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深入学习贯彻落实习近平总书记给中国农业大学科技小院的回信精神,光明网推出大型融媒体报道《走进乡土中国深处》,记录新征程上三农人解民生、治学问的经典缩影,展现农业科技发展、乡村振兴的生动实践。

【一线调研·下田故事】土壤健不健康,看看这些虫子就知道
科研人员对于土壤动物的研究,将能够为保护土壤健康和农业可持续发展做出更多贡献。
【一线调研·下田故事】探访国家水稻种质资源中期库:“种子芯片”的“家”原来长这样!
水稻种质资源库的作用就是收集和保存丰富的水稻种质资源。
【一线调研·下田故事】虫害“监测者”:“害虫天气预报”是如何诞生的?
农民要如何才能应对这类迁飞性害虫?“害虫天气预报”或许能够给出答案。
【一线调研·下田故事】为了“五块钱木瓜”的梦想,他在南繁扎根十余年
作为世界上最主要的几种热带水果之一,番木瓜在产量上仅次于香蕉、柑橘和芒果。现在,转基因番木瓜已经占了全世界番木瓜产量的90%以上。
【一线调研·下田故事】给西瓜当“红娘”是什么体验?她用二十年告诉你答案
从事西瓜品种选育工作二十年的育种专家徐志红,就是“南繁候鸟”之一,她笑称自己是西瓜“红娘”。
【一线调研·下田故事】王松标:为芒果家族添“新员”,做热带农业“排头兵”
芒果是重要的经济作物,在农民增产增收、农业产业发展方面发挥了重要作用。
【一线调研·下田故事】为了0.003%的概率,他一干就是十六年
为了解决菠萝种性退化和品种单一的问题,寻找出色香味俱全、方便推广、便于流通的菠萝,中国热带农业科学院南亚热带作物研究所菠萝研究中心副研究员孙伟生及其团队在育种基地耕耘了十余年。
【一线调研·下田故事】一片农田、两份收获 稻蛙共生为什么“行”?
中国农科院水稻产业专家团研究的“稻蛙生态循环种养”利用“稻田养蛙—青蛙除虫—蛙粪还田”的共生循环模式,形成了符合自然生态的循环链,实现水稻种植和黑斑蛙养殖全过程常规化肥、农药零使用。
【一线调研·下田故事】探访国家茶树种质资源圃:如何从种子银行“提现”?
杭州国家茶树种质资源圃保存有来自于全世界的近3000份茶树种质资源。
【一线调研·下田故事】农业农村部主推、产业专家团力荐,这个新技术厉害在哪?
为稳定我国双季稻种植面积,做好春耕备耕做出突出贡献。
推开小院的门,和“新老乡”一起种地吧
小院师生要和当地农业科研及技术推广人员紧密配合,把当地产业发展所需的知识技术传授给高素质农民,培养其成为农村科普工作的“二传手”,培养出一支用得上、留得住、常在村、常驻村的乡村本土人才队伍。
种在地里的“毕业论文”
北京顺义果蔬科技小院是中国农业大学在北京建立的第29个科技小院,小院有数百亩土地,种植了大量果树和蔬菜,驻村研究生赖继兴的“毕业论文”也种在这里。
漂洋过海来“取经”——“歪果仁”眼中的科技小院
来自7个发展中国家的20名青年科技工作者走进了北京顺义果蔬科技小院、北京平谷西樊各庄科技小院。在国际青年科技工作者眼中,科技小院是什么?如何借鉴科技小院经验,为本国的农业发展、农村振兴做出贡献?
打破老祖宗的“窗户纸”
2019年6月,中国农技协福建省科协平和蜜柚科技小院成立,是中国农技协审批的福建省第一批、漳州市第一家科技小院,专家和研究生们对平和蜜柚开启了“减肥计划”。在柚农眼中,科技小院除了“送钱”,还为当地送来了科技,带动和培育了一大批有技术、能致富的乡土人才。
“致富花”凌波仙子:科技小院的“浪漫事业”
福建省漳州市是中国水仙花之乡,水仙花在漳州已有500多年的栽培历史,当地人亲切称之为“凌波仙子”。
科研、助农两不误,这群研究生茶园里写出“大文章”
在科技小院的学生们看来,相比学校生活,小院的生活虽然忙碌,但也有更多的收获。“科技小院把科研和产业真正结合在了一起,在科技小院工作,不仅能够锻炼自己,更是能够助力农业发展,助力乡村振兴。林进龙说。
科技小院:用科普语言谱写“青春论文”
大学生和青年科技工作者纷纷就如何行动起来,厚植爱农情怀、练就兴农本领、在乡村振兴的大舞台上建功立业,把论文写在大地上这一重要问题进行深入思考。就连许多来华的青年学者也想了解中国年轻人如何发挥才智,为本国农业发展、农村振兴作出贡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