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周文彰
我们之所以需要互联网思维,就在于我们进入了互联网时代。在这个时代,生活交往、工作方式、商业模式、企业形态、文化传播、社会管理、国家治理等都发生了巨大变化。这种改变主要源于互联网突飞猛进的发展和日益广泛的使用。互联网技术对社会生活的影响,比以往任何一次科技革命都要迅猛和深广。
没有互联网思维,就难以适应互联网时代。有人说,过去企业的失败是因为竞争对手,现在企业的消亡则是被时代淘汰。发展互联网文化产业,要强化互联网思维,国家推出的“互联网+”行动计划更是需要我们强化互联网思维。因此,习近平总书记多次倡导强化互联网思维。
什么是互联网思维
互联网思维是人们立足于互联网去思考和解决问题的思维,是互联网发展和应用实践在人们思想上的反映,这种反映经过沉积内化而成为人们思考和解决问题的认识方式或思维结构。
首先,互联网思维是一种高度重视互联网的思维。这是互联网思维的第一个特征。具有互联网思维的人,对互联网极为关注,十分重视。不把互联网当一回事的人肯定没有互联网思维;重视互联网就初步具备了互联网思维;重视互联网,可以看作是有没有互联网思维的第一个标志。倡导互联网思维,就是倡导人们首先要重视互联网:认真学习互联网知识,努力掌握互联网特点,充分了解互联网作用,清晰认识互联网对生产生活带来的变革甚至颠覆,改变对互联网漠不关心、一无所知、不求甚解的态度。
第二,互联网思维是一种力求适应互联网的思维。这是互联网思维的第二个特征。机关推行无纸化办公,参观采取网上申请,购物在网上进行,研究项目通过网上招标……所有这些,只有适应,才有可能,如不适应,一切可能都关上了大门。在互联网时代,每一个人都要学会适应互联网。如果不适应,自己的工作舞台、生活空间、自身的意义和价值,只能萎缩,难以拓展。当一个人想到要努力适应互联网、适应互联网时代的时候,他的互联网思维就开始萌发了。互联网思维就是努力适应互联网、适应互联网时代的思维。
或许有人质疑:这叫什么互联网思维啊?我的回答是:不仅是,而且是极其重要的互联网思维。因为适应互联网的人越来越多,互联网的市场才能越来越大,互联网才能又好又快地发展。比如,只有越来越多地到网上欣赏微电影、动画片、听音乐,互联网文化产业才能不断发展。由此可知,文化产业从业人员的互联网思维创造互联网文化产品,消费者的互联网思维消费互联网文化产品,它们犹如一枚硬币的两面。供给与需求双方的协调与平衡,表面上是产品与消费的协调与平衡,实质上是背后思维方式的协调与平衡,即认识、兴趣、价值(包括审美)等等方面的一致与认同。
第三,互联网思维是一种利用互联网的思维。如果说适应互联网更多地带有被动应对的成分,那么利用互联网就是互联网思维的主动自觉的方面。互联网思维不光支配着人们去重视和熟悉互联网,适应和配合互联网,而且驱使人们积极主动地思考如何利用互联网作为新型工具服务于自己的创造性劳动。管理、设计、生产、销售、创业、创新等,都要努力借助互联网实现转型升级、集聚智慧、获取信息、拓展深化、方便快捷、降低成本、提高质量。国家大力提倡和推动“互联网+”,主要目的即在于此。在这里,互联网思维就是“互联网+”的思维。
可以说,“互联网+”是一种标志。是不是借助互联网,在一定意义上成了传统管理与智慧管理、传统产业与新型产业、传统销售与现代销售、传统金融与现代金融的分水岭。倡导养成互联网思维最核心、最重要的目的,就在于倡导各项工作、各个领域都要学会利用互联网。谁利用了互联网,谁就是追赶时代大潮的人;哪个领域利用了互联网,哪个领域就是紧跟时代步伐的领域。反之亦然。例如,办理一笔贷款,传统银行的考察、论证、决策,要花几个月乃至更多时间,而基于淘宝卖家的营销数据,互联网银行就可以知道商家的利润率,从而对有能力偿还的商家果断提供贷款,快速一秒到账,而且坏账率非常低,这是传统银行无法做到的。
第四,互联网思维是一种大数据思维。数据是对客观世界的测量和记录。测量是传统的小数据,无数人的出行、坐车、购物、吃饭、游玩,看病、吃药、健身,无数企业的规划、设计、生产、销售、进货、运输,世界各地的人流、车流、物流、气象流等等连续不断地通过计算机、传感器、互联网记录下来、互联起来,连同传统的测量数据,就构成了大数据。大数据不仅大而且多源。从多个源头的数据去互相印证一个事实,这就是“大”。在互联网时代,数据就是资源,数据就是财富,数据就是竞争力。收集数据、积累数据、分析数据,据大数据思考,靠大数据决策,用大数据立业,就是大数据思维。众包、众筹、共享经济,都是大数据思维的产物。因此,作为大数据思维的互联网思维,绝不仅仅是重视、适应、利用互联网的问题,而是一种要充分运用大数据的思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