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络传播是基于社会网络的“圈层化”传播。网络传播在去中心化的同时,也是一个再中心化的过程。网络促使人与人的联接方式由血缘、地缘向趣缘、业缘转变,大量网络群体由此形成,这些群体就是我们经常说的“圈子”。圈子往往具有一定的封闭性,与圈子主流意见相似的意见不断被强化,而相左的意见常常被排斥。人人捧着手机,但手机里装的客户端各不相同;大家都有朋友圈,但圈里分享的内容千差万别。如果网上的正面言论得不到足够的支持和呼应,就很难吸引更多网民的关注和认同,就会助长主流价值之外的亚文化传播,给负面舆论留下滋生传播的空间,特别是对高度依赖社交媒体的青少年造成不良影响。
凝聚社会共识需要更好发挥新媒体优势
网络新媒体是新技术形式、新传播渠道,具有新的受众结构,带来了信息传播流程的重构与受众认知模式的改变。习近平同志说:“很多网民称自己为‘草根’,那网络就是现在的一个‘草野’。”新形势下,凝聚社会共识必须立足“草野”,到群众中去,以发展的眼光看待媒体技术演进,以开放的胸怀包容多样的网络言论,以过人的胆识推进媒体改革,不断创新舆论引导工作思路。
落实党管媒体原则,画好“同心圆”。习近平同志的“同心圆”论断是互联网新媒体环境下凝聚社会共识的重大理论创新,能够调动各方面积极性,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而共同奋斗。画好“同心圆”,就要落实党管媒体原则。党的舆论阵地要姓党,其他媒体也要在党的领导下开展工作。我们要善于通过新媒体反映社情民意、倾听群众呼声,加强和改善党对舆论工作的领导。画好“同心圆”,要求广大党政干部积极参与网络讨论,不回避问题、不遮掩矛盾,站稳立场、成风化人,守住“同心圆”的圆心位置。面对网民对一些社会热点问题的评价、质疑甚至批评,要主动走到圈内,倾听群众声音,收集群众意见。对于有悖于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不利于凝聚社会共识的网上错误言论,要敢于发声,澄清谬误、以正视听,进而凝聚人心、增进认同。
尊重网民主体性,提高舆论引导实效。对网络言论的重视归根结底源于对网民的重视,凝聚社会共识必须尊重网民主体性。尊重网民主体性,就要把网民看作网络舆论环境的参与者和建设者。网络传播是手段,凝聚社会共识才是目的。在网络宣传工作中,要把提升有效性摆在突出位置,提升传播的专业性、适用性、艺术性、创新性,特别是要重视时度效问题。网络宣传既要考虑内容生产如何“编码”,又要结合广大网民实际考虑网民如何“解码”,减少“编码”与“解码”之间的信息误差。还应做好分众传播,按照认同优先原则,从内容、主体和渠道三个维度落实分众化、差异化和个体化传播。只有这样,才能不断提高通过网络走群众路线的能力,更好地引发网民共鸣、凝聚社会共识。
提升媒介素养,鼓励积极发声。大力提升公众媒介素养,鼓励相关人士积极发声、引导舆论,激发起沉默的大多数。鼓励专家学者积极“入网”,参与公共事件讨论,参与网络舆论引导,用深入浅出的理论解说为党发声、为国陈情,以专业视角引导网民学会理性思考,用客观理性的言论化解网络戾气,积极营造天朗气清的网络空间。要熟悉不同“圈子”网民的认知和文化状况,让圈里人影响圈内人,用“圈内话”多讲凝聚社会共识的故事。新闻院校应创新人才培养模式,加大对新媒体人才培养的投入,将优秀师资、培养计划更多向新媒体专业倾斜,培养一批优秀新媒体人才。
推进媒体融合,实现新媒体与传统媒体齐唱共鸣。创新是媒体融合的本质要求。媒体融合应改变一味扩张媒体平台、机构的做法,转向以内容创新为核心的新媒体与传统媒体整合,实现内容与平台的有机融合,以最大程度吸引受众、更好凝聚社会共识。目前,我国媒体融合工作尚未取得最理想的效果,还存在“物理”叠加多、“化学”反应少的问题;多数媒体融合仍然采用“1+N”的形式,将新媒体作为传统媒体的附属,依旧将人力、物力、财力集中在传统业务上。新形势下,必须顺应舆论格局变化、把握传播规律演进,集中优势资源推进媒体融合,实现新媒体与传统媒体融为一体、齐唱共鸣。(谢新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