English


王一川:艺术新潮呼唤新型网络艺术智库

2017-06-01 18:50 来源:光明网-文艺评论频道 
2017-06-01 18:50:06来源:光明网-文艺评论频道作者:责任编辑:刘冰雅

王一川:艺术新潮呼唤新型网络艺术智库

  中国文联主席团委员、中国文艺评论家协会副主席,北京大学艺术学院院长 王一川:

  当前中国艺术发展面临的一个突出问题在于,艺术新潮的走向往往发端于在互联网社群里生长起来的那些艺术。宽泛地看,这些被称为网络艺术或网络文艺的艺术形态,还应当包括更具体的网络原创艺术、倚靠这些网络原创艺术而改编、移植或繁衍起来的艺术等形态,我曾将其称之为网络型艺术、倚网型艺术和疏网型艺术等三类[①]。简要观察,可以看到这样一些相关的新现象或新问题:

  第一,随着互联网为观众与艺术家之间的双向互动创造便利条件,网民观众在互联网上即时表达的个人喜好已经正在有力地左右着艺术创作、艺术生产及艺术消费的走向,从而导致艺术的创作、生产及消费模式发生根本转变。也就是说,由于网民观众可以通过网络社群的群体意见表达而直接影响、干预甚至牵引艺术家的创作,从而促使艺术的创作、生产及消费等环节都全面偏向网民观众的趣味和爱好。这其中,网络原住民或网络大众在网络意见表达中集中起来的艺术趣味,就会通过影响及改变艺术家的创作而发酵为当代社会中艺术时尚的泉眼,进而拉动、引领整个社会艺术趣味的变迁。以网络为原创根据地的“粉丝文化”的强势兴起和无尽扩散正说明了这一点,这方面的例子有《盗墓笔记》《鬼吹灯》等从火爆网络到改编成影视的成功扩散,稍早的例子还有《失恋33天》《山楂树之恋》等。这种情形与过去精英群体或文化人群体的引导,已经形成鲜明对照。

  第二,不过,由于网民观众中存在诸多社群差异,例如网民大众与网民小众之间,不同的网民大众之间、以及不同的网民小众之间,往往存在艺术趣味的分歧,如此,网络艺术的效果就五花八门、彼此之间争奇斗艳。例如,影视作品的收视率与其口碑之间的悖逆已几乎变成当前艺术的常态现象了:收视率或票房高的影视作品,在文化社群评分上往往偏低;反之亦然,即文化社群评分偏高的影视作品往往收视率或票房偏低。目前电视剧《欢乐颂2》与《白鹿原》之间正在展开的收视大战恰是合适的例子:《白鹿原》的收视率一直徘徊在0.6%左右,而《欢乐颂2》的则始终保持在1%以上;但在豆瓣上,《白鹿原》评分高达9.2分,《欢乐颂2》则仅为5.2分。[②]近两年《路边野餐》《塔洛》《长江图》等影片的网上评分很高,但现实票房却很惨。

  第三,对艺术作品的网民共喷正在取代公赞或公赏。过去,观众可以通过齐心称赞一部艺术作品(尽管也伴随争议)而实现相互认同,例如十年前的影片《集结号》、2008年北京奥运会大型开闭幕式文艺演出等;如今,最时髦的相互认同方式却不再是找到网民共同喜好的作品,而是找到他们共同厌恶或否定的对象,这一般称之为共喷、互喷或共厌(其中还交织着互撕)。于是,共喷取代公赞、共厌取代公赏而成为网民大众之间实现群体认可的一种通常方式了。这一点很大程度上取决于互联网传播的时尚特点:点赞已见惯不惊,而唯有共喷或共厌才会真正吸引眼球。一家网站就推举了2016年的“烂片”:《封神传奇》(豆瓣评分2.8,票房2.83亿元)、《谋杀似水年华》(豆瓣评分3.8,票房0.13亿元)、《爵迹》(豆瓣评分3.8,票房3.82亿元)、《致青春·原来你还在这里》(豆瓣评分4.1)、《大话西游3》(豆瓣评分3.7,票房3.65亿元)、《惊天破》(豆瓣评分3.9,票房1.14亿元)、《我的新野蛮女友》(豆瓣评分3.4)、《王牌逗王牌》(豆瓣评分3.5, 票房2.6亿元)、《澳门风云3》(豆瓣评分4.0,票房11.17亿元)。[③]值得注意的是,这些“烂片”里竟然包括了几部票房过亿的影片、《澳门风云3》的票房甚至高达11亿元。

  第四,明星八卦取代对艺术家创作的研究。如今的网络舆论关注的焦点,不再是艺术家的创作而是他们中的明星人物的婚恋绯闻。有时候这些新闻几乎铺天盖地笼罩在人们的手机或电脑屏幕上。

  上面的简要分析当然远不全面和深入,但毕竟已经可以让我们略微了解网络艺术正在全面引领当代中国艺术新潮的行进方向。只是这种引领到底是革命还是破坏,是破坏式革命还是革命式破坏,尚需继续观察和纵深分析。无论如何,鉴于网络艺术已经和正在引领当代中国艺术新潮的变化方向、格局、品格乃至水平,从而对它的高度重视和认真研究就是十分必要的了。正是这样,建立和更新网络艺术智库,刻不容缓。

  对于网络艺术智库建设,习近平总书记在哲学社会科学座谈会上重要讲话中已有明确意见:“智库建设要把重点放在提高研究质量、推动内容创新上。”按照这一指示精神,当前我们的网络艺术智库建设,应当重在提高研究质量、实现内容创新上。下面对此谈几点个人建议。

  第一,对网络艺术的新性质和新特点有足够准确的认识和把握。不能把网络艺术仅仅视为当前主流艺术的边缘物或点缀,而应视为当前艺术主流本身,是直接改变现成艺术格局和性质的新东西。

  第二,建设网络艺术智库有准确的定位。它应当是艺术网络智库,而非宽泛的新闻舆论智库;它要为党政部门提供艺术决策参考,而非为文化产业或企业提供艺术生产或消费咨询。由于如此,建议艺术网络智库切实着眼于追踪研究艺术信息而非一般社会舆情或文化产业信息。

  第三,找准网络艺术智库的核心内容。它应当重点关注以下几方面的内容:一是艺术家群体信息,包括资深艺术家、中青年艺术家和有潜力的青年艺术家等的艺术信息;二是网民观众群体信息,包括网络原住民观众、普通网民观众及疏网民观众等的艺术信息;三是多种艺术作品信息的互动状况,包括网络型艺术、倚网型艺术和疏网型艺术等的艺术信息;四是与艺术有关的人文学科、社会科学及自然科学等的信息;五是艺术市场分类信息,如音乐、舞蹈、戏剧、电影、电视剧、美术和设计等市场状况。特别是重点搜集、整理和分析网络型艺术如何转化成为倚网型艺术和影响到疏网型艺术的信息链。

  第四,多渠道开发建设网络艺术智库。由中国文艺评论家协会与光明网共建网络艺术智库,实现强强联合,共同开发网络艺术智库,这是一个创举。同时,应注意把网络艺术智库的自建、协办与多方合作的委托订制或购买等多种渠道结合起来。这样做的目的就是服务于政府艺术管理部门的决策参考和研究者的学术研究。

  第五,以长期跟踪方式积累网络艺术智库的丰厚度。新型网络艺术智库建设绝非一日之功,而应是一个长期的数据跟踪和积累过程。希望从长计议,通过分别设立长期目标、中期目标和短期目标而确立起通盘的稳固建设和发展战略。

  第六,凸显网络艺术智库的特色。当前,在建的与艺术有关的网络智库越来越多,相互之间的权威竞争必然日趋激烈。我的建议是,每个网络艺术智库与其以全取胜,不如凸显特色。我们的艺术网络智库特色何在?需要在准确定位的基础上,认真探讨自身特色何在的问题。

  (光明网记者刘冰雅整理)

  --------------------------------------------------------------------------------

  [①]参见我的《互联网时代的艺术传播偏向》,《民族艺术研究》2016年第3期。

  [②]参见徐颢哲《五月“剧王”之争,淡茶不敌烈酒》,《光明日报》2017年5月16日第12版。

  [③]参见《2016年度十大烂片排行榜这些烂片你看了吗》,http://news.yule.com.cn/html/201612/232941.html

[责任编辑:刘冰雅]


手机光明网

光明网版权所有

光明日报社概况 | 关于光明网 | 报网动态 | 联系我们 | 法律声明 | 光明网邮箱 | 网站地图

光明网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