English


金元浦:没有文化做底蕴 “互联网+”走不远

2017-03-30 20:07 来源:辽宁日报 
2017-03-30 20:07:28来源:辽宁日报作者:责任编辑:贺梓秋

  5月25日,在沈阳音乐学院主办的第六届沈阳中外音乐文化交流展系列学术报告会上,中国人民大学文学院教授、博士生导师、中国文化创意产业研究会会长金元浦作了《艺术的转折:走向文化和创意的历程——从VR、弹幕与网红看互联网新生态与网络新社群》的讲座。他从网红经济、IP与泛娱乐、网剧与网络大电影、文化众筹、文化金融等10个方面谈了我国文化创意经济新常态。接受辽宁日报记者专访时,金元浦说,网络文化正在逐步改变我们的交往方式与生活方式,但“互联网+”如果没有文化做底蕴是走不远的。

  网络时代为制造网络红人提供了可能性。但是网络的低俗化和表面化,更催生了网络泡沫化的文化现象

  网络时代,大众文化逐渐成为主流,每个身处其中的个体,特别是年轻人,如不了解最热的话题、最热的网红,似乎就不入流,会被边缘化,没有存在感。

  金元浦说,这种变化源于当代社会生活的转型。电子媒介向纸媒提出强劲挑战,媒介文化又深刻地改变和影响着我们的生活。大众文化走向前台,城市文化快速传播与蔓延,时尚文化大批量复制,视像文化占据人们生活的主要空间,在这样一个读图时代,视像(镜像)甚至已反过来影响纸媒文化,如由电视剧、电影改编的文学作品流行,各类读物中的图像、影像所占比例日益增多。网络文化正在逐步改变着我们的生产生活方式。

  关于网红经济,金元浦谈到了papi酱,她的节目迎合年轻人的心理,一个人在镜头前,刻画女孩们在社会生活中的失衡心理。这种唠嗑、倾诉、琐碎、知心、逼真的真人秀直播视频,能够把忙碌的人们丢失的情绪串联起来。就像抽烟带来的感觉一样,使人们带着娱乐化心态享受着自己的“二手”生活。节目内容嘻嘻哈哈,但毫无营养可言。这种节目比大成本制作的电视电影都贴近真相,也具备文化批判的能力,但这种娱乐更具侵蚀性。大众文化无休止地腾出一块时间供奉给了娱乐。

  金元浦认为,网红文化填补了一种文化空洞,是精英文化空心化的结果,人们对网红的青睐,是文化逆淘汰的加速。

  从papi酱获得融资开始,以2016年第一网红的身份拍卖贴牌广告和广告本身都已经超越了其原有的广告属性,成为全民讨论的社会性事件,这样带有二次甚至多次传播属性的营销在传统媒体的营销方式上是几乎不可能出现的。网红经济其实就是眼球经济与注意力经济。但一个网红一直红是不可能的,会有颜值更高的网红出现加以替换。精英文化与大众文化、主流文化与亚文化、商业文化与其他文化间如何达成和谐,是值得我们去思考的问题。

  弹幕说到底是一种青年亚文化,它是对主流文化的反抗。一些青年试图用一套话语来反抗主流文化

  接受专访时,金元浦还说到了弹幕文化。弹幕来自于日本,弹幕文化从传播流程的角度来说,更多的是受众文化。

  金元浦说,从形式上看,弹幕视频“枪林弹雨”的景观性和群体“狂欢”式观影感受都生动地表明了使用者的游戏心态和主动疏离的超脱态度。就传播效果而言,迥异于一般视频的沉浸式的感染或移情,弹幕观众体验和追求的是槽点引起的应激反应以及反应传递、叠加而形成的爆点。而“槽点-爆点”的观影体验背后,是主动观众穿越次元墙,对彼此的互联、互动甚至类群体意识的想象性构建;又因为弹幕平台上情感宣泄与传达的应激性,这种脑补的“社群倾向”又呈现出鲜明的表演性质。

  为什么弹幕大热?弹幕视频何以吸引那么多的粉丝?

  金元浦说,它的吸引力和娱乐效果在于当下的每一个时尚青年内心强烈的表达愿望和表演,在于它提供的即时交互的平台。当一条弹幕飘过时,观众内心的吐槽被它表达出来了,观影者们瞬间变成了一个互动群体,形成了“吐槽-可视化-弹幕刺激-脑补-更多槽点”的持续运转。

  每一条弹幕实际就是向观者发出的吐槽“邀请”,而“期待-邀请-应和”的潜在心理沿视频的时间轴推进,在特定刺激的作用下甚至会形成密集到遮盖屏幕的“爆点”;除了音、画、文多元呈现的强烈感染力,这种集体吐槽的共享与呼应感也是弹幕感染力的一个重要来源。但是弹幕的问题也很严重。主要是它破坏了艺术作品的艺术整体感、欣赏的沉浸感。

  金元浦同意研究者付晓岚对弹幕的评价:“人们在观看视频时时时受到骚扰,不能以独立的价值观艺术观沉浸式地观赏视频作品,而不断受到上传弹幕的观看者吐槽的影响,很多槽点低俗粗暴又言之无物,只顾个人情感的宣泄,很多时候大量弹幕影响人们正常观剧,弹幕在增加人们交互吐槽的趣味时,也不同程度地降低了人们观剧的注意力及趣味性。”

  金元浦认为,弹幕说到底是一种青年亚文化,它是对主流文化的反抗。一些青年试图用一套话语来反抗主流文化。在一些流行网剧中,大量的弹幕要么集中在评价女演员的胸围上,要么是寂寞难耐的求男友求女友,甚至对剧中主角乱起一些绰号,不仅怪诞而且低俗,这种亚文化用户利用弹幕进行的宣泄,说明弹幕还在路上,还不成熟。

  “文化+”的缺失,一方面造成了中国传统文化遗产的失落,另一方面也因为没有核心内容导致文化走不出去

  说到“互联网+”和“文化+”,金元浦说,文化消费缺口巨大,最根本的原因就是现在对“文化+”重视还不够,或者说没有落实到位。“文化+”的缺失带来了一系列问题,包括文创企业伦理和文化走不出去等问题。

  我国的文化发展正处在一个历史转折点。过去几十年,我们专注于经济中心,如今经济水平提高,经济社会发展进入到当前的形态,面临升级换代,文化的重要性日益凸显,甚至上升为社会发展的核心要素。文化如水,润物无声,各个行业各个门类都需要“文化+”。文化产业已成为我国经济的重要支撑力量,旅游、电影、动漫、游戏,尤其与科技领域相关的创新成果,都成为重要的GDP支撑力量,并正在向支柱性产业进发。而“文化+”缺失导致产业伦理问题突出。从全世界来看,文创产业的发展都需要一支“航母舰队群”,中国文化创意产业现在也形成了一支“准航母舰队群”,也就是高科技引领的一批企业,主要是BAT、京东,一批手机制造商,包括华为、万达,还有小米、联想等。它们在经济发展中起到了重要作用,但与之并不相称的是,我们的产业伦理的理论与实践相对滞后,出现了一系列问题:如文化产品的诚信问题、涉黄问题、电子诈骗问题、网络谣言问题、盗版泛滥问题、“有毒”信息问题、媒介职业道德失范问题等,已经相当严重地影响到文化创意产业的健康发展。

  金元浦说,一方面是由于我国市场经济发展时间短、市场化程度不高,特别是在发展初期忽视文化价值所致。另一方面,世界创意产业、创意经济的伦理问题中,许多是在全球新技术新媒介新业态发展中产生的共同的新问题,迫切需要各国共同面对、共同解决。但是,目前来说,归根结底还是“文化+”的缺失导致的问题。

  金元浦直言,“文化+”的缺失造成传统文化遗产失落。“文化+”的缺失,一方面造成了中国传统文化遗产的失落,另一方面也因为没有核心内容导致文化走不出去。以非物质文化遗产为例,我们国家有数量众多的非物质文化遗产,但是大量的传统文化和我们过去生活中那些东西在当前经济快速发展中逐渐走向消亡。我们需要对这些民族文化遗产进行生产性保护或者以产业化运营的方式来保护和开发。但是我们也看到很多文化遗产在市场化开发中丧失了原来的文化品质。我国在文化产业领域还要进一步开放,进一步让中国真正好的文化产品走出去,但科技先行、资本先行,导致了文化产品没有文化内核,仍然是今天拿着中国结,明天拿着剪纸,创造不出在国际上有竞争力、体现中国文化内涵的产品,这是急需改变的。

  目前,“文化+”的内容包含“文化+信息”“文化+建筑”“文化+旅游”“文化+体育”“文化+生态建设”“文化+城市发展”“文化+养生康体”等多种正在运行的文化发展形态。当然“文化+”一定是在“互联网-科技+”的协同运营中展开的。

  金元浦说,如果说“互联网+”是以技术创新为主的跨越边界的产业融合的话,“文化+”则是在相关事业和产业经济中注入文化元素。这种元素包括我国传统哲学与现代哲学、传统艺术与现代-后现代艺术、传统技艺与现代技艺(大量非遗)、新审美文化、新视觉创造以及山水自然文化、历史文化、文明遗址、民族特色、地域文化、风俗民情等古今中外一切今天仍然活着的有生命力的文明形态。“文化+”将呈现千姿百态、绚丽多样的文化新形态,它也在与“互联网+”的相互融合中展开创客时代的创造的无限多样性,并接受市场和社会的检验。文化将像水一样,渗透到我们生活的每一个细胞中。

[责任编辑:贺梓秋]


手机光明网

光明网版权所有

光明日报社概况 | 关于光明网 | 报网动态 | 联系我们 | 法律声明 | 光明网邮箱 | 网站地图

光明网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