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谢新洲
我国接入国际互联网已有20多年。从最初认为互联网是通信方式,到认为它是一种产业形态,再到认为它的基本属性是信息生产和传播平台,人们对互联网的认识不断深化。习近平同志在网络安全和信息化工作座谈会上强调“建设网络良好生态,发挥网络引导舆论、反映民意的作用”,阐明了利用网络凝聚社会共识的重要意义。新形势下,我们要深刻理解利用网络新媒体凝聚社会共识的内涵与意义,敢于创新、善于通变,充分发挥新媒体凝聚社会共识的重要作用。
凝聚社会共识是当前舆论工作的重要任务
当前,我国正处于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决胜阶段、实现“两个一百年”奋斗目标的关键时期,能否最广泛地凝聚社会共识关乎民族复兴伟大事业的成败。习近平同志指出:“如果一个社会没有共同理想,没有共同目标,没有共同价值观,整天乱哄哄的,那就什么事也办不成。”这深刻阐明了凝聚社会共识对国家发展的重大意义。
凝聚社会共识就要涤荡思想迷雾、增进价值认同,团结社会各方面力量共襄民族复兴伟业。当前,全面深化改革进入深水区,社会矛盾与利益诉求日益错综复杂。这种状况反映到认识层面,表现为人们的思想意识多元多样,并存在一定程度的偏激化、情绪化倾向,导致舆论态势日益复杂。同时,境外敌对势力伺机利用我国社会问题进行意识形态渗透,妄图煽动社会不良情绪,破坏我国社会稳定。可以说,当前凝聚社会共识工作受到来自国内外环境的双重考验,十分重要,也十分紧迫。加强舆论引导、凝聚社会共识,有助于解决改革发展中的矛盾和问题,更好推动经济社会发展。
当前,我国媒体行业正在发生深刻变化,群众使用媒体的习惯也在发生巨大变化,新媒体日益成为凝聚社会共识的重要渠道。有数据显示,我国有7亿多网民,大多数青少年高度依赖网络获取信息。这意味着影响舆论风向、反映公共意见、创造时代文化的人群大部分聚集在互联网上,凝聚社会共识的主要工作对象大部分聚集在互联网上。互联网特别是高互动性的社交媒体平台,通过网友意见和情绪的循环传播、累积,形成范围广、影响大的公共舆论。这种情况在现实生活中屡屡出现。此外,网络空间还存在大量虚假、诈骗、恐怖、暴力、色情等不良信息,这些信息毒害社会生态、消解社会共识。因此,利用新媒体凝聚社会共识,在网络舆论领域激浊扬清,营造天朗气清的网络生态,显得尤为必要而紧迫。
引导舆论需要适应和把握网络传播规律
网络新媒体的开放性、互动性、参与性和去中心化等特征改变着信息产生和扩散方式,打破了传统信息传播格局。在网络新媒体中,受众呈现圈层结构,传统“点对面”的传播规律已不足以解释和应对复杂的网络传播局面。这是当前加强舆论引导、凝聚社会共识所面临的主要问题。只有深刻理解、适应和把握网络传播规律,才能在错综复杂的网络传播中占据制高点,更好凝聚社会共识。
网络传播是全民性的开放式传播。随着技术进步,互联网的社交属性进一步增强,网民的意见表达更加趋于个性化、公开化。过去,舆论传播和引导基本上是媒体的工作。现在,全国7亿多网民、400多万家网站、近千万个微信公众号活跃在网络中,每天产生300多亿条信息。“人人都有麦克风”,人人都有信息传播渠道。在信息已从稀缺变为泛滥的条件下,如果不注重网络环境下的信息传播、扩散和互动,我们所要传播的信息就很容易被海量其他信息所淹没。对于监管部门来讲,只有运用互联网开放式思维、把握互联网开放式规律,才能管理好网络新媒体时代的舆论传播。
网络传播是不断演化的参与式传播。在网络环境中,信息极为庞杂。根据传播学的“选择性定律”,网民倾向于选择跟自己观点和态度相近的信息,并将自己的理解、解读和评论反馈到网络中。网络中的信息传播不再是上下一律、一以贯之,而变成了可以被选择、被编辑、被评论、被反驳的参与式、反馈式传播。如果不了解网民的思想状态,不从网民的认识水平入手并考虑网民的阅读习惯,我们的网上信息传播就难以进入网民视线,甚至会引发网民的吐槽、戏谑和恶意篡改。这样,非但不能凝聚共识,反而会产生负面的离心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