English


中国美学有待充分学理化

2016-12-28 15:53 来源:光明网-文艺评论频道 
2016-12-28 15:53:09来源:光明网-文艺评论频道作者:责任编辑:付双祺

  12月17日,“美学与家国:中国美学高层论坛”在北京师范大学京师学堂第五会议室举行。浙江大学传媒与国际文化学院教授、博士生导师王杰发表了题为《乌托邦的中国形式及其审美表达》的精彩演讲,并在论坛结束后接受了光明网记者的独家专访。

中国美学有待充分学理化

  光明网:作为参会嘉宾,您如何看待这次论坛,感触较深的有哪些方面?

  王杰:这次论坛总体来说挺好。一是主题,是当代很多学者都比较关注和关心的。中国美学与家国的关系,严格来讲不是一个新话题,但在一个新的语境下又提出来,应该说很必要,很及时。二是组织形式,这种小规模、高层次、一讲一评的对话和研讨,很有借鉴意义。类似的活动,希望能继续。个人感觉,稍微有点不足,就是回应得还不够。如果能有充分交流,让大家从不同学科角度、不同的侧重点来提问和解读,可能会有更多的思想碰撞。

  还有一点,感触比较深,很多在校学生、青年学者甚至站着听了一整天,让人印象深刻,也非常感动。这说明美学在当代中国的文化建设中重新引起了广泛关注。美学其实是个很有活力的学科,关键是和大家的日常生活、审美经验相联系。

  光明网:美学研究有了更多的家国情怀,这种范式转型有何意义?

  王杰:中国美学处在一个重新活跃起来的开端,很多学者都在关注美学和家国,以及和生活经验的密切联系。除了这种重要的范式转型,其实还在从康德式的美学慢慢转型。

  康德美学,强调艺术是自律的,审美是无功利的,只有天才、精英才能创造美和真正地感受美。这种美学,是浪漫主义美学、启蒙主义美学的一个基本范式,若从全球化视野来看,还是一个以欧洲美学经验、艺术经验为基础的美学范式。当代的社会生活,已经突破了康德。与人民大众的审美经验相结合的美学,有了越来越好的基础。而且,中国的美学经验,用康德的美学理论,不能够完全解释。中国的美学,并非完全自律,不是纯粹的形式问题,而是跟家国、某种文化共同体相联系,是生活的一种组织形式。个人认为,美学是中国建造自己的文化共同体的一种重要组织形式。从深层次来讲,这两种范式转型,在学理上是一致的。

  光明网:中国美学在发展过程中,如何有更多的现实观照?

  王杰:我一直有个感受,就是中国美学整体研究还是偏古典,对当代问题的关注少了些,缺乏对当代美学现象的具体看法和建设性意见。中国美学传统无疑是特殊的,重要的,需要认真研究,但目前已经有很多了。在这种情况下,我们应该酌情把侧重点放在当代性上。

  中国文化要实现再创造,不是简单地把古典美学阐发得更详细,而是要在当代的学术话语层面上,在当代的语境下,根据生活经验、审美经验,把中华文化、中国美学用新的形式来重新阐发,把中国美学的当代部分充分学理化。除了现实观照,中国美学还要有国际视野。

  光明网:这种国际视野,对于中国美学的积极意义如何体现?

  王杰:试想一下,这次论坛上如果有几位国外学者,那么内容可能会更多元,学术碰撞也会更激烈。我觉得中国美学,特别是中国传统美学,有时会有一点自我陶醉。中国是古代文明大国,古代审美文化确实非常繁荣。但是在全球化时代,中西文化互相影响,我们需要面对和考虑的是,怎样让中国美学实现一种新的发展?如果有更多的国际视野和更强的比较意识,可能会更好。这样,我们才能够实现再出发,实现中华文化的再创造。

  当前,随着全球化的深入,不同文明的比较和互补越来越凸显。一味禁锢在自己的文化立场上和氛围里,不容易看清楚。而通过必要的文化交流,可以更好地了解世界,反观自己,增强自觉性。从王国维以来,包括改革开放以来,中国美学总体上虽然有自觉意识,但一个很大的问题是,没有充分地学理化。

  光明网:中国美学的学理化建设处于怎样的现状?

  王杰:这个学理化的过程,在我看来,至今还没有完成。很多概念仍比较多义,不同学者的理解有所不同。换句话说,中国美学的学术语境中,叠合着多种话语体系。从这次论坛,就能感受到。如果演讲者和评论者对一个概念的理解不同,评论者不能准确把握演讲者的意思,那么这就不是真正意义上的对话,中间会有一点隔。

  从这个意义上来讲,中国美学目前还处在某种困顿中。虽然中国美学发展历程较长,但用现代的学术语言、学理的表达方式来表达,则是近几十年来的事情。也就是说,我们在很短的时间内,走过了一条从学理上讲比较漫长的道路,发展得太迅速。因此,我在一些文章中讲,中国美学有一点早熟的特征。但反过来说,只要认真反思、积极应对,劣势也未尝不是优势。

  光明网:这是否说明中国美学还有较大的理论空间,如何把握机遇?

  王杰:中国美学还有很多没有完全理论化的问题和值得研究的领域,还有巨大的理论阐发、理论生长空间。这是中国美学很好的机遇。在文化经济时代、审美资本主义时代,经济学、社会学、人类学,甚至一些自然科学,都讨论到了美学问题。这启示今天的美学,应该主动跨学科发展,加强当代意识和责任感。

  个人认为,美学在当代社会的作用超过了历史上的哲学和宗教学,成为今天人文学科的中心话语。在这种情况下,来进行中华文明的再创造,美学可以发挥更大的作用,希望各位同仁坚定信心、继续努力。

  (光明网记者李姝昱采访整理)

[责任编辑:付双祺]
您此时的心情
新闻表情排行 /


手机光明网

光明网版权所有

光明日报社概况 | 关于光明网 | 报网动态 | 联系我们 | 法律声明 | 光明网邮箱 | 网站地图

光明网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