English


当下仍处于食药安全舆情热点高发阶段

2017-03-09 16:22 来源:中国医药报 
2017-03-09 16:22:25来源:中国医药报作者:责任编辑:付双祺

  食品药品安全问题既专业又敏感,媒体关注度高,舆论环境复杂。如何在信息传播时更科学、准确、专业、通俗有效?近日,由国家食品药品监管总局新闻宣传司指导,复旦大学新闻学院、食品药品安全新闻传播青年学者联盟主办了“新常态下的食药安全与新闻传播论坛”。参会代表一致认为,科学的知识需要良好的传播渠道,健康的传播需要科学理性的指导,食品药品安全新闻传播需要政府、媒体和公众三者之间建立跨界交流平台,共同提高食品药品安全科学素养。

  新闻传播的“新常态”

  复旦大学新闻学院教授孟建说:“新常态下的食品药品舆论环境总体稳中向好,但由于食品药品安全问题的解决不会一蹴而就,因此,当下中国社会仍处于食药安全舆情热点高发多发的阶段。”

  中国农业大学食品科学与营养工程学院院长胡小松认为,目前风险交流是食品安全的短板,消费者对食品的信任危机是食品安全的最大危机。因此,要努力构建全程控制,在生产的诚信度、食物供应的可溯度、政府监管的公信度、科学技术的支撑度、法律标准的保障度、风险评估的危害度、信息交流的透明度和健康饮食的普及度8个方面加大力度,才能赢得公众消费的信任度。

  孟建描绘了食品药品安全新闻传播的发展路径,他认为:“中国语境下食品药品安全传播‘新常态’应为三方良性协调共治:政府需要对食品药品安全和新闻传播两个领域重点治乱,增强食品药品安全信息公开和权威发布;媒体要加强传播能力的建设,包括健康传播运动的推动和实施,组织间沟通的能力,群体间沟通的能力,在大数据背景下,还应具备数据建设和开发的能力;对公众而言,食品药品新闻传播是保障知情权、参与权、表达权、生存权和监督权的重要途径。公众应具备合格的公民精神、浓郁的法治意识、科学的认知能力、良好的媒介素养。”

  提高公众媒介素养

  在食品药品安全问题面前,科学家讲究科学性,公众往往凭直觉;科学家研究“可接受的风险”,而公众往往是二分法,安全还是不安全?毒还是不毒?

  胡小松指出,食品安全科学基石在于构效关系、量效关系,应进行风险分析、风险判断。公众、媒体和科学家的判断力不同造成了沟通上的障碍,而食品安全的判断力则取决于食品安全知识的科普程度。

  浙江大学传媒与国际文化学院副院长韦路表示,现代社会是媒介饱和的社会,人们对媒介的依赖越来越强,社会环境从信息匮乏状态进入信息过量状态,面对过量信息做出决策时,就要求公众重视媒介素养。

  何为媒介素养?韦路介绍了伦敦政治经济学院对媒介素养下的定义:是在不同情境下获取、分析、评价和创造信息的能力。“提升媒介素养有十大法则:强化自我意识,明确你的主动性;以实用为目标;定期检视习惯;反思习惯成因;主动获取知识,而非被动让媒体给我们推送知识;明辨真假虚实;比较渠道差异;自省个人观点;反思个人行为;肩负个人责任。”

  复旦大学新闻学院教授孙少晶表示:“媒体和公众应该提升自身的科学素养,而科学家们可以适当提升传播知识的趣味性,这是一个双方跨界交流互动的过程,更是一项长期的工作。”(2015-05-22)

[责任编辑:付双祺]


手机光明网

光明网版权所有

光明日报社概况 | 关于光明网 | 报网动态 | 联系我们 | 法律声明 | 光明网邮箱 | 网站地图

光明网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