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杨兴俊
“两学一做”学习教育正在深入开展。“两学一做”的应有之义,就是要找到失联党员。
失联党员即连续6个月以上未与党组织联系、未交纳党费、未参加组织生活的党员,成为“口袋党员”“隐形党员”。党员失联,就如断线的风筝。可以说,找到失联党员,是“两学一做”之基础的基础。众所周知,在我们流动人员加剧的背景下,有的党员或外出务工,或为更加美好的明天而奋斗,或走南闯北漂洋过海……客观上造成了部分党员失联。“两学一做”学习教育启动以来,开展了集中摸排和联系查找工作,基本完成对失联党员的登记造册等,工作成效有目共睹。但同时,毋庸讳言的是,还有相当数量的失联党员没有找到。即便在已取得联系的党员中,有的仅仅是“连上线”,还未能见面,更谈不上对其进行有效管理。
查找失联党员,各级党组织(尤其是党支部)和党员责无旁贷。要动员力量,深入查找联系。要努力拓宽查找路径和渠道,想尽千方百计、寻遍万水千山进行查找联系,最大限度减少失联党员“存量”,杜绝“增量”,让每一名党员“回家”,找到组织找到温暖。要看到党员失联原因比较复杂,有的是自身原因,有的是组织原因。需弄清原因、区别对待。当前,对已经取得联系的失联党员,要不等不拖,逐一分析,认真了解失联期间表现和本人态度;对应当纳入党组织管理的,及时采取相应措施,办理相关手续;对应当作出组织处置的,要严格区分个人原因、主观原因等情形,分别给予恰当处置。
各级党组织要通过查找失联党员,进一步健全党员日常管理制度。要扎实开展党员日常管理标准化建设,以党支部为单位,建立“一册一卡一表”台账,统一制作党员日常管理记实袋,推进支部工作规范化、党员管理标准化,坚决防止党员再次失联以及产生新的失联党员的现象。
让失联党员找到家、回家,是党组织的义务,也是党员的义务。在查找失联党员过程中,要“组织找党员,党员找组织”,形成互动,最终达到增强党组织的凝聚力、战斗力的目的。
这些“厅级新闻发言人”的去向,多次引起公众的关注。那些为公众所熟悉的“新闻发言人”都去哪儿了?
【走好新的长征路】是要求也是目标
【医治过度】医疗需要制度药方
【互联网+】物流供给侧改革的关键一招
【宗教信仰】在尊重上实现民族的团结
【新闻报道】可以快,但不容有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