝融”探火、“羲和”逐日、“天和”遨游星辰......一个又一个航天经典时刻烙印在中国人的脑海里,成为最极致的浪漫。
总装工作是一个“锱铢必较”的活儿,大到几米直径的部段对接,小到一颗螺丝钉的安装,都有着严格的力矩要求。
神舟八号与天宫一号的“太空之吻”、嫦娥五号轨道器与上升器的“太空牵手”、中国空间站首次径向交会对接,每一次太空中的完美对接,都有中国航天科工二院25所交会对接微波雷达主任设计师贺中琴的身影。
钳工,是一个平凡而不简单的岗位,经手的零件形状千奇百怪,手工加工的精度却是数控机床无法达到的。平面加工精度达到2到3微米,形位加工精度达到5到8微米,相当于人的头发的1/30,微米之间藏着的是赵亨对于载人航天的敬畏之心。
向全球转播北京冬奥会盛况、航天员们与地面进行天地通话、偏远山区的孩子收看高清节目、边疆的战士们与家人联系……这些,都让章玄感到满满的成就感和自豪感。
张舒是中国航天一院系统主任设计师,他和团队负责的控制系统软件,要帮助运载火箭规划出到达目标轨道的最佳航迹,还要在火箭发射后时时感知火箭的飞行状态、所处位置和航迹信息,控制伺服、喷管等设备帮助运载火箭完成送星入轨使命。
“90后”贺涛是中国空间技术研究院遥感卫星有效载荷主管设计师,“发一颗卫星上天”可不简单,首先根据客户需求分解卫星技术指标进行卫星轨道与总体设计,然后研制卫星的星上产品同时进行地面测试,待卫星总装调试完成再模拟空间环境实验确保卫星达到理想状态,最后卫星发射入轨正式交付使用。
如果说火箭是运送卫星到太空的专车,伺服系统就是这辆专车的方向盘,在飞行中它的动作实现着火箭的俯仰、偏航,还有滚转等姿态
“我是北京”、“北京明白”,对于28岁的高健来说,重复了成千上万次的“简单”的口令并不“简单”。
“各号注意,我是北京。” 这样的开场,鲍硕说过成百上千次。她是“天问一号”任务的北京总调度,也是北京航天飞行控制中心40年来首位女性总调度。
4月16日神舟十三号乘组“返回地球”,在北京航天飞行控制中心的大屏上,呈现着整个搜救态势的过程,背后操作着这个系统的,是航天科工二院706所第八事业部业务应用室副主任江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