English


从斤到斧到戉:中国之美的起源及特色(上)

2017-06-06 11:34 来源:《探索与争鸣》 张法
2017-06-06 11:34:56来源:《探索与争鸣》作者:张法责任编辑:贺梓秋

  石器之斧在中国远古的独特性质

  斧在中国于新石器时代后,却突然有了比世界任何文化都优秀的表现,不但斧与文化中的方方面面都有密切的关联,而且,斧还升级为钺,进入文化的核心,成为王权的象征。这样一来,如果只从斧的发展来看文化的演进与高低,那么历史呈现为:旧石器时代西方从石片文化升级到手斧文化,而中国则停滞在石片文化上;新石器时代,中国从斧文化升级到钺文化,而西方却停滞在斧文化上。如果旧石器时代西方因有了手斧文化就高于中国的石片文化,那么新石器时代中国有了钺文化就应当高于西方。这一事实表明,对于一个文化的评估,不应只以某一因素作标准;对于某一因素的性质认定,首要的不是用这一文化之外的标准去衡量,而要从这一文化的内在结构去考察。在斧的问题上,先有了西方阿舍利手斧,以之为标准去看中国的旧石器工艺,得出的结论只能如上节所示;如果以中国新石器的斧钺为视点,再去看中国旧石器工艺是怎样的,以及把旧石器工艺放到文化整体去看是怎样的,就会是另外一种景观。

  中国的斧具有自身的特点,在起源,形态、性质上都与阿舍利型的手斧有区别。新石器从作为一般工具的斧到作为王权象征的戉的演进,形成了中国斧钺文化的辉煌;由石戉到玉戉到青铜钺的演进,呈现了中国斧钺文化的精彩。斧钺文化展开为一个多姿多彩的体系。《广雅》曰:“钺,斧也”,讲的是钺来于斧。《说文》曰:“戉,斧也”,讲的是青铜钺源于玉戉,进而言之来源于石戉,石戉源于石斧。段注曰:“戉,大斧也”,讲的是“戉”之所以为“大”不仅是形体之大,更是观念上的“大”,即戉进入到意识形态核心。中国之戉,由于处在意识形态核心,从新石器到夏商周,十分辉煌。最初的中国在新石器时代由东、南、西北三大族群融合而成,傅宪国《试论中国新石器时代石钺》讲到考古上的石戉,正好涉及三大族群所在的广大地区,包括长江中下游及广东地区的河姆渡文化、马家浜文化、崧泽文化、薛家岗文化、早期良渚文化、典型良渚文化、屈家岭文化、石峡文化;山东及附近地区的早期大汶口文化、晚期大汶口文化、山东龙山文化;黄河中游地区的仰韶文化、王湾二期文化、龙山文化。刘静《先秦青铜钺再研究》讲夏商周青铜钺的分布,大致分为五区,以冀鲁豫为代表的中原区为中心,辐射或关联到陕晋地区、关中地区、陕川地区和鄂赣地区,再及更外的地区。在石戉与青铜钺之间的玉戉,其地理分布也大致相同。戉(钺)从石到玉到青铜,在远古中国的东西南北中普遍存在大范围成系列地共进。并且,从石戉到玉戉到青铜钺形成了丰富的器形体系。最为重要的是,这些石戉玉戉青铜钺尽管有如此多的器形,却有共同的特征:都是片形的,而与阿舍利手斧的立体形区别开来。从文字学上看,钺来于斧,斧来于斤,斤正是片形之砍砸器。

  新石器的中国有如此多姿多彩的斧钺,应是在旧石器时代的基础上发展起来的。如果不从中西的比较看,而从中国自身看,旧石器时代的砍砸器发展有两个方向,一是与阿舍利手斧略近的器形(立体形)方向,二是与阿舍利斧器形不同的薄刃斧(片体形)方向。立体形方向演变为两个分支。其一,在南方分化为嚎蛎啄,保持手斧原有基本特征,接着停滞,仅存于南方局部地区,尔后逐渐消失。上面讲的中西比较,正是建立在这一对中国不利的材料上。其二,在北方分化为矛形器,并进一步精细化和小型化,最后演变为后来广泛使用的簇。在片形体方向上,主要是工具精致化路线,在这条线上一方面细化为斧—锛器具,另一方面小型化为端刮器、石凿工具。

  除工具方向外,应当还有两个方向,一是武器化路线,在战争需要的推动下形成干戈戚斧戉扬系列;二是精神化路线,就是在工具和武器的基础上升华礼器的斧戉戚我系列。只是这两个方面在新石器时代才明显起来,而推断为应有,但因考古材料的不足,仅限于理论上认定。回到旧石器时代,可以说,这里的人群在石器材质和观念形态的双重影响,在器形和观念的紧密结合上,其演进的主线,是从薄刃斧到石戉。而薄刃斧在中国称为“斤”。“斧”上父下斤,斤是其器形,父是代表器形本质的观念。从而,中国的斧以斤为主,是片形器,与西方的axe(斧)是两面器,具有本质的不同。明乎此,才能对中国旧石器的斧的演进,找到正确的研究路向。中国石器的演进,是由斤到斧到戉。斤,是中国斧的原型,也是后来斧戉发展的基础。由于中国远古发展的复杂性,文字和器形成为两个虽有关联但又相对独立的符号系统,经过悠长的时间,秦汉学人已经难以区分在斤的基础上发展起来的斤、斧、锛、戉、戚、我等文字,而今的考古学人对如何把这些字对应考古掘出的斧形实物上,有些困惑。但文字是在历史的基础上按一定的规律产生出来,并随历史按一定的规律演进的,因此,从文字是可以找出中国远古文化的石器工具“斤”是怎样演进为占据文化核心位置的“戉”的。而中国美和艺术的起源之谜,正存在于从斤到斧到戉的演进逻辑之中。

[责任编辑:贺梓秋]


手机光明网

光明网版权所有

光明日报社概况 | 关于光明网 | 报网动态 | 联系我们 | 法律声明 | 光明网邮箱 | 网站地图

光明网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