English

背后的故事

创作于1936年初的《救亡进行曲》,曾与1935年诞生的《义勇军进行曲》同为抗战歌曲的姊妹篇,激荡抗日救亡的洪流。详细

海内外影响

歌曲传唱后不久就在1936年4月的《生活知识》月刊上发表,很快从上海传唱到全国。这首脍炙人口的歌曲,几乎成了抗日救亡的代名词。详细

背后的故事

创作于1936年初的《救亡进行曲》,曾与1935年诞生的《义勇军进行曲》同为抗战歌曲的姊妹篇,激荡抗日救亡的洪流。这首歌的曲作者孙慎,今年已经99岁高龄,创作《救亡进行曲》的时候他刚满20岁。详细

海内外影响

歌曲传唱后不久就在1936年4月的《生活知识》月刊上发表,很快从上海传唱到全国。这首脍炙人口的歌曲,几乎成了抗日救亡的代名词。“工农兵学商,一齐来救亡”,这首歌唱出的是“天下兴亡,匹夫有责”的担当和爱国情怀,时至今日,依然振奋鼓舞着无数人。详细

背后的故事

“九一八”事变后,东北三省沦陷敌手,民众流亡关内,但蒋介石仍旧坚持“不抵抗”政策。中国共产党不失时机提出“停止内战,一致对外”“建立民族统一战线,打击日本侵略者”等口号,既反映了全国人民的心声,更代表了广大东北流亡民众的意愿。“抗日复土、打回老家去”成为东北流亡学生和东北各阶层的誓言。详细

海内外影响

1936年7月18日,署名“前发”的齐唱曲《打回老家去》一经发表便不胫而走,成为当时流传最广的抗日名曲之一。但是这首歌也给作者任光带来麻烦。这首歌中明确喊出“打走日本帝国主义”的口号,痛斥日本侵略者“他强占我们土地”“他杀死我们同胞”,并发出“全国同胞快起来,我们不做亡国奴隶”的号召。详细

背后的故事

1937年,抗日战争全面爆发后,冼星海参加上海话剧界救亡协会战时移动演剧第二队,沿沪宁、陇海铁路线进行抗日救亡文艺宣传。1937年至1938年,他创作了许多抗战歌曲,儿童歌曲《只怕不抵抗》也是在这一时期完成的。详细

海内外影响

这一时期的儿童歌曲,也深刻体现了时代的革命精神,其中,音乐家们所写的数量不少的儿童歌曲,则以儿童们天真活泼的口吻述说了他们的辛酸和情感,响亮地喊出了时代的呼声。详细

背后的故事

歌词初稿《十年》出炉,后经叶挺、项英、袁国平、周子昆、李一氓等新四军高级将领集体修改定稿,于当年6月发表在新四军刊物上,署名为“集体创作,陈毅执笔”,后由教导总队文化队队长、作曲家何士德谱曲。详细

海内外影响

1939年7月1日,新四军举行建党十八周年纪念大会,经过多次修改的《新四军军歌》在会上试唱,获得一致通过。由此,高昂雄伟的旋律响彻豫、皖、苏等南方八省的土地,江淮大地唱响了慷慨激昂的抗战强音。详细

背后的故事

《地道战》1965年由八一电影制片厂出品,任旭东执导,朱龙广主演。1966年元旦,随着电影在全国热映,同名主题曲——由傅庚辰作曲,傅庚辰、任旭东作词的《地道战》也广为传唱,成为妇孺皆知的革命歌曲。详细

海内外影响

该曲音乐中大量使用具有口语特点的呼喊式音调。借鉴了中国传统音乐中句句双的创作技法,使得全曲充满阳刚之气,生动地表现了华北地区农民武装生龙活虎、乐观自信的形象,唱出了‘全民皆兵,全民参战’的豪迈斗志。详细

背后的故事

为激励抗大学员,毛泽东指示当时中央宣传部负责人凯丰为抗大谱写一首新校歌。歌词写好后,送给在抗大从事音乐工作的吕骥谱曲。看到激动人心的歌词,吕骥心潮澎湃,用两天时间就完成了创作任务。详细

海内外影响

在战火纷飞的年代,这首慷慨激昂、振奋人心的校歌一经问世,立刻突破了校园的界限,在群众中广为传唱,并迅速成为凝聚全民族力量的一个号召令。详细

背后的故事

1938年5月,桂涛声带着这张香烟纸转战到武汉。一天晚上,桂涛声找到冼星海,请他为《在太行山上》谱曲。接过这张香烟纸,冼星海仿佛看到太行军民浴血奋战的身影。坐在钢琴前,他反复琢磨、构思。一夜过去,将《在太行山上》谱写成一首兼有抒情和进行曲风格的二部合唱曲。详细

海内外影响

在武汉纪念抗战一周年群众歌咏大会上唱响的《在太行山上》,很快就传遍了全国。朱德总司令听到后,亲自抄录歌词随身携带学唱,并要求战士们也要会唱《在太行山上》。歌曲震撼人心、发自肺腑的怒吼,铸就了典型的时代强音和民族精神,犹如战斗的号角,鼓舞和激励着千千万万的抗日民众奔赴战场。详细

《抗敌歌》

背后的故事

1931年“九一八事变”后,日本帝国主义侵略我国东北三省。当时只有27岁的音乐家黄自义愤填膺,想用歌曲把这种心情表达出来。等了一个多月,没有合适的歌词。他按捺不住汹涌的激情,便自己拿起笔,一口气写下了第一段歌词,后由韦瀚章填写了第二段歌词。详细

海内外影响

1931年11月9日,国立音专的学生在上海的广播电台中首次演唱,并由胜利公司灌制成唱片,很快唱遍大江南北。对于今天的年轻人,这首歌或许已有些陌生,但在当时,它发出了最早的呼声,慷慨昂扬的旋律鼓舞了无数人,成为抗战期间最有名的爱国歌曲之一。详细

《没有共产党就没有新中国》

//flv1.gmw.cn/gmw/videoroot/2015-08-04/1438653988786.mp3

背后的故事

2006年7月1日,在中国共产党诞辰85周年之际,没有共产党就没有新中国纪念馆正式对外开放。为了永远铭记曹火星创作《没有共产党就没有新中国》这一历史,一座巍峨的丰碑矗立在北京市房山区霞云岭乡堂上村中堂庙旁。1943年3月,蒋介石开始破坏抗日民族统一战线,称“中国的命运,完全寄托于国民党”。详细

海内外影响

在曹火星的带领下,儿童团员们很快就学会了《没有共产党就没有中国》,并迅速在根据地传唱开来。后来,曹火星就刻印了歌篇发给大家,一传十、十传百,这首歌一下子在平西就传开了。再后来,《没有共产党就没有中国》好像插上了翅膀,伴随着八路军、解放军前进的步伐,唱遍了祖国的大江南北。详细

背后的故事

1938年9月,周恩来作为国民政府军事委员会政治部副部长,到武汉视察抗战宣传工作,“周恩来剖析当时国民党反动派消极抗日,日寇直逼武汉,国难当头,应以毛泽东同志《论持久战》的思想来武装自己。”(余玮、吴志菲著《红歌纪事》,中共党史出版社2011年版)《红歌纪事》中的《赵启海的名字与抗战名曲〈到敌人后方去〉一样经典》一文,回溯了这首歌创作的历史背景。详细

海内外影响

这首歌原是进行曲风格的二部合唱,流传时一般改为齐唱。很快,这首《到敌人后方去》就从武汉流传到祖国各地,并深入到敌后根据地。据周巍峙《解放区人民热爱星海同志》一文回忆,这首歌写成后不久,即1938年底,晋察冀边区的每一个角落,到处可以听到“到敌人后方去,把鬼子赶出境”的歌声,成为那个时代的响亮口号。详细

《怒吼吧!黄河》

背后的故事

词作者、诗人光未然生前在回忆文章《〈黄河大合唱〉的写作故事》中写道:“当年在延安听过演唱的同志们,想必记得那压轴之作《怒吼吧!黄河》。演唱临近结束的时候,那一阵阵震撼人心的军号和大鼓声,突出并强化了歌曲的内容,使人顿时热血沸腾,久久不能平静下来。”详细

海内外影响

“黄河作为一个意象,诗人将它从自然壮观到社会内涵,从历史长流到现实激荡,作了含义深刻的抒唱,而主要落笔则在祖国、民族的现实斗争。”(《中国文学通史·现代文学(下)》江苏文艺出版社2013年版)学者张大明在他编著的文学史中,也对《黄河大合唱》及其第八乐章《怒吼吧!黄河》做了高度评价。详细

背后的故事

1939年春,在延安病榻之上的光未然根据两次渡河及在吕梁山行军的经历创作了一首长诗。年轻的诗人在陕北的窑洞里,用低沉的声音朗诵了《黄河大合唱》的歌词。诵读结束时,冼星海突然站起来,将歌词抓在手上,激动地说:“我有把握把它谱写好!”六个昼夜过去,冼星海终于完成了《黄河大合唱》的全部曲谱。详细

海内外影响

在整个黄河套曲中,这首歌曲是一个亮点。整部合唱的基调是痛苦的,悲壮的。如果全色的悲,则无以照亮斗争的前景。而这首曲子,就打破了这种格局,使大合唱在情感的抒发上富于变化。恰恰是这一点,使《保卫黄河》这首歌曲较好地满足了人们投身抗战渴望胜利的审美追求,获得人们的普遍喜爱。”详细

背后的故事

《八路军军歌》是《八路军大合唱》中的一首进行曲,作于1939年秋天,由公木作词、郑律成谱曲。同年冬,由延安鲁迅艺术学院油印出版,并由曲作者指挥,首次演出于延安中央大礼堂。曲作浑厚深沉,蕴含着内在的力量,并以其勇往直前、无坚不摧的革命精神,鲜明地塑造了人民军队的英雄形象。详细

海内外影响

《八路军军歌》末尾这句“争民族独立,求人类解放,这神圣的重大责任,都担在我们双肩”的歌词,除了鼓舞全国人民团结一致、共御强敌,争取民族独立外,更是将“人类解放”作为八路军的神圣使命,体现了超越民族和历史的理想情怀,在艰苦卓绝的抗战时期,这样的责任担当弥足珍贵。详细

背后的故事

为反映当时的斗争情形,卢肃和牧虹仅用一个星期就写出了《团结就是力量》这部小歌剧。但排练的时候大家觉得剧情结束得太突然,缺乏终止感,就由卢肃作曲,牧虹作词,加了一个同名幕终曲,歌曲《团结就是力量》就这样诞生了。详细

海内外影响

《团结就是力量》的歌词,突破了一般抗日歌曲的深度广度,“向着法西斯蒂开火”比打倒日本帝国主义在反映社会生活方面更深了一层。曲子是铿锵有力的进行曲节奏,曲调流畅。连接向上的六度大跳进,形成这支歌曲的特殊风格,同时充分运用五声音阶素材,有浓烈的中华民族音乐风格。详细

背后的故事

南皮县文化馆原馆长郭其武说:“刘西林把河北民歌带到解放区,让这首歌能传唱半个世纪。我十几岁第一次听就觉得很好唱,词很简单,所以能广泛流传。不管是沧县还是南皮,刘西林都是家乡人的骄傲。”详细

海内外影响

“这首歌原来叫《边区的天是晴朗的天》,后来流传到很多解放区,曲子没有大改动,就把‘边区’改成了‘解放区’。反映了受苦难的人民逃到晋绥边区,受到党和政府关照以后感激和欢乐的心情,表达了他们对共产党领导的支持和拥戴,对太平生活的渴望。详细

背后的故事

1943年春,129师385旅770团的上千名战士在团长张才千、政委肖元礼的带领下进驻庆阳市华池县大凤川,和当地村民一道,开始了轰轰烈烈的大生产运动。详细

海内外影响

慷慨激昂的歌词、奋进明快的节奏、雄壮豪迈的曲调,《军民大生产》这首歌一经问世,便迅速广泛传唱,鼓舞了根据地军民的斗志。详细

背后的故事

1937年二十九军在卢沟桥上用大刀歼灭来犯之敌,大刀再次扬威。消息传来,人们奔走相告,年轻的麦新激动不已,在上海的亭子间里奋笔疾书,自拉自唱,一气呵成写就了《大刀进行曲》。短短13句,90个字,简单炽热,字字扣人心弦!详细

海内外影响

《大刀进行曲》首次唱响后,麦新根据试唱效果和大家的意见作了修改,把原词中的“二十九路军的弟兄们”,改成“全国武装的弟兄们”;把“咱们二十九军不是孤军”,改成“咱们中国军队勇敢前进”等。此后,著名剧作家田汉将《大刀进行曲》录制成唱片,使之广为流传,成为烽火岁月中的时代强音。详细

背后的故事

中国第一家专拍有声电影的左翼电影公司电通影片公司于1934年在上海成立。电影《桃李劫》成为中国最早以有声电影手法创作的影片。《毕业歌》就是田汉作词、聂耳作曲的影片插曲。详细

海内外影响

中国电影家协会秘书长饶曙光说,“左翼艺术家利用电影宣传抗日,号召学生肩负起国家的兴亡,民族的重任,电影放到哪里,《毕业歌》就唱到哪里,动员起更多的学生选择救亡图存。”详细

背后的故事

1939年,郑律成和公木合作创作的8首组歌——《八路军大合唱》终于完成,《八路军进行曲》就是组歌中的一首。后来,将歌词作了适当调整后,改名为《中国人民解放军进行曲》。1988年,经中共中央批准,《中国人民解放军进行曲》被颁定为“中国人民解放军军歌”。详细

海内外影响

这首不朽抗战名曲《八路军进行曲》一经问世,就像嘹亮的冲锋号一样,鼓舞和激励无数革命先驱前仆后继,义无反顾地奔赴战场英勇杀敌。歌曲表现了中国共产党领导下的抗日武装力量不畏艰险、不怕牺牲、浴血疆场、英勇抗敌的历史画卷,展现出人民军队雄壮豪迈、一往无前、摧枯拉朽的气势和力量。详细

背后的故事

“我们都是神枪手,每一颗子弹消灭一个敌人。我们都是飞行军,哪怕那山高水又深……”这首奋进向上的《游击队歌》,是青年作曲家贺绿汀1937年冬在山西省临汾市西郊刘庄村八路军办事处体验生活时写的一首战歌。详细

海内外影响

洪洞县白石村,当时是八路军随营学校的驻地。今年92岁的何柏林老人还清楚地记得当年跟着随营学校的学生一起学唱时的情景。“节奏明快,歌词也很有感染力,大家都很爱唱。”何柏林说,这首歌激励了很多像他一样年纪的人。详细

背后的故事

《歌唱二小放牛郎》,创作于1942年的爱国歌曲,热情讴歌了抗日战争时期13岁的少年王二小机智勇敢地与敌人斗争,将日寇引入八路军伏击圈,而自己却英勇牺牲的感人故事。详细

海内外影响

《歌唱二小放牛郎》这首旋律优美的儿歌,鼓舞激励了一代又一代中国人。王二小的故事先后被编入小学语文课本,写成小说,拍成电影、电视剧,制作成连环画、动漫,几乎家喻户晓。详细

背后的故事

一曲《长城谣》,多少故园情。1937年,20岁的周小燕站在武汉街头,第一次唱出这首深情的歌。这首《长城谣》由潘孑农作词、刘雪庵作曲,“七七事变”后在上海创作,原本作为电影《关山万里》的插曲,后因为抗战爆发,影片搁置未能拍摄。详细

海内外影响

2005年,抗战胜利60周年,88岁的周小燕再次登台重唱《长城谣》。时至今日,《长城谣》依然是无数人心中最美的旋律。一曲《长城谣》为何如此动人?在上海音乐学院音乐研究所所长王瑞看来,“从作品本身来讲,这首歌曲之所以能在当时广泛流传并产生很大影响,很重要的一点是,它的载体是长城。”详细

背后的故事

它“用歌谣体的形式,以简单的音调、平易而动人的旋律,描绘了黄河美丽的景色和敌人侵入后造成的凄惨景象;表达了人民对土地、对生活的热爱和家破人亡妻离子散的痛苦,也表达了对敌人的深刻仇恨。”详细

海内外影响

蒲涛介绍说:“这首歌长期以来受到人们的喜爱,是很多专业歌唱家必备的演出曲目,是一首久唱不衰的经典之作。”详细

背后的故事

这是冼星海最具代表性、且又最为人熟悉的作品。乐曲诞生于日战前最为惨烈的日子,那是一九三八年十一月武汉沦陷后的事,著名诗人光未然带着抗敌演剧三队撤退经过黄河引发了诗人的创作灵感。详细

海内外影响

冼星海创作的中心是人民。《黄河大合唱》中的每一支歌曲都写出了不同类型的人民。他想把《黄河颂》谱写成民族精神的颂歌和时代的最强音。详细

背后的故事

这首作品原来名为《革命将士出征歌》,最早的记载是1937年填词,但什么人填的词已经无从查找,这样的情况在延安时期比较普遍。然而可以确定的是,这首词一定是出自一位有较高文化素养。详细

海内外影响

《抗日将士出征歌》是一首地地道道的陕北民歌,其曲调简单明快,再加上进行曲的节奏,雄壮有力,恰似生命的呐喊、出膛的子弹,一经填词就广为流传。详细

背后的故事

《在太行山上》主题句由小调式改成大调式,音调更明朗,气势更宏大。在此基础上创作歌词,写成合唱歌曲《红日出东方》。摄制组同志们听了之后,觉得歌曲气势恢宏,都很满意。详细

海内外影响

作品的艺术风格决定创作的成败。只有吃透作品的艺术风格,找准艺术分寸,才能创作出符合影片规定情境和特定环境下人物情感气质的作品。这也是《毛主席的话儿记心上》能够受到观众喜爱、传唱至今的原因吧。详细

背后的故事

《弹起我心爱的土琵琶》是抗战题材电影《铁道游击队》插曲,创作于1956年。微山湖是著名的抗日根据地,当年铁道游击队和微山湖大队、运河支队等抗日武装,扒火车,炸桥梁,涌现出许多可歌可泣的英雄事迹。详细

海内外影响

这首歌曲诞生已近60个春秋,但依然广为传唱。微山县词作家李孔章告诉记者,该歌曲之所以能传唱至今,首先是体裁好,词曲作者写得好;其次,描写的抗战形式独特,是在铁路上,深刻体现了中国人的抗战精神、民族精神。详细

背后的故事

《延安颂》莫耶词,郑律成曲,创作于1938年4月,歌曲热情地歌颂了抗日战争中的延安欣欣向荣的动人景象,具有抒情性,又富战斗气息。详细

海内外影响

全曲以激昂的旋律,表达了千万革命人民向往延安热爱延安的强烈愿望和真挚情感,反映出一种时代精神——延安精神。详细

背后的故事

《二月里来》选自《生产大合唱》。该作品是冼星海创作的四部大合唱中的第一部,完成于1939年3月。《二月里来》抒情柔美,具有浓郁的江南民歌风味。冼星海在创作札记中说:“它描绘了风和日丽的播种场面和恬静安逸的田园风光。”详细

海内外影响

创作于抗战时期,主要表现的是广大劳动人民在日本鬼子的欺压下,用各种劳动行动来支持、反抗日军的事迹,反映了当时劳动人民崇高的思想境界。详细



手机光明网

光明网版权所有

光明日报社概况 | 关于光明网 | 报网动态 | 联系我们 | 法律声明 | 光明网邮箱 | 网站地图

光明网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