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雨水
  • 惊蛰
  • 春分
  • 清明
  • 谷雨
  • 小满
  • 芒种
  • 夏至
  • 小暑
  • 大暑
  • 处暑
  • 白露
  • 秋分
  • 寒露
  • 霜降
  • 小雪
  • 大雪
  • 冬至
  • 小寒
  • 大寒

  二十四节气是中华民族的文明瑰宝,蕴含着自古以来我国劳动人民的生活智慧与美学哲思。在中央网信办网络社会工作局指导下,2024年光明网推出“节气里的大美中国”系列主题宣传,打造《节气里的大美中国》系列精品双语微纪录片,邀约网络红人、青年典型和文化名家作为“节气品味官”,深入走访、体验探寻,在各地富有特色的节俗活动中,感悟独特的节气文化与物候,体味浓浓人间烟火气,见证中华文明之美,彰显中国式智慧。

  本期《立春》,传统文化传播者、国学手势舞首创者秦一(ID:小一姐姐)和女儿小团子,前往浙江衢州,寻访传承千年的九华立春祭。

  立春,再一次如约而至了。

  她是二十四节气之首,是四时之始,也位列四立之首,是一切生机的起点。

  在自然界,北回归线及其以南的地方,早春的气息自立春伊始便悄然而来,万物开始涌动复苏的迹象。

  正如立春“三候”所述:一候东风解冻,二候蜇虫始振,三候鱼陟负冰

  “立春一年端,种地早盘算”,由于与耕作息息相关,立春自古便被农人视为很重要的节气。

  有人称她为岁节,也有人称她为岁旦,更多人则称她为正月节。

  万物随春醒,美好皆可期。

  在新的开端,起个好“头”,仿佛就为接下来的一整年定下了基调。

  如果你想过一个有仪式感的立春,不妨约上三五好友踏春、咬春

  立春后,在晴好的日子里外出游春自不必说。

  咬春,可是如今在我们生活中依然常见的一种节气习俗。无论是北方吃春饼、南方吃春卷,还是咬萝卜,都寄托着人们对春天万物夏苏的希望。

  此外,在我国江南不少地方,至今仍保留着立春祭祀春神的活动。

  比如,浙西山区的衢州市柯城区,就有一个叫作九华乡妙源村的小村庄,村中有座庙宇——梧桐祖殿,殿中供奉的主神就是中国古代神话中的春神句芒,神像由一根巨大梧桐树根雕刻而成。每年立春时节,这里都会举行“九华立春祭”。

  当地民俗专家介绍:“九华立春祭保存了较为完整的迎春接福仪式,包括布置案桌、悬挂二十四节气灯笼、选择接春少男少女、鞭春牛、喝彩、春播等。”

  但是,节气“立春”与气候上的春季还是有很大的差别。在气象学上,将连续5天日均气温稳定在10度以上,作为春季的开始。立春过后,也有可能出现“倒春寒”  羽绒服不要太早收起来哦!

  一年之计在于春,一日之计在于晨。

  在这个立春,让我们一起给新的一年开个好头,你准备好了吗?

  春已至,花已开,愿山河无恙,人间皆安。

 

  

  于2024年2月4日 立春

当春天直直扑了个满怀,我以春天问候你 祝福你。

——海桑

北京时间2月4日16点26分53秒,我们迎来二十四节气中的立春。此时节,万物开始复苏。春天是开始,也是希望,蕴含美好的憧憬,充满无限的可能。从今天起,让我们拥抱全新的春天,世间万物在暖春的阳光雨露里绽放新一轮生长。[详情]

  二十四节气是中华民族的文明瑰宝,蕴含着自古以来我国劳动人民的生活智慧与美学哲思。在中央网信办网络社会工作局指导下,2024年光明网推出“节气里的大美中国”系列主题宣传,打造《节气里的大美中国》系列精品双语微纪录片,邀约网络红人、青年典型和文化名家作为“节气品味官”,深入走访、体验探寻,在各地富有特色的节俗活动中,感悟独特的节气文化与物候,体味浓浓人间烟火气,见证中华文明之美,彰显中国式智慧。

  春雨至,万物生,采茶正当时。雨水时节,让我们一起跟随新农人冉可七的脚步前往四川雅安蒙顶山,品味第一杯春茶,感受春的滋味。

 

  最近好吗?今天是雨水

  如果说立春拉开了春天的序幕,那么雨水将带来更多春天的气息。

  春天,是喝茶的好时节。喝至清爽处,日子都变得温润明净。有人说“最早春茶看四川,四川春茶看雅安。”正月时节,多数春茶尚不到采摘的时间,已有茶商跑到雅安候着,只为收到比明前茶更早的春茶——蒙顶茶。

  雨水时节,气温回升、冰雪融化、降水开始增多。这是新的一年中第一个反映降水的节气,在南方被称为“可耕之候”,也就是说各地的农人们可以陆续开始春耕了。

  我们在鸟语花香中寻找气候密码,雨水“三候”为:一候獭祭鱼;二候鸿雁来;三候草木萌动。“花开管节令,鸟鸣报农时”都是与农事高度关联的缜密序列。

  雨水并不意味着在这一天一定会下雨,但俗语里有“雨水落了雨,阴阴沉沉到谷雨”“冷雨水、暖惊蛰”等说法,根据此日的降水及气温情况预测了未来的天气。那么,你那里下雨了吗?

  常言道“春雨贵如油”。春雨如此之好,各人心境不同,感受也会不同。有人“沾衣欲湿杏花雨,吹面不寒杨柳风”,雨水打湿了衣服都不在乎;有人要跟朋友分别,“渭城朝雨浥轻尘,客舍青青柳色新”,春雨中夹杂着离别的伤感;也有人在雨中惦记着家乡,“小楼一夜听春雨,深巷明朝卖杏花”,尽管一心念着“犹及清明可到家”,但不耽误先在此地听听雨。

  那么你此刻的心情是怎样的?

  此时节,依然处于“乍暖还寒时候”的过渡期,虽然迫不及待想换上春装,也要注意“春捂”噢。

  春光作序,万物和鸣。当春天来了,什么景色让你觉得充满希望?是冬去春来的寒尽暖归,是春日午后的远方来信,还是与好友相见的满心欢喜。让我们走出去,去迎接春花烂漫的美好季节,去遇见熬过长冬逐渐明媚起来的万物。

  春风十里,一切都在路上等你。  

于2024年2月19日 雨水

 

怎么引起人类的关注呢

那就落到种子上吧

等种子发芽了

人们会停下脚步

在大树下倾听我的声音吧

——李佳锡《雨的心思》

2月19日12时12分,我们迎来雨水节气。雨水前后,草木萌动,“最是一年春好处”。春雨贵如油,既有清朗君子之风,又有浩大希声之范,落在哪里,就温润哪里。万物熬过长冬,被润之以新风好雨,逐渐明媚起来。春日已至,你准备好拥抱春天了吗?[详情]

  早安。

  漫漫山川终有色,一抹春风抚春响。

  惊蛰来了,带着春雷的声音、春花的色彩、春野的律动,生活也仿佛一下明亮了起来。

  这是一个无比生动的时节——

  “惊”,用一种唤醒万物的力量将春日的画卷徐徐展开。桃花渐次开放,黄鹂鸟开始鸣唱,空中的雄鹰不见了踪影,森林中的布谷鸟却聒噪了许多。惊蛰三候,伴随着二十四节气的记述相传至今,饱含古老的东方智慧及一个民族的精神气脉,将关于四时更替的天文、农事、物候、花信、风俗娓娓道来。

  听见春天的召唤,醒来的不只蛰虫,还有栖息在大地上的农人。“惊蛰不耕田,不过三五天。”这是春耕的信号,惊蛰一过,大地解冻,便到了“九九加一九,耕牛遍地走”的时令。锄头落地,翻出蠢蠢欲动的小虫,农家一年的希望就此破土而出。

  在城市,节气更多的是象征意义。“惊蛰吃了梨,一年都精神”,天气回暖,风干物燥,梨子润肺止咳,一些地方将吃梨赋予远离虫害、预示丰收的寓意;“家家打豆忙惊蛰,小妇厨前唤炒虫”,客家人惊蛰炒豆子、米谷等分食,名为“炒虫”,初衷也是远离疾病灾害。这些风俗愿景,被一代又一代人口口相传,沁润在最广阔的生活里,流淌在华夏儿女的血脉里,为春日里的仪式感带来更多选择和乐趣。

  你曾见过最好的春光是什么样子的?是王勃笔下的“东园垂柳径,西堰落花津。”还是高叔嗣诗中的“流云开白日,微雨点青山。”

  走出去!去看看山岗、田畴、小河、山道……如果你仔细观察,它们每一天都不一样,那种细微的变化,积攒一个星期,或是一个月,定会让你赞叹。那是生灵万物以无惧惊雷的蛰伏,释放出的积蓄一冬的力量。

  绽放吧!春天,绝不会辜负持之不弃的人们。只要你敢当敢为,春天定会助你!

  于2024年3月5日 惊蛰

如果你是醒了,推开窗子,看这满园的欲望多么美丽。

——穆旦《春》

北京时间3月5日10点22分31秒,我们迎来惊蛰节气。一雷惊蛰始,“惊”是一种唤醒世界的力量,随之而来的,是积雪融化的声音、花开的声音、鸟鸣的声音、小草伸懒腰的声音……这些声音轻柔却富有力量,正如勤劳的人们,用耕耘和汗水抒写希望的新篇章。转起,让我们共赴一场春天的约会![详情]

  早安。

  雨霁风光,春分天气。

  二十四节气是中国人的时间哲学,这是昼夜等长,寒暑相平的一天,大自然的奏鸣曲达到了极致平衡。

  春分,是太阳和月亮平分了春光;是青山和绿水,平分了春意;是三月的芳华,平分了一春的秀美;是在城市、在乡村、在山野,能真切地感觉到,春天是从地底渗透出来的。

  比起如此丰富绚烂的春日景象,春分三候的描述就有些潦草了:一候元鸟至;二候雷乃发声;三候始电。意思是说,春分一到,小燕子就飞来北方了,下雨时开始出现雷鸣和闪电。

  然而略显单调的三候并不能掩盖这一时节的盎然生机——

  东风一吹,大半个中国都将浸润在次第绽放的花海中。桃花、杏花、海棠、梨花、木兰、油菜花粉墨登场。风有信,花不误,岁岁如此,永不相负。

  春管、春耕、春种也将进入繁忙阶段。“春分麦起身,一刻值千金”,万物在春色中次第“耕”新,一幅春和景明的春耕图景在充满希望的土地上徐徐绘就。

  虽说春分最重要的习俗是祭日,但我们最熟悉的还当属竖蛋了。相传在春分这天,鸡蛋最容易被立起来,因而民间有春分竖蛋的传统。不仅如此,吃野菜、酿春酒、喝春汤、踏青、赏花、放风筝,都是春日里说不完道不尽的限定浪漫,文人墨客的笔端由此涌现出车载斗量的名篇佳章,更是为这一节气笼上诗情画意。

  这么说来,如此繁忙的春光,是无论如何都是不够用的。

  别急,正如朱自清的《春》里所说的,“刚起头儿,有的是工夫,有的是希望。”

  但也不要忘了,“一年之计在于春”,只有辛勤地劳作,才配得上春天的许诺。要在最美的景致里用最有力的姿态去播种愿景,让信念生长,让付出更靠近秋的果实。

  请作为春的一部分,在每一个不可多得的春日里寻找、感受、拥抱生活。

  于2024年3月20日 春分

 

  看不够的是人间,如期而至是春天。

二十四节气是中国人的时间哲学,以春分为首的“二分二至”是二十四节气中具有明显天文观测特征的四个节气,也是中国古代最早确定的节气。春分这天,昼夜等长,寒暑相平,大自然的奏鸣曲达到了极致平衡。春天也走到了中点,抓一把春光,便从指缝溢出了全新的世界。在一切都刚刚好的节景里,别忘了!你也是春天的一部分![详情]

  在春的怀抱里,清明悄然而至。

  这是一个百感交集的特别日子。它的特别,在于兼具节气与节日二重属性,兼有自然与人文两层内涵,又兼备感伤与欢快双重情感。

  这是一段气清景明、万物皆显的时光,自然界的物候将出现三个明显的变化——白桐花逐渐开放;田鼠回穴,百鸟活动;由于多雨,天空中开始出现彩虹。古人将其归纳为三候:一候桐始华;二候田鼠化为鹌;三候虹始见

  作为反映物候现象的节气而存在的清明,自唐宋以来逐渐融合寒食祭祀、上巳游春等节俗,传承至今。

  程颢《郊行即事》诗云:“况是清明好天气,不妨游衍莫忘归。”仲春与暮春之交,草长莺飞,万物欣荣,正是郊游赏春的大好光景。除了踏青郊游,各地还有荡秋千、植树、插柳、放风筝等一系列民俗活动。相传这是因为古时清明禁火,为了防止寒食冷餐伤身,以此健身。

  扫墓祭祖这一核心民俗,亦源于唐代寒食上墓之俗。如今,清明已成为中华民族最肃穆盛大的祭祀节日。每逢此节,不少身处异乡的游子依然会回乡祭扫,无不传递着中华民族礼敬祖先、饮水思源的人文精神。

  将亲情血缘延宕开来,清明还有更大的意义。在这样的一个时刻,我们缅怀亲人,更要告慰先烈。承平日久,我们对于战争的记忆开始模糊,对来路的痕迹不那么清晰。但清明正是这样一个节点,提醒我们,正是他们抛头颅洒热血,才有了我们今天的岁月静好,正是他们的信念与坚持,才有了我们今天的繁荣与崛起。

  清明,一个连接过往与当下、逝者与生者的节点,一个凝聚情感与力量、传承精神与信仰的日子。祭一家之祖、一族之先,念一地之贤、一国之英烈,岁岁不绝,代代相传。由个体而家,由家而族,由族而国,人们从发自个体情感的感恩与纪念,构成不同层面的认同与归属,家的概念就上升为家国情怀。

  在这个春天的节日里,我们感触中华民族慎终追远的精神内涵,我们体味中华儿女敬畏生命的情感力量,在思考感悟中审视生命,在启迪激励中激发希望。让我们尽情追忆与怀念,为更美好的明天勇毅前行。

  于2024年4月4日 清明

你倘若在场,该多好!

看这姹紫嫣红的花事,看这繁华盛世的中国。 

清明一到,大地就像吹响了万物复苏和繁荣的号角,春和景明、雨水充足,草木萌动、鸟鸣虫唱,自然界呈现出一派生机勃勃的景象。这一时节,充盈着万物生长的喜悦,更弥漫着追远怀人的幽思。对先人与英灵最好的告慰,莫过于用积极向上的生活和生命价值的实现来诠释“这盛世如你所愿”。[详情]

  暮春谷雨 潮涨水暖 鱼肥肉美

  在中国北方沿海一带

  渔民们迎来下海捕鱼的最佳时节

  凌晨的青岛码头岸边

  灯火亮起 一片繁忙

  出海数日的渔船纷纷满载而归

  和青岛民俗文化学者鲁汉

  一起前往沙子口码头

  看看渔民们收获了哪些鲜美海货

  为女婿们准备的鲅鱼礼又有着怎样的说法

  谷雨来了。

  饮茶、赏花、吃香椿,在满目青翠、姹紫嫣红中,春天已不知不觉走向尾声。

  暮春时节,大自然以其丰富的物候语言催促着我们向春天道别——雨量增多,河湖的浮萍开始生长,布谷鸟鸣叫着提醒人们播种,降落在桑树上觅食的戴胜鸟频频出现。古人将其归纳为谷雨三候:一候萍始生;二候鸣鸠拂其羽;三候戴胜降于桑

  有人说,这一节气因“雨生百谷”而得其名。也有古文记载,上天因感动于仓颉造字,在人间下了一场谷子雨,“谷雨”之名由此而来。自2010年起,谷雨又多了一个身份:“联合国中文日”,以纪念中华文字始祖,更是对这一传说的呼应。

  “谷得雨而生”,一幅幅春耕画卷在神州大地上徐徐展开。谷雨节气之后,气温逐渐升高,降水量逐渐增多,适合谷类作物生长。在北方,秧苗初插,作物新种,洒下一片“希望的田野”;在南方,细雨润物,谷苗茁壮,和着时节努力生发。

  谷物刚种下,春茶却正好。谷雨前后是产茶的高峰期,相比明前茶的高贵,谷雨茶显得更加平易近人。这一时节采摘制成的二春茶,细嫩清香、清火明目,相较明前茶更加浓郁浑厚、久泡鲜活,也是茶中佳品。

  谷雨正是牡丹花期,因而牡丹又有谷雨花的俗名。有诗云“唯有牡丹真国色,花开时节动京城”,我国民间自古就有“谷雨三朝赏牡丹”的习俗。如今,河南洛阳、山东菏泽、四川彭州等地依然会在谷雨前后举办牡丹花会,供国内外游客观赏。

  当然,谷雨之趣远不只如此。北方有谷雨食香椿的习俗,“雨前香椿嫩如丝”,这时的香椿醇香爽口、营养丰富;沿海渔村至今流行在谷雨前后举行祭海仪式,趁着春汛水暖,百鱼上岸,祈求风调雨顺、鱼虾满仓;一些地区还有“走谷雨”的习俗,就是在谷雨日走亲戚,或是到野外走一走,寓意睦邻友群、亲近自然。

  谷雨为春季收尾,但春是生长着的,它的一部分将随我们进入蓬勃明媚的夏日。无论世事变迁,万物如时而蓬勃,就让我们且惜看,且记取,将这即将谢幕的繁华春色于内心珍藏,向那明亮的日子继续进发。

  于2024年4月19日 谷雨  

生命长河中,总有希望披风沐雨而来。

细雨连绵暮春到,雨生百谷夏将至。在满目青翠、姹紫嫣红中,春天已不知不觉走向尾声。谷雨的到来,意味着寒潮天气基本结束,万物生长迎来最佳时节。赏牡丹、吃香椿、饮谷雨茶,一切美好都在提醒着我们,莫负这最后的春光![详情]

    立夏已至,谨祝夏安。

    夏天是属于耕耘的,生机勃发、万物并茂,此时不劳作,更待何时呢?

    夏天也是属于回忆的,炎炎夏日,有晚风和蝉鸣,有沁凉的西瓜,有海边的裙摆,有汽水、雪糕和小龙虾,你所期待的夏天里还有什么?

    就让我们从这里开始吧——

    春日将尽,草木褪去青嫩之色时,“立夏”便来了。《礼记·月令》里记载,立夏时“蝼蝈鸣,蚯蚓出,王瓜生,苦菜秀”。前三处刚好对应这一时节的三种物候——蝼蛄、青蛙等各路“歌唱家”纷纷登台,蚯蚓从土里钻出,乡间田埂上瓜菜开始结果实。

    节气不仅属于自然,更属于生活,属于深深根植于我们习俗中的传统与文化。立夏,标示着万物进入生长旺季,是麦熟的关键时期,历来被农耕民族所重视。绵延至今的习俗包括尝三新,斗蛋,品茶,吃立夏饭、立夏饼、立夏粥等,是可以大快朵颐的一天。

    鸡蛋在立夏这天可是个好东西,可以吃蛋防“疰夏”、可以挂蛋保平安、可以斗蛋玩游戏,有的地方还会挑选红色的鸡蛋相互馈赠,意为送圆满、送福气。

    关于“三新”的说法很多,有些地方也称“三鲜”,一般指新鲜的时令食物。各地的“三新”不尽相同,有选樱桃、青梅、鲥鱼的,有选青梅、酒酿和鲜蛋的,更有地三鲜、树三鲜和水三鲜的“夏日时令美食名录”将应季的好吃的一一列举,无不昭示着这个时节物产丰饶。

    好吃的吃完了,别忘了上秤称一称。南方一些地区至今仍保留着立夏日“称人”的习俗,准备一杆大木秤,秤钩上挂好凳子,让附近的老人和孩子坐上去称重。称人时,司秤人会一边打称花一边说吉祥话,称老人要说“称花八十七,活到九十一”,称小孩会说“称花一打二十三,小官人长大会出山”,为的是祝福一家老小身体康健,平安度过“苦夏”。

    古人在这一天还要举行迎夏仪式,陆游的《立夏》中提到的“赤帜插城扉,东君整驾归”就是描述帝王率文武百官到郊外“迎夏”归来的场景。仪式中君臣一律穿红色礼服,配红色玉佩,连马匹、车旗都要朱红色的,以表达对丰收的祈求和美好的愿望。

    连雨不知春去,一晴方觉夏来。尤其在北方,夏天好像是一夜之间到来的,温热湿润的风里,新的季节已经悄然启动,无数的希望正在孕育。如何拉开盛夏的序幕,你想好了吗?

于2024年5月5日 立夏

 

暖风捎来夏的请柬

万物盛装出席

请共赏光芒万丈的开幕式

春意藏,夏初长。在二十四节气中,#立夏#和立春、立秋、立冬合称四立,它们划定了四时的起止,与处在四时中点的二至、二分一起构成了整年时间循环的基点。俗语有云,“春耕、夏耘、秋收、冬藏”,此时不劳作,要待何时呢?小长假的最后一天,让我们以一组夏日繁花迎接新的季节![详情]

  二十四节气是中华民族的文明瑰宝,蕴含着自古以来我国劳动人民的生活智慧与美学哲思。在中央网信办网络社会工作局指导下,2024年光明网推出“节气里的大美中国”系列主题宣传,打造《节气里的大美中国》系列精品双语微纪录片,邀约网络红人、青年典型和文化名家作为“节气品味官”,深入走访、体验探寻,在各地富有特色的节俗活动中,感悟独特的节气文化与物候,体味浓浓人间烟火气,见证中华文明之美,彰显中国式智慧。

  在二十四节气中,大和小往往成对出现,可唯独有小满而无大满。想来,这正是古人智慧的体现——将熟未熟之际,虽不十全十美,但因有向上空间,更会坚定前行的脚步。今天,让我们与青年博主都靓一起,去发现小满节气里那份知足常乐、不急不缓的气质吧。

  杨梅渐紫,枇杷满树时,又一年的小满如约而至。

  这是一年中最富含希望的节气,雨落时不凉,天晴时不燥,万物葱郁而不过于茂盛,一切都是将满未满的样子。

  二十四节气的命名体现着季节、农时、降水、气候、物候的变化。所谓“小满”,在南方与北方的含义又不尽相同。在南方,小满是指雨水之盈,江河渐满;而在北方,则是指麦类等夏熟作物的籽粒已开始饱满,但还没有成熟。

  “小满动三车,忙得不知他”的谚语里藏着与农事息息相关祭车神、祈蚕节、抢水等习俗,因远离现代都市生活而不被人们所熟知。夏季丰饶的物产,却被历代文人频频描画,传颂至今——“映水黄梅多半老”“满林烟雨熟枇杷”“樱桃烂熟海鱼鲜”,笔墨意趣跃然纸上。中原地区的小满会,便是人们为了售卖瓜果、备战六月农忙安排的集会,种子、农具、牲口等在集市上交易,也被看作夏收的“战前总动员”。

  小满三候为“苦菜秀,靡草死,麦秋至”。这一时节,苦菜逐渐繁茂起来,民谚有“夏天吃苦,胜似进补”的说法,也在提醒我们夏天食用一些清苦的蔬菜既能够清热解毒也可以刺激食欲;一些喜阴的细软草类再也受不了强烈的阳光,渐渐枯死;那么,明明是初夏,为何说“麦秋至”呢?这是因为北方的小麦在夏季成熟,而其他农作物收获的季节一般是秋季,对于小麦来说小满时节是收获季,就相当于它的秋季,故称为“麦秋至”。

  小麦初熟,江河渐满,无数的花花草草开始用各种色彩填充这个世界,呈现生命最美好的姿态。正如人们赋予“小满”的哲学意味,别让生命太过拥挤,“盈而未满”才是人生最好的状态。

  小满的哲学,在于懂得留白,懂得知足常乐和随遇而安。给生活一些留白,光才会照进来,我们才能看到那些一直在身边,才会发现那些微小却闪耀着的美好一直在身边。

  那么,你读懂小满了吗?

  于2024年5月20日 小满

风说了许多,把夏天注得盈满。

小满节气恰逢“520”,暗含着盈而未满的小欢喜,更兼具了中国传统哲学的智慧与现代生活的浪漫。小满,是满而不损、满而不盈、满而不溢,是未达极致,收获在望。小得盈满,便刚刚好,愿耕耘与爱都不会被辜负。[详情]

  【节气里的大美中国】

  匆忙间,芒种来了。

  这是一个金色的节气,透着势不可挡的光。

  这也是一个饱含中国哲学智慧的节气。“小满”之后是“芒种”,正如先人告诫我们不要“大满”,而要更加勤奋地劳作。

  仲夏伊始,植物生长之势极盛,动物们也在阳光雨露的照拂和一草一木的生长变化中敏锐地捕捉着时令的变化。芒种时特有的物候被概括为“一候螳螂生二候鶪(jú)始鸣,三候反舌无声。”随着天气日渐炎热,前一年深秋被产下的螳螂卵逐渐孵化,小螳螂破壳出生;伯劳鸟喜阴,开始在枝头应时鸣唱,而鸣叫数月的乌鸫则因感到阴气微生而渐渐收声。

  万物蓬勃生长,麦类等有芒作物成熟,谷黍类作物插秧,人们一边忙着收获,一边播撒希望。有一则民谚,形象地刻画了“双抢”时节的情景:“早上一片黄,中午一片黑,晚上一片青。”早上,成熟的麦子还没收割,一片金黄;中午抢收完毕,露出土地原本的颜色;晚上抢种结束,又呈现新苗的一片青色。

  文人骚客笔下的“双抢”时节里,有“力尽不知热,但惜夏日长”的劳动人民和“时雨及芒种,四野皆插秧”的繁忙景象。虽然少了些许春日的浪漫色彩,却尽显古今中华儿女的勤劳、质朴、智慧和勇毅。

  这一节气的民俗相比农事活动要小众很多。在皖南地区,有芒种“安苗”的习俗。谷稻播种完毕,家家户户用新麦面蒸安苗包,把面捏成五谷六畜、瓜果蔬菜等形状,并用蔬菜汁染色,作为祭祀供品,祈求五谷丰登,四季平安;在宁波一带,则有芒种吃君踏菜的习俗,寓意家人会像君踏菜那样具有强大的生命力,精力充沛,健康长寿。芒种一过,百花开始凋零,民间对应二月二迎花神的花朝节要举行祭祀花神的仪式,《红楼梦》里便有关于习俗“送花神”的描写。芒种时节也是梅子成熟的季节,此时约上三五好友品一杯自制的梅子酒,既可放松身心,又能享受“青梅煮酒”的雅兴。

  芒种忙种,一年中最忙的季节就这样开始了。跨越千年的节气文化犹如精神指引,提醒着我们“芒种不种,再种无用”,催促我们去耕耘、去奋斗。愿你的忙,始于热爱,结于丰盈。

于2024年6月5日 芒种

在希望的田野上,每一滴汗水都不会被辜负。

芒种节气,从南到北,一片繁忙:华北忙着收麦子,一片金黄;华南忙着种稻子,绿秧行行。这是收获的季节,也是播种的季节,又一波学子即将迎来高考,请相信,努力的人,运气总不会太差。在仲夏一起迎接最后的冲刺,稳住节奏,加油![详情]

  【节气里的大美中国】

  荷曳蛙鸣,夏意渐深。

  夏至来了,带着西瓜的清甜、雪糕的冰爽和橘子汽水无可替代的限定记忆。这一天的太阳,为北半球带来了一年中最长的白天,也为生活在这里的我们开启了又一段明亮滚烫的时光。

  古人认为,夏为大,至为极,万物到此壮大繁茂到极点。阳气达到了极致,同时也是阴气始萌的时节,夏至三候便循此而来:一候鹿角解,鹿的角向前生,所以鹿属阳兽,夏至阳气始衰而阴气生,鹿角便开始脱落;二候蝉始鸣,夏蝉生于盛阳,感阴而鸣;三候半夏生,半夏是一种喜阴的药草,因在仲夏的沼泽地或水田中生长而得名。由此可见,炎热的仲夏,一些喜阴的生物开始生长了。

  夏至虽然阳气盛,白昼长,但并不是一年中最热的时节。俗话说“热在三伏”,过了夏至,气温还将继续升高。此时温度高、日照长、雨水丰沛,水热同季将非常有利于农作物的生长,农人们依旧要顶着仲夏的湿热劳作在田间,滴下的汗水饱含生命的不易。

  “消暑”即是夏至时节最为重要的养生课题。古时,女孩子们会通过互赠折扇、脂粉的方式以盼清凉。景风南来,莲花初放,“赏莲”也是夏日里一项极具风雅的活动。莲花素有“凌波仙子”的雅称,以其高洁清雅被历代文人所偏爱。宋代大儒周敦颐的千古名篇《爱莲说》更是定格了莲花“中通外直”“亭亭净植”的清廉君子意象和文人节操。

  现今流传更广的夏至习俗大概是吃夏至面。“吃了夏至面,一天短一线。”新麦制成的面条散发着麦香,搭配时鲜过水做成凉面,炎炎夏日食用再舒服不过。杜甫曾将喜爱的槐叶冷淘(一种用槐叶制作的凉面)写入诗中:“碧鲜俱照箸,香饭兼苞芦。经齿冷于雪,劝人投此珠。”可见对于应季时鲜的喜爱和追求古今有之。除了面条,各地还有其他的夏至食俗,但都离不开应季尝鲜、清热消夏的本意,渗透着因时而适、顺应天时、天人相应的古老智慧。

  夏至之景,有阳光熠熠,有疾风骤雨,也有午后和傍晚宁静闲适的小憩时光。阴阳消长,时序更迭,生命随四时流转。万物荣极的季节,也正是我们挥洒汗水、耕耘不辍,在骄阳下感受生命律动的好节景!

于2024年6月21日 夏至

夏天的风是调色师,

它一吹,

荷花粉了,葡萄紫了,西瓜绿了。

先秦时期,人们使用圭表观测日影的长度变化,将一年中正午时表影最短的一天定为#夏至#。这一天是北半球夜最短、昼最长的日子。夏至过后,太阳直射点南移,天时将逐渐缩短。夏已过半,万物荣极,正是我们挥洒汗水,在骄阳下感受生命律动的好时节!让生活如夏花绚烂,你准备好了吗?[详情]

  二十四节气是中华民族的文明瑰宝,蕴含着自古以来我国劳动人民的生活智慧与美学哲思。在中央网信办网络社会工作局指导下,2024年光明网推出“节气里的大美中国”系列主题宣传,打造《节气里的大美中国》系列精品双语微纪录片,邀约网络红人、青年典型和文化名家作为“节气品味官”,深入走访、体验探寻,在各地富有特色的节俗活动中,感悟独特的节气文化与物候,体味浓浓人间烟火气,见证中华文明之美,彰显中国式智慧。

  “倏忽温风至,因循小暑来”,在这盛夏时节,让我们与“不倒翁小姐姐”皮卡晨一起,赏荷开、戏水趣,从容含玩;品瓜甜、闻蛙鸣,沉潜往复,于季月烦暑间探寻别有的一番乐趣和自在。

  【节气里的大美中国】

  小暑夏安。

  这一时节,温热之风渐盛,天气越来越热;蟋蟀离开了田野,栖身于阴凉的墙边或是石缝里;地表持续高温,老鹰也选择到更清凉的高空搏击。古人将大自然中的现象归纳为小暑三候一候温风至二候蟋蟀居宇三候鹰始鸷

  梅雨季节已过,“三伏天”接踵而至。相传早在春秋时期,古人就发现7月中下旬至8月上旬之间天气炎热、雨水集中、酷暑难耐,疫病容易流行,于是将这段时间命名为“伏日”,以提醒后人防暑避瘟,宜伏不宜动。

  入伏之时,正是北方农人刚刚忙完麦收的时候。新粮满仓,人们用新磨的面粉做面食,于是便有了“头伏饺子二伏面,三伏烙饼摊鸡蛋”的说法。这一习俗与小暑“食新”的习俗相近,尽显夏收的丰盈与喜悦。

  各地物产物候不同,食俗也有所不同。南方素有小暑吃藕的习俗,鲜甜的蜜汁藕与黄鳝、绿豆芽作为消暑良品,被称为小暑“三宝”。此时的羊肉也甚是肥嫩鲜美,鲁南和苏北地区的人们习惯在小暑“吃暑羊”,温阳散寒。

  小暑前后,很多人家会趁着晴好天气抓紧“晒伏”,把长期放置在屋内的衣服、书画等放到阳光下晾晒,去去霉气。《帝京岁时纪胜》里记载着清代晒霉日的热闹景象——仪仗装备要晒、诗文书籍要晒、衣冠带履也要晒;人要沐浴,“骡马猫犬牲畜之属,亦沐于河”。带着猫猫狗狗骡马大象一起洗澡,想想那场面都很欢乐。

  被誉为“夏日三白”的栀子花、白兰花与茉莉花开得正盛。女孩子们会在小暑这天将茉莉花编成手串、发簪,戴在手上、头上,或是装进小花篮挂于闺阁之中,伴着香气入梦。淡雅的白色加上沁人的芳香,为闷热的日子带来丝丝清凉。

  告别了夏至时节“才露尖尖角”的幼态,荷花也迎来了最佳观赏季,荷叶如盖,团团簇簇,层层叠叠,遮住了水面,高低错落间,朵朵荷花,姿态各异,明丽娇艳,焕发出勃勃生机。

  “小暑大暑,上蒸下煮”。逐渐闷热的日子里,不如顺应天时,平心静气,在聒噪的夏日中觅得一份恬静,寻得一方清凉。“小暑开鹏翼,新蓂长鹭涛”,愿你如同夏天的骄阳,明媚生动灿烂耀眼,精神满满地迎接下半年。

于2024年7月6日 小暑

西瓜以绳络悬之井中,下午剖食,

一刀下去,喀嚓有声,凉气四溢,

连眼睛都是凉的。

——汪曾祺《人间草木》

“小暑大暑,上蒸下煮。”进入#小暑#后,我国各地气温继续升高,桑拿天和炙烤模式也将开始升级。此节气正值初伏前后,宜少动多静、作息规律、清淡饮食,小伙伴们要做好防暑降温喔!风起蝉鸣,盛夏将启,愿你同这夏日的阳光一样明媚生动、灿烂耀眼![详情]

  【节气里的大美中国】

  伴着蝉鸣,大暑开启了盛夏最后的乐章。

  一年中最热的日子到了。高温蒸煮,雷暴频繁,天气的变幻莫测在大暑三候中可见一斑:“一候腐草为萤;二候土润溽暑;三候大雨时行。”桑拿天紧随“入伏”而来,大地就像蒸笼,闷热潮湿;在节气的尾声,伴着滂沱大雨,暑气将在一场场雷雨中,迎着秋的脚步慢慢散去。

  月夜扑萤是夏末独有的浪漫。陆生萤火虫产卵于枯草上,古人看到荧荧微光自朽叶里腾起,便有了“腐草为萤”的奇想。人们赋予流萤诸多诗意的描绘和美好的想象,唐朝诗人虞世南和李白诗句中“恐畏无人识,独自暗中明”“若飞天上去,定做月边星”的小虫,像极了每一个在茫茫人海中浮沉却仍心怀英雄主义的你我;元稹笔下的“桂轮开子夜,萤火照空时”更是将碧空澄澈的夏夜跃然纸上。

  苦夏漫漫,难免会感到食欲不振,倦怠无力,适宜静心温补。舌尖上的大暑,兼具美味与养生:民间有喝伏茶的习俗,这种由金银花、甘草等十多味中草药煮成的茶水,有着清凉祛暑的功效;山西、河南等地会在大暑前后“晒伏姜”,人们将生姜切片或榨汁,与红糖拌匀后装入容器,蒙上纱布,于太阳下晾晒后食用;山东地区还会在大暑这天“喝暑羊”,趁着暑伏喝一碗性温的羊肉汤,排除陈寒痼疾。烧伏香、送大暑船等地方风俗,更是饱含了人们对风调雨顺、平安健康、生活富足的美好愿景。

  人们“苦夏”,农作物却“乐夏”。“稻在田里热了笑,人在屋里热了跳”,高温湿热的气候对水稻生长大有好处,为了秋日里有个好收成,尚未结束三夏农忙的农人们在酷暑中埋头躬耕,一刻也不得闲。

  太阳的光线,天空的色调,风的气息,云的形状,蝉的鸣声……一切一切无不在宣告盛夏已至。不妨浮瓜沉李、泛舟赏荷、芭蕉听雨,再配一碗冰冰凉凉的酸梅汤,毕竟夏季独有的良辰美景已经准备退场。待到秋风送爽,枫林尽染,我们可以约上三五好友,去登山、赏菊、踏歌而行,又是一个的灿烂澄明的好时节。

  于2024年7月22日 大暑

盛夏是花枝的芬芳,

烟火的日常,

是与生活相爱时,

我们的模样。

全年最热的时候来了!大暑,炎热之极,却是万物生长极为繁茂的时节。昼闻蝉鸣,夜逐流萤。愿每个默默耕耘的你,都能在夏季的最后一个节气里遇见更好的自己![详情]

  凉风有信,立秋的到来开启了四季之旅的下半程。然而秋已立,暑难消。时值中伏,“赫赫炎炎,烈烈晖晖”的日子远未结束。要知道,立秋节气只是预示着秋天的开始,但热气消散和气温降低都尚需时日。

  立秋三候作为一整个周期,饱含着人们对清凉的祈盼:一候凉风至;二候白露生;三候寒蝉鸣。意思是说立秋过后的风便不同于此前的热风,凉意渐生。接着,早晚温差逐渐增大,夜间空气中的水蒸气会在地面或植物上凝结成微小的露珠,秋天感阴而鸣的寒蝉也将开始鸣叫。

  秋天到来的过程,就像一幅金色的画卷徐徐展开。在经历热烈的夏日之后,生命在秋风的轻抚和晨露的滋润下得到休整,焕发出新的活力,也即将迎来秋的馈赠。

  “立秋过后问夏粮”,顶着酷暑辛勤耕耘的农人终于迎来了丰收时节。南方的山区里也即将上演“晒秋”的独特景观,红薯、辣椒、黄豆、花生、玉米、柿子、枣子等应季瓜果放在又大又圆的竹匾里,五颜六色,架晒或挂晒在农家的窗台、屋顶,构成一幅幅浓墨重彩的乡村秋景。

  天气转凉,瓜果成熟,属于这个节气的仪式感大多与吃有关。在炎热的夏季,人们饮食清淡,立秋之日便要“悬秤称人”,若体重较入夏时减轻,可要吃肉好好补一补,也叫“贴秋膘”。民间还有“咬秋”的习俗,俗话说“立秋吃六瓜,药方可不抓”,清朝张焘的《津门杂记·岁时风俗》中也有“立秋之时食瓜,曰咬秋,可免腹泻”的记载,这六种瓜分别是黄瓜、苦瓜、丝瓜、南瓜、西瓜和冬瓜。

  物候之妙,妙在微末之处见时节变化。据宋代《梦粱录》记载,立秋时,皇宫人员会将梧桐移入殿内,等时辰一到,太史官高声说:“秋来了。”这时,梧桐叶应声飞落,以此象征秋天的到来。一叶知秋,是初秋时节独特的美学体验,也凝结着人们从预兆中推测事物发展趋势的经验和哲思。

  云天收夏色,木叶动秋声。夏天的多姿多彩,即将在秋日里沉淀出全新的样貌。金风荐爽、丹桂飘香、银杏挂枝、谷物归仓……你会期待遇见怎样的秋天呢?

  于2024年8月7日 立秋

时间赋予种子的光

在满目金黄时有了答案

 

暑赦如闻降德音,一凉欢喜万人心。立秋的到来,不仅带来了秋凉的盼头,也开启了丰收的序曲。“秋风凉,胃口开,韭菜包子撑肚歪。烧羊肉,要带汤,羊肉拌面味道香。”夏末秋初,别忘了“啃秋”和“贴秋膘”喔。[详情]

  闷热逐渐褪去,新的时序铺开收获的序章。

  气象意义上的秋天在处暑过后姗姗来迟,沁人的“新凉”带来舒适宜人的天地之气,淡云舒卷,阳光透亮,金灿灿的大美之色率先在北方的大地上徐徐铺陈开来。

  我国古代将处暑分为三候一候鹰乃祭鸟;二候天地始肃;三候禾乃登。天高云阔,老鹰大量捕猎鸟类,并将猎物陈列,如同祭祀;万物开始凋零,秋气萧杀,由热烈转为沉静;农作物逐渐成熟,丰收的季节终于来了!

  “气收禾黍熟,风静草虫吟”。节令的脚步在北方尤为明显,部分早熟农作物如糜子、黍子、白米谷子、绿豆等已经成熟,正应了那句“处暑满地黄,家家修廪仓”;而南方的中、晚稻多处于幼穗形成期和拔节期前后,需要大量水肥,正可谓“处暑若还天没雨,纵然结子难保米”。

  时值丰收,又邻近中元,各地的习俗多与祭祀有关,如祭祖、拜土地神、拜驱蝗神、放河灯等。而在如此适合迎秋赏景的好时节,入秋的仪式感则无处不在。

  南方素有处暑吃鸭子的食俗,“七月半鸭,八月半芋”,古人认为农历七月中旬的鸭子最为肥美,白切鸭、柠檬鸭、子姜鸭、烤鸭还有百合鸭子汤都是不错的选择。讲究的苏州人处暑要吃“鸭子宴”——鸭子做好以后先分给左邻右舍品尝,然后一家人围在一起吃,讨一个无病健康的好彩头。

  入秋后,社交平台上“晒云”的小伙伴也逐渐多了起来。“七月八月看巧云”,关于云的描述,有唐代来鹄的“千形万象竟还空,映水藏山片重复”,也有南北朝萧钢的“浮云舒五色,玛瑙应霜天”。当然,在快节奏的都市生活里,一张光影意象都到位的绝美图片可让一切文字都黯然失色,不妨放慢脚步,去好好感受、记录新秋的美好吧。

  夏天会有结尾,但我们的生活还在向前。“渐有新凉递好秋”,宜人的气候与丰收的希望同时到来,请相信只要躬身耕耘,就一定会有收获

于2024年8月22日 处暑

时间没收了盛夏的阳光,

装点成秋日的绚丽和辉煌。

经历过繁盛的生长期,我们终将迎来沉甸甸的收获期。处暑仿如自然律动中的一个休止符,自此天地重归寂静辽阔。心境清凉而热情不减,才是对待生活最好的状态,处暑时节,不妨约上亲朋好友到户外感受新秋之美吧。[详情]

  秋色渐深,便到了白露时节。

  “露从今夜白,月是故乡明”,骄阳式微,凉意四起,熬人的暑气终于消散。

  露生秋凉,对气候最为敏感的当数候鸟,特别是大雁和燕子。白露三候说的就是这个意思:一候鸿雁来,二候玄鸟归,三候群鸟养羞。鸟儿们搬家的搬家,囤粮的囤粮,街边的小麻雀也要肉眼可见的圆润起来了。

  经过一个春夏的辛勤劳作,田间地头终于迎来了瓜果飘香的季节。“白露满街白”“白露白茫茫,谷子满田黄”“白露打核桃,霜降摘柿子”……谷子、高粱、大豆、水稻、核桃、棉花都成熟了,白露时节的农谚里尽是丰收的景象。

  在四时八节的循环往复中,民俗文化承接着远古的记忆,刻画着文明的灿烂一角。民间素有“春茶苦,夏茶涩,要好喝,秋白露”的说法,秋茶便于白露时节采摘。经过酷暑焙烤的茶叶,退去苦涩稚嫩,令人唇齿留香。

  好茶配好水,多地有在这一时节收清露的习俗。《本草纲目》中记载:“百花上露,令人好颜色。”秋露承托于百草之上,见证着日月流光、岁时荣枯,亦承载着人们对除病益寿的期许、对自然馈赠的感恩。

  湖南和苏浙一带,还有用糯米、高粱等五谷酿酒的风俗,以时令美酒飨众人,回甘中荡漾着脉脉温情,构成白露时节和谐安康的民俗文化景观。

  白露是温润而饱含诗意的气节,不事雕琢,便尽得风雅。《诗经》中有“蒹葭苍苍,白露为霜”,衬托出“在水一方”的意境;李白写“玉阶生白露,夜久侵罗袜”,以月之玲珑,静诉无尽的等待;杜甫说“白露团甘子,清晨散马蹄”,以清新笔触感叹秋之美。寒生露凝之处,天地间一片清爽,给人带来素净轻盈之感,也翻开了仲秋的序章。

  草木凝露,层林尽染,自然万物随着时序推移而生、长、熟、落,变换着生命的色彩。白露时节的气候变化,是不疾不徐的,不着急奔着萧瑟肃杀而去,也不会将夏日未褪尽的好景一笔抹去。然而,天气渐寒,心底便多了一份温暖的念想:天凉多添衣,愿你不负秋色,不负白露润泽,不负岁月深情。

  于2024年9月7日 白露

露白知秋重

慢品人间烟火色,闲观万事岁月长

时逢白露,南方金风去暑、北方玉露生凉,一日而四时之气皆备。微凉的秋风,吹来了秋季最美的颜色,正是出游赏景的好时节。快约上三五好友,去郊外收获金灿灿的秋天吧![详情]

  二十四节气是中华民族的文明瑰宝,蕴含着自古以来我国劳动人民的生活智慧与美学哲思。在中央网信办网络社会工作局指导下,2024年光明网推出“节气里的大美中国”系列主题宣传,打造《节气里的大美中国》系列精品双语微纪录片,邀约网络红人、青年典型和文化名家作为“节气品味官”,深入走访、体验探寻,在各地富有特色的节俗活动中,感悟独特的节气文化与物候,体味浓浓人间烟火气,见证中华文明之美,彰显中国式智慧。

  又是一年秋分至,又是一年好“丰”景。本期节目,95后短视频科普博主李右溪带我们拆文解字话“秋分”,礼赞丰收中国,播种希望起点。

凉蟾光满,桂子飘香。

秋分,又是一个昼夜均而寒暑平的日子。顾名思义,过了这一天,白天将越来越短,天气也会越来越凉。

秋分三候为:一候雷始收声,二候蛰虫坯户,三候水始涸。雷自二月春分阳中发声,八月秋分阴中收声,历时半年的雷雨季节至此渐止;小虫子已经封塞巢穴,提前告别残秋,准备蛰伏;降雨量开始减少,湖泊和河流也逐渐干涸,这一表征在北方地区尤为明显。

  秋收时节,锦绣沃野,风景正好。牛羊成群、秫熟稻香总是值得庆贺的,各地忙着迎丰收、晒丰收、庆丰收。2018年,国家正式把每年秋分这一天,定为“中国农民丰收节”。悠久醇厚的传统文化与向往美好生活的现代表达相融,既意蕴丰厚又自然恰切。

  这一节气的民俗活动也很多,除了祭月,各地还有送秋牛、吃秋菜、竖蛋、粘雀子嘴等习俗。

  早在春秋以前,先民们使用土圭测日影的方法,最先确定了春分、秋分、夏至与冬至四个节气点,继而衍生出春分祭日、夏至祭地、秋分祭月、冬至祭天的习俗。由于秋分的阴历日期每年都不同,所以不一定能碰巧赶上圆月。为了避免这种缺憾,人们就将“祭月节”由秋分调至了中秋。

  “送秋牛”是指农人们互赠秋牛图。秋牛图通常画在红纸或黄纸上,配有指导农事的二十四节气及农夫耕田的图样,表达顺应季节农时耕作及丰收的美好祝愿。

  秋菜是一种野苋菜。岭南地区的客家人在秋分时节将其同鱼片一起制成秋汤,以滋润身心。同时,客家农人也有吃汤圆的习俗,且用细竹叉串起十数个不包馅的汤圆置于田间地头,名日“粘雀子嘴”,免得雀子破坏庄稼。

  作为古人校准度量衡的重要节气之一,秋分浸润着人们对世间均衡、公正的期盼。“春耕一粒粟,秋收万颗子”,徐徐铺开秋收的画卷,是对每一位辛劳者的礼赞,也是华夏大地上最美的秋色。让我们伴着红枫的艳丽、金桂的芬芳,踏着丰收的节奏开始谋划新的耕耘!

  于2024年9月22日 秋分

 

秋风起,秋叶落

晕染一场丰收,邂逅一路金黄

秋分到了,丹桂飘香,蟹肥菊黄,一派稼禾覆盖大地的蓬勃景象。经过漫长的劳作、耕耘,收获的季节就这样有声有色地来了。这是一个疏朗的好时节,暖阳与凉风共享寒暑,黄叶与蓝天平分秋色。秋风吹过,田畴沃野尽是丰景,匆匆奔波的你不妨也稍作调整,去感受生活明媚的颜色。[详情]

  随着假期的结束,寒露匆匆而至。

  露已寒,将为霜,街上的行人已是深秋装扮。

  气候从凉爽到寒冷过渡,古人根据对大自然的观察,将寒露分为三候一候鸿雁来宾,北方的气温越来越低,晚归的大雁也开始大举南迁;二候雀入大水为蛤,海边的雀鸟都不见了,蛤蜊大量繁殖,此时正是肥美,因其纹路与雀鸟羽毛颜色相近,被古人当作是鸟儿变的;三候菊有黄华,在草木日渐萧索之时,菊花却开得分外热闹,为我们的生活带来斑斓的秋色。

  菊花是很有代表性的秋天盛开的花卉,以其高洁傲然的品质深得文人墨客喜爱,素有“花中隐士”“花中君子”之称。很多人对菊花的文学认知是从“晋陶渊明独爱菊”开始的,近年来,南宋诗人郑思肖的一句“宁可枝头抱香死,何曾吹落北风中”因《甄嬛传》热播而家喻户晓,更是让菊花圈粉无数。寒露节气往往与重阳节相近,各地除了赏菊,也有喝菊花酒饮菊花茶套菊花枕的习俗。

  这是一个因为收获而分外美丽的时节。有农事歌唱道:“寒露时节天渐寒,农夫天天不停闲。小麦播种尚红火,晚稻收割抢时间。”此时,北方秋收已近收尾,正紧张地播种冬小麦;南方单季晚稻开始收割,双季晚稻正处于灌浆期。

  丰收的日子里,自然少不了各种各样的好吃的。很多地方有吃芝麻的习俗。由于秋末气候干燥,人们把味甘性平、滋阴润燥的芝麻做成芝麻酥、芝麻绿豆糕、芝麻烧饼等美食。此外,蜂蜜、银耳、百合、山药、核桃等也是这个季节的滋补佳品。

  提到美食,不能遗漏的还有螃蟹。俗语说“西风起,蟹脚痒;菊花开,闻蟹来”,中秋蟹嫩,寒露后菊黄蟹肥,江南各地多有持螯赏菊之风。螃蟹性寒,要有黄酒相伴,苏州人讲究“落山黄”,酒温而不烫口,浙江一带则以绍兴黄酒为佳。醋是吃螃蟹不可缺少的调料,此外还会加入姜丝、紫苏以去腥、驱寒。绍兴一带则用酱油做调料,别具风味。

  柿红菊华,枫叶流丹,斑斓的色彩衬得秋意愈发浓烈时,秋季余额也所剩不多。在这秋色澄澈的动人时节,不妨约上三五好友,去登高辞青,共赴一场秋天的约会。然而“白露身不露,寒露脚不露”,即便是在广东地区, 也是“寒露过三朝,过水要寻桥”,围巾、帽子、棉衣、手套……从头到脚的穿戴可以准备起来了。

  寒露,虽天气寒凉却万物丰收,积蓄着新的生机与希望。金风玉露之中,让我们静观漫山遍野的红叶涂抹出秋日的绚丽和灿烂,共同积蓄前行的力量!

于2024年10月08日 寒露

秋天是大地的收获季节,

我们为自己那一小撮幸福而感慨万千。

寒生露凝,金风袅袅,秋色也逐渐斑斓起来。#寒露#是深秋的节令,北方层林尽染、如霞似锦;南方红黄夹杂、俏丽多姿。此时节正适宜登高望远,约上家人好友去赏遍万山红叶,再合适不过了!天气渐冷,也要注意随时添衣保暖喔。[详情]

  二十四节气是中华民族的文明瑰宝,蕴含着自古以来我国劳动人民的生活智慧与美学哲思。在中央网信办网络社会工作局指导下,2024年光明网推出“节气里的大美中国”系列主题宣传,打造《节气里的大美中国》系列精品双语微纪录片,邀约网络红人、青年典型和文化名家作为“节气品味官”,深入走访、体验探寻,在各地富有特色的节俗活动中,感悟独特的节气文化与物候,体味浓浓人间烟火气,见证中华文明之美,彰显中国式智慧。

  本期节目,青年传统文化传播者苏清吾将结合自身思悟,带我们走近霜降,品味节气独有的气质与魅力。

  天地微寒,一朝秋暮露成霜。霜降来了,这是隶属秋季的最后一个节气,水汽凝结为白色冰晶。

  谚语说:“寒露百花凋,霜降百草枯。”正所谓“霜杀百草”。霜仿佛是“肃杀”的代名词,我们以“凌霜傲雪”形容性情的坚韧,以“饱经风霜”形容岁月的磨砺。

  这一时节,气候从凉爽到寒冷过渡,古人根据对大自然的观察,归纳为霜降三候一候豺乃祭兽,二候草木黄落,三候蛰虫咸俯。飘零的飘零,潜藏的潜藏,在天地万物归于沉寂之前,我们会遇见最多彩的暮秋景致。

  “霜降见霜,米谷满仓”,劳作了大半年的人们迎来大秋作物最后的播种与收获。在北方,大部分地区的秋收也已扫尾,部分农地进入冬闲时期;而南方却迎来“三秋”大忙季节,单季杂交稻、晚稻等正当收割。红薯、棉花的收获采摘也为秋冬的衣食带来了丰厚的储备,农人代代积累的经验智慧,交织成霜降时节闪烁的光彩。

  极目远眺,流风横卷万里疏云。澄净的天空下,是黄栌、枫树、柿树等树叶“万山红遍”,由北至南陆续进入红叶观赏的最佳时期。古人常常把寒霜和红叶联系起来,唐代的李益写“柿叶翻红霜景秋,碧天如水倚红楼”,清代的颜光敏说“秋色何时来,万里霜林丹”,宋代的杨万里有诗云“小枫一夜偷天酒,却倩孤松掩醉容”,在他的笔下,枫树是偷喝了天酒而醉红的,别有一番情趣。

  壮美的秋景、丰富的物产,孕育了内涵深远的民俗文化。人们在霜降节气登高望远、赏枫观菊,抓紧时间在寒冬来临前享受大自然赋予的金秋流光。秋冬之交,也是食补的好时节。有些地方在霜降这天煲羊肉、吃牛肉,还有些地方有吃柿子的习俗,一则御寒保暖、补筋健骨,二则清热润肺,防止冬天唇干、流涕;山东地区的人们霜降爱吃白萝卜,更有“萝卜就热茶,气的大夫满地爬”的说法;在闽台民间,则有吃鸭肉的习惯,肉质壮实、鲜嫩肥美的鸭肉,成为润燥祛火、补充营养的餐桌佳品。除食俗外,一些地方也在霜降日扫墓、祛凶。广东高明还保留着“送芋鬼”的习俗,人们用烧红的瓦片烤熟芋头,再将瓦片丢至村外,利用大火辟凶祈祥。多彩的民俗,承载着人们对风调雨顺、幸福安康的向往,也为清冷的霜降节气带来了数不尽的人间烟火。

  下一个节气就到冬天了,何不趁着天高云淡,约上三五好友赴一场秋日之约,登高、远足、观枫、赏菊、围炉煮茶,抓住最后一抹橘红,和秋天做最后的告别吧!

  于2024年10月23日 霜降

染尽大地的霜华,

是时光给予万物的赠礼。

霜降时节,凉风中寒意一重深似一重,莹澈白霜谱写出晚秋韵律,奏响秋之终章和冬之序曲。秋风秋雨过后,万山红遍,层林尽染,菊花盛开、银杏转黄,真是一个“流光溢彩”的好时节。霜降的不少习俗都与养生进补有关,毕竟忙了快一年了,天也冷了,别忘了好好犒劳一下自己噢![详情]

  知岁一寒,又是一冬。

  立冬伊始,生气开始闭蓄,万物陆续进入休养、收藏的状态。

  今宵寒较昨宵多,《月令七十二候集解》中将立冬分成三候:“一候水始冰;二候地始冻;三候雉入大水为蜃。”意思是此时北方大部分地区气温下降,水渐渐结冰,土地开始冻结,野鸡等鸟类不见了踪影,海边的大蛤却多了起来。

  作为四时八节之一的立冬,是农历十月的大节。辛苦劳作了一年的人们,会在这天好好犒劳一下自己,吃些驱寒的食物,以适应气候变化,称为“补冬”。在北方,立冬的规矩是吃饺子,取秋冬“交子之时”的寓意,因为水饺外形似耳朵,人们认为吃了它,冬天耳朵就不受冻。南方则喜食鸡鸭鱼肉等温补之物,咸肉菜饭作为苏州传统美食,将米饭拌着咸肉粒、青菜和猪油,成为苏州人迎冬补冬的特令食品,浙江则有立冬时节吃羊肉的风俗。立冬也是绍兴黄酒开酿、金华火腿开晒的最佳时节,绍兴人把从立冬到来年立春酿制的酒称为“冬酿”,同样只有经历立冬到立春的冬晒才能称之为“正冬腿”。此外,不少地方还会在立冬日举办冬泳活动。

  不仅如此,立冬也是中华多民族共享的节令和节日。云南彝族在立冬日举办颂牛节,他们用洋芋和萝卜制作牛的模型,踏歌起舞,庆祝耕牛辛劳劳作带来的丰收;瑶族盘王节也在立冬后举办,他们在春天向始祖盘王许愿,再到冬天举行还愿仪式;藏族酥油花艺人每年从立冬之日开始制作酥油灯花,他们将纯净的酥油切成薄片,与冰水糅合再染上各种矿物颜料,以备藏历正月十五夜酥油花灯节所用。

  立冬前后“三日寒,四日暖”,有时还有“小阳春”,南北方的气候却不尽相同。东北地区大地封冻,农林作物进入越冬期;江淮地区“三秋”已接近尾声;江南正忙着抢种晚茬冬麦,抓紧移栽油菜;华南却是“立冬种麦正当时”的最佳时期。

  岁月翻过一页,时令另起一行。冬季,是万物收藏、养精蓄锐的时节,但这并非意味着停滞不前,而是将一年的收获沉淀,用暂时的休整、蓄势,迎接来年春天暖阳下的破土新生。

于2024年11月07日 立冬

 

浓秋的景致还未品尽,

稍不留神,就落了梧桐,

老了树藤,来了初冬。

岁月变幻无声无息,秋向冬缓缓递上了交接棒。立冬,开启了四季最后一段征程,生气开始闭蓄,万物进入休养、收藏的状态。时光踏过的地方,到处都是五彩的帘幕,到处都是深情又厚重的故事,你准备好迎接冬天了吗?[详情]

  二十四节气是中华民族的文明瑰宝,蕴含着自古以来我国劳动人民的生活智慧与美学哲思。在中央网信办网络社会工作局指导下,2024年光明网推出“节气里的大美中国”系列主题宣传,打造《节气里的大美中国》系列微纪录片,邀约网络红人、青年典型和文化名家作为“节气品味官”,深入走访、体验探寻,在各地富有特色的节俗活动中,感悟独特的节气文化与物候,体味浓浓人间烟火气,见证中华文明之美,彰显中国式智慧。

  本期节目,重庆妹子吴寒阳将带我们走近小雪,品味关于冬日独有的味道与回忆。

  适逢小雪,已然岁暮。

  和雨水、谷雨等一样,这是一个反映降水的节气。古人将小雪分为三候一候虹藏不见,二候天气上升地气下降,三候闭塞而成冬。小雪时节,气温持续走低,彩虹消失不见,天之阳气上升,地之阴气下降,以致天地不通,阴阳不交,万物闭藏,转入严冬。

  小雪是寒冷天气的开始,降水在空中凝结成雪花。虽然此时季节已是初冬,但雪下得还不太大。东北、西北地区的山野大多是满地叶落,干枯的树枝伸向天空;南方地区虽然还有些许绿意,但也呈现出“荷尽已无擎雨盖,菊残犹有傲霜枝”的清寒之景。

  “小雪腌菜,大雪腌肉。”小雪节气,各地有腌咸菜、尝糍粑、晒鱼干等习俗。在北方,人们把大白菜、萝卜、土豆等存入地窖,或腌制咸菜,或积为酸菜。杀猪菜是东北人迎接小雪时节最特别的欢迎仪式,被酸菜炖煮的五花肉肥而不腻,再配上一口高度白酒,凛冽在口腔中散开,身体里逐渐积蓄起对抗严冬的能量。一些人家则开始动手做香肠、腊肉,待到春节时,举家共享珍馐。靠海吃海的人们,则要晒鱼干,一串串海味挂在阳光底下,大大方方晒出一个丰盛的年尾。冬日的滋味,就在这一腌、一腊、一晒之间传承下去。

  小雪不仅带来了寒冷,也带来了无尽的浪漫与期待。宋代诗人释善珍的《小雪》里描述“云暗初成霰点微,旋闻蔌蔌洒窗扉。最愁南北犬惊吠,兼恐北风鸿退飞。”雪花飘飘洒洒、不紧不慢,尽数落于窗前,既怕狗的吠叫惊了这份宁静,又怕北风乍起坏了这份雅致,诗人对雪的喜爱之情溢于言表。

  冬有清欢,岁有小安。此时,约上三两好友,围炉夜话,最是温暖惬意。在这万物归藏的时节里,让我们保持对生活的热爱和对未来的期许,彼此珍重,更待来年。

于2024年11月22日 小雪

小雪伊始,

一场清染人间的洁白,

向天地万物问候冬安。

朔风渐起,寒意渐浓,冬日里最令人期待的,莫过于一场雪的盛事。随之而来的,还有大街小巷间烤红薯、糖炒栗子的香气和暖房里围炉煮茶的仪式感。每个时令有每个时令的欢喜,愿你在人间烟火的氤氲中感受到冬日的美好与宁静。[详情]

  大雪已至,仲冬启幕。在古籍《月令七十二候集解》的记载中,至此雪盛。

  我国大部分地区已进入冬季,积寒凛冽。大雪被古人分为三候:一候鹖鴠不鸣;二候虎始交;三候荔挺出。寒意正浓,夜鸣求旦的寒号鸟不再鸣叫;随着阴气达到极盛,世间阳气也逐渐回升,老虎交尾、兰草抽芽,自然的循环又一次进入新的周期。

  北方进入农闲季节,白天已经短到几乎要连着做三顿饭了,于是有了“大雪小雪,煮饭不息”的说法。民谚里说“碌碡顶了门,光喝红黏粥”“大雪纷纷是早年,造塘修仓莫等闲”,农人们不再串门,躲在家里喝暖暖的红薯粥,只是日间在家宅附近修葺禽舍。南方地区陆续准备过年的腊肠、腊肉,“未曾过年,先肥屋檐”说的就是到了大雪节气期间,许多人家的门口、窗台都挂上了腌肉、香肠等,形成了一道独特的冬日风景。

  大雪时节也是冬令进补、休养生息的好档口,民间素有“三九补一冬,来年无病痛”的说法。此时宜温胃暖脾、养阴益精,适当多食用御寒温性食物,羊肉、鸡肉、鲫鱼、坚果、山楂都是不错的选择。

  河流湖泊多已结冰,待到一场瑞雪,人们就可以尽情滑冰、赏雪、打雪仗了。雪,被视为唯美浪漫的象征,自古以来就备受文人墨客喜爱。“已讶衾枕冷,复见窗户明。夜深知雪重,时闻折竹声。”白居易对雪的感知,是从冷开始描述的,窗外很明亮,时不时能听到积雪压断竹枝的声音,可见雪量之大;最富有生活情趣的咏雪诗,莫过于唐代张打油笔下的“江上一笼统,井上黑窟窿。黄狗身上白,白狗身上肿。”咏雪不见“雪”,却句句都是生活场景的白描;为人熟知的诗句,还有“忽如一夜春风来,千树万树梨花开”“窗含西岭千秋雪,门泊东吴万里船”写尽了雪各种形态下的美感。

  春观夜樱,夏望繁星,秋赏满月,冬会初雪,历来是人们四时赏心乐事所在。我们在冬天里企盼指尖的一朵雪花在来年化开整个春天。在下雪的日子,每个人的心态感受是不一样的。然而冬再寒,雪再大,与家人在一起聊聊生活,聊聊当下,总是能找到前进的勇气与方向。万家灯火的背后,是一个个温暖的港湾、坚实的堡垒,也是寒冷的季节里一段段积蓄力量的最好时光。

于2024年12月06日 大雪

春来可赏花,

冬日听雪落。

原来,

我们一直被时光爱着。

仲冬来临,天气更冷了。“小雪封地,大雪封河”,北方的小伙伴们即将迎来“千里冰封,万里雪飘”的美丽景象。打雪仗、赏雪景、滑冰车,再喝上一碗热腾腾的羊肉汤,让我们在日渐寒冷的时节静候等一场白雪皑皑,慢慢解锁那些冬日里独有的乐趣。[详情]

  二十四节气是中华民族的文明瑰宝,蕴含着自古以来我国劳动人民的生活智慧与美学哲思。在中央网信办网络社会工作局指导下,2024年光明网推出“节气里的大美中国”系列主题宣传,打造《节气里的大美中国》系列微纪录片,邀约网络红人、青年典型和文化名家作为“节气品味官”,深入走访、体验探寻,在各地富有特色的节俗活动中,感悟独特的节气文化与物候,体味浓浓人间烟火气,见证中华文明之美,彰显中国式智慧。

  本期节目,“山东十佳旅游主播”任冰冰带我们走近冬至,体验“冬至大如年”的丰富节俗。

  不知不觉,冬至到了。

  自此,昼长夜短。

  在传统观念里,冬至是一个重要的节日,也被称为“亚岁”。古人认为此时节阴阳交替,阴气盛极转衰,阳气开始萌生,故也有人将冬至作为二十四节气的起点。冬至三候为:一候,蚯蚓结;二候,麋角解;三候,水泉动。阴曲阳伸的蚯蚓仍蜷缩着身体,万物已然开始萌发出复苏的迹象。

  这是北半球黑夜最长的一天,自冬至日起,太阳从南回归线北移,日影渐短,白昼将逐日增长。然而在气象上,真正的严寒还在冬至以后,到了“数九寒天”,中国各地的气候才进入最寒冷的阶段。

  都说“冬至大如年”,明清时皇帝要在冬至时祭天,百官要进表朝贺。《帝京景物略》中描绘了人们欢度冬至时的盛况:“百官贺冬毕,吉服三日,具红笺互拜,朱衣交于衡,一如元旦。”冬至在我国古代节日中的地位可见一斑。

  市井百姓家的时令习俗要从大江南北丰盛的饮食文化说起。对于北方人来说,重要的日子里总有一盘饺子等你回家,而南方的家庭惯于用汤圆象征中国人最希冀的团圆。在诸多文人墨客的笔下,还记录了“儿童辈”都“竞饮”的苏州“冬酿酒”、高邮的“炒米糖”“欢喜团”和老北京沿街吆喝“萝卜赛梨”的“萝卜挑”,人们设家宴、拜尊长、小团圆,时节虽有冷暖,处处皆有清欢。

  冬至,是“数九寒天”的开始,以九天为一个单位,从“一九”数到“九九”,才能“九尽桃花开”。民间根据对寒冷的体察及天气对动植物的影响总结出了不同版本的《九九歌》,也有人画九九消寒图以消磨漫长的严冬,在最长的冬夜里,等一场春的照面,是唯属于冬至的仪式感。

  不管怎样,冬至象征着新生,预示着否极泰来,万象更新,从古至今都被视为吉日。让我们一起去过冬,去相逢,在寒冷的冬日里,留一些时间思念亲人、拥抱朋友、款待自己,去和这个古老的节气一起创造年轻的记忆。

于2024年12月21日 冬至

一年将去,来日方兴。

岁月轻慢,静候新春。

“日照数九冬至天,清霜风高未辞岁”,自此,真正的数九寒天便开始了。冬至大如年,曾是古人最隆重的节日之一。时至今日,大江南北依然保留着包饺子、煮汤圆、喝羊肉汤、画九九消寒图等习俗。在这一年中黑夜最为漫长的时节,让我们一起期待春天的悄然生发。[详情]

  时至小寒,薄暮寒光。

  这是二十四节气中倒数第二个节气,也是新的一年里第一个节气。《月令七十二候集解》中记载:“十二月节,月初寒尚小,故云。”也就是说,天气开始进入一年中最寒冷的时期,但尚未达到极致。

  小寒三候为“雁北乡,鹊始巢,雉始雊(gòu)”。古人认为禽鸟在感知时节变化方面独具天赋,在二十四节气中,小寒和白露便是完全以鸟类作为物候标识的——随着阳气萌动,大雁北迁,鹊垒新巢,野鸡求偶,人间至暖是归家。

  风至而花有信。在古代,人们选择应节令而开的花作为标志,以花为节令之信使。南北朝时期《荆楚岁时记》中记载“始梅花,终楝花,凡二十四番花信风”。其中,小寒“一候梅花,二候山茶,三候水仙”。梅之凛然、山茶之艳丽、水仙之清雅,为小寒时节的苍茫大地,增添了几缕幽芳,也为无数寒冬拼搏的人们,带来精神的慰藉。

  小寒时处二三九,天寒地冻北风吼。北方的河水已经冻得足够结实,人们开始在冰面上嬉戏玩乐,古时称为“冰戏”。除此之外,有的地方还有进行“腊祭”的习俗,祭祀祖先和众神,祈求来年农作物丰收。“三九补一冬”,各地都有颇具特色的进补佳品,除了在冬季出场率最高的羊肉,还有江苏的菜饭、广东的糯米饭、天津的黄芽菜等等。

  数九寒天里,冬至开启的《九九消寒图》又添上了几笔,不知不觉中,年关将近,人们开始忙着写春联、剪窗花,采购年画、年宵花等各类年货,为即将到来的春节作准备。春运的车票已然开售,身在异乡辛苦打拼的人们,也准备收拾行囊踏上归程。

  天地清冷的严冬腊月,也正是新岁将至之时。“莫怪严凝切,春冬正月交”,让我们一起在最寒冷的季节期盼着春的归期,也一定要记得,万家灯火中,总有一盏灯,在等待着风雪夜归人。

  于2025年1月5日 小寒

踏寒而行,只为与久违的暖春重逢。

腊梅盛放,大雁北归,小寒节气准时赴约。这是二十四节气中的倒数第二个节气,也是2025年的第一个节气。在数九寒天中,《九九消寒图》又添上几笔。年关将近,人们开始忙着写春联、剪窗花、备年货,寒冬腊月的时光也不觉在对家人团聚的期盼中增添了几分暖意。[详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