English


河南省洛阳市洛宁县底张村

2016-12-30 17:47 来源:光明网  我有话说
2016-12-30 17:47:04来源:光明网作者:责任编辑:孙宗鹤

底张村因“张骞衣冠冢”得名

  原运城市(盐湖区)博物馆1989年编辑出版的《盬城览胜》一书中载:从运城市西郊,顺着太凤公路往西,经过解州城,共行走28公里,便是席张乡东底张村。该村的学校内有张骞祠三间,清代重修祠碑记一通,祠后有墓冢一个,方圆10米,高1.5米,墓前石碑上刻“汉博望侯墓”五个大字。经过文化大革命十年浩劫,现在仅存重修张骞祠碑刻和墓冢了。

  相传,底张村就是因为有张骞墓而得名的。

  据范文澜先生所著的《中国通史》载:“汉武帝要截断匈奴右方的援兵,听说从敦煌祁连间西迁的大月氏,原是匈奴的死敌,因此募人出使大月氏,约大月氏夹击匈奴。前138年,历史上著名的大探险家汉中人张骞应募西征。张骞在途中被匈奴拘禁了十年,后来得便走脱,……张骞生还,带来了有关远西诸国的新消息,从而促成了东西文化的交流。他的生还,是人类历史上的一件值得纪念的大喜事。”

  “从西方传到中国来的,就物产方面说,家畜有汉血马,植物有苜蓿、葡萄、胡桃、蚕豆、石榴等十多种,这些物产的输入,给中国增加了新财富。”

  以上记述中,明确告诉我们大探险家张骞是陕西汉中人。并且在汉中城固县西3.5公里处的饶家营村确实有“汉博望侯张骞墓”,按照中华民族的传统习俗叶落归根,张骞是汉中人,死后安葬在汉中是确定无疑了。那么,底张村的“汉博望侯墓”,又从何说起呢?

  原来,据底张村的先民们传说,村中的“汉博望侯墓”是张骞的衣冠冢,里面埋着张骞的一双靴子。因为在我国古代,一些有名望之人,除葬身一处外,在他活动和生活过的地方,因受当地人民的爱戴,便给他建有衣冠冢,同时建祠立碑,永远怀念。

  汉武帝派张骞出使西域,张骞从西域各国带回农作物新品种后,当时河东中条山一带就是农业发达地区,这里气候温和,土地肥沃,雨水充足,他便亲自带领人马,驻扎在中条山下底张村一带,培植和繁育这些农作物新品种,并经常亲自脱掉官靴,穿上布鞋,和乡民们一起在田间种植农作物。当这些农作物繁育成功后,其在返回京都时,将一双穿旧的官靴遗弃在底张村。后来张骞去世后,底张一,带村民为纪念这位为民造福的先贤,就将张骞遗弃的一双官靴埋在底张一带,成为张骞的衣冠冢,并建祠立碑。为了永久纪念这位人民爱戴的博望侯,便将村名定为底张村。一九八三年运城县地名办公室编辑的《运城县地名录》中写道:人们为纪念张骞,故村得名底张村,底者止也,意为张骞葬于此地。后因村大人多,分为东西两个底张。

  原载《黄河晨报》2011年2月23日

[责任编辑:孙宗鹤]
您此时的心情
新闻表情排行 /


手机光明网

光明网版权所有

光明日报社概况 | 关于光明网 | 报网动态 | 联系我们 | 法律声明 | 光明网邮箱 | 网站地图

光明网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