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到顶部
  • 时政
  • 世界
  • 时评
  • 理论
  • 文化
  • 科技
  • 教育
  • 经济
  • 生活
  • 法治
  • 军事
  • 卫生
  • 养生
  • 女人
  • 娱乐
  • 电视
  • 图片
  • 博客
  • 论坛
  • 光明报系
  • 更多>>

  • 网友曹广福:学术打假是件很专业的事情
    曹广福 http://www.gmw.cn 2010-09-28 13:51:07 来源:科学网
    0

        中国学术界的造假、剽窃在媒体的大肆渲染下早已经名扬海内外了,大家都在反对造假,痛恨剽窃,到底谁在造假?谁在剽窃?论文都是要经过专家评审后才能发表的,为什么评审专家没有看出作者造假或剽窃?却被并非内行的人士发现了?这实在是件令人费解的事。

     

    学术造假、剽窃不同于产品的造假与偷盗,后者大多是很容易被发现的,学术一旦造假或剽窃,不是专业人士很难发现。这就带来一个问题,谁能真正承担起学术界的打假重任?我的看法是,任何个人都难以胜任学术界的护法使者,即使是在同一学科内,不同方向的学者对彼此间的研究领域也只能知其大概,细节性的问题很难悉数通晓,又如何能发现对方是否造假或剽窃?从某种意义上说,造假、剽窃的被发现常常带有一定的偶然性。事实上,学校、科研院所大多有学术道德委员会,委员会的成员差不多涵盖了该单位大多数的研究领域,可是为什么几乎没有或很少发现和处理过造假与剽窃案件?这说明了什么?一方面,各种媒体反应的造假、剽窃事件铺天盖地,另一方面,各研究单位风平浪静,似乎媒体渲染的事情发生在另一个世界,实在有点奇哉怪哉。

     

    有人愿意担负起打假的重任是个好事,对学术界也许或多或少会起到一定净化作用,但我对其最终的效果是存疑的。首先,我们应该承认,这个世界上没有圣人,谁能保证打假者对任何人、任何事都是不偏不倚、实事求是的?其次,以今天科学知识的广度与深度,无论什么样的天才都不可能深谙所有领域而成为科学的通才。诚然,你可以成立一个打假集团,也可以接受别人的举报,但你的集团成员一定能对所有科学领域中涉嫌造假与剽窃的成果作出客观公正的评判?你能保证举报者的举报都是事实么?造假、剽窃的举证是个比较艰难的过程,甚至可以说有些时候需要靠点运气。例如造假与剽窃者的伎俩十分拙劣,很容易被发现,甚至用电脑就能检查出来,否则如果没有很专业的理论素养很难让人信服你对某一领域造假或剽窃嫌疑人的指责是无懈可击的。

     

    学术界发生过的多起比较大的造假与剽窃风波最终都不了了之,至少大众都不知下文,这说明不是造假、剽窃的指控缺少更有力的证据或者干脆本来就是子虚乌有,就是处理的难度比较大,当事人照样过他的日子、做他的事。

     

    造假与剽窃在任何国家都是不可避免的,关键是有没有形成一种常态或风气,如果一个社会各行各业造假剽窃成风,那么一定是社会出问题了,社会问题是不可能依靠个人或某些人来解决的,任何个人都不可能扭转乾坤而成为社会的救世主,说不定造假、剽窃风气不仅没有遏制住,还弄得一地鸡毛。

     

    短时期内遏制造假剽窃之风也许很难,因为中国的造假剽窃是一项低风险高收益的工作,具有相当的诱惑力,职业道德教育相对于造假剽窃带来的收益而言显得那么的苍白无力。所以要想有效地降低造假剽窃现象的产生,高惩罚机制恐怕是必不可少的。如果一种事件所带来的风险远远高于收益,显而易见,愿意冒这种风险的人必然会大大减少,这恐怕是杜绝造假剽窃事件的根本。

     

    注:作者曹广福系广州大学数学学院院长。本文原载于其科学网博客(http://www.sciencenet.cn/m/user_content.aspx?id=367617)。

    光明网推荐此文,并不代表支持或者反对作者观点。更多信息,请访问作者博客。

    [上一篇] 网友桂铭:肖是伪学术打假和媒体审判的受害者
    [下一篇] 网友韩健:我曾经有幸被方舟子打假

    版权声明:转载须经版权人书面授权并注明来源
    [责任编辑: 谭靖东 ] [字体: ]  [打印]  [关闭] 
    发表评论
    
    会员名:   密 码: 论坛会员注册 查看评论
    请您文明上网、理性发言并遵守相关规定
    

    手机光明网

    光明网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