English


王一川:互联网时代的艺术浪潮

2017-03-02 17:32 来源:中国社会科学报 
2017-03-02 17:32:56来源:中国社会科学报作者:责任编辑:李姝昱

  作者:王一川

  值此《2015中国艺术发展报告》正式出版发行之际,我作为“总论”部分的一名参与者,愿同各位分享三点个人感受。

  第一,2015年的艺术状况表明,中国艺术正处在活力充沛而又矛盾尖锐的兴旺时期。活力充沛的标志在于,一批批青年艺术家成长迅速,在艺术创作中的作用日益凸显;越来越多的跨媒介或跨界艺术创作脱颖而出,创作势头喜人;大量资金纷纷涌入,给电影、电视剧及网络剧等领域艺术生产带来滚滚财源,形成旺盛的艺术市场活力。但与此同时,艺术界内部隐伏的矛盾也显露得日趋尖锐、激烈,其突出表现在于,文化艺术产业应当如何在商业美学与艺术美学之间做出抉择、实现平衡?艺术品应当如何协调身体美学与心灵美学的悖逆?公众应当如何面对感官娱乐与理性沉思之间的对峙?还有,艺术家与公众之间应当如何协调艺术趣味上的分歧?这些矛盾都属于中国艺术兴旺期的必然现象,需要在发展中逐步加以化解。

  第二,互联网对中国艺术发展的影响力正变得越来越不可低估。如今凡是产生重要公共影响力的艺术品,往往都与互联网存在千丝万缕的联系,甚至是直接联系。它们常常由在互联网上获取高人气的原创作品改编、加工而成,并且回头再次被以网民为主体的观众群体所认可。似乎正是互联网人气在决定一部艺术品的命运。谁低估了互联网对当前艺术的强大作用力,谁就可能犯幼稚病;但如果过于高估它的无所不能,也会犯错误。这种情形让我想到近一百年前的机械印刷媒介:具有重要社会影响力的艺术品往往来自报纸、杂志和书籍。不过,那时由机械印刷媒介支配的艺术界及其中的艺术家们,可以自主地倾听来自“时代精神”的强烈召唤,在这些由语言文字组成的精神板块的感召下投入文艺创作,又以新的文艺作品加入“时代精神”的浩荡激流之中。但相较而言,今天这个互联网时代虽然通过技术变革而带来平民化、民主化等便利,但毕竟在这个由图像和声音为主编织成的虚拟世界里众声喧哗、分众各赏的趋势比较突出,积蓄着多重可能性。文艺假如主要倚靠互联网中陌生的多元力量去拉动,它会向何处去?过去文艺的动力可能来自上层文化阶层,以印刷媒介为主,后来转到电子媒介,今天是否已经完全转向深不可测、陌生的、神秘的、多元的互联网?那么它的动力点是来自上层、下层、中层,还是什么都不是?我想这些都可能是文艺理论评论应该进一步研究的深层次问题。

  第三,文艺理论评论工作受到艺术界和其他各界的重视。越来越多的人认识到,文艺理论评论工作同文艺创作一样,也是文艺发展的重要组成部分。批评家对艺术品及其他相关艺术现象加以评论,具有引领文艺发展方向的作用。中国文联在全国各地建设第一批共22家“中国文艺评论基地”,是凝聚全社会力量共同加强评论工作的一项重要举措。我想,一批批伴随互联网成长的青年文艺理论家和评论家的茁壮成长和脱颖而出,让人看到中国文艺评论的新希望之所在。(王一川)

[责任编辑:李姝昱]


手机光明网

光明网版权所有

光明日报社概况 | 关于光明网 | 报网动态 | 联系我们 | 法律声明 | 光明网邮箱 | 网站地图

光明网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