English


《瞭望》专访范周:解读中国文化产业发展新势

2017-07-17 18:22 来源:瞭望 
2017-07-17 18:22:10来源:瞭望作者:责任编辑:付双祺

  范周:公共文化服务是各级政府面对文化民生的责任担当,主要是为公民提供基本的公共文化产品和服务,保障公民的基本文化权利。政府工作报告明确提出要“提高基本公共文化服务均等化水平”,是对以人民为中心的文化建设的再度强化和深化。

  这就要求公共文化服务建设要继续坚持以民生需求为导向,加大硬件设施建设,探索推进公共文化服务体制机制、内容载体、方法手段创新,全方位提升公共文化服务效能。当然,均等化不是平均化,我国地域辽阔,差异之大可想而知,各地要充分结合各自实际,挖掘自身文化资源,发挥自身文化优势,探索在地公共文化服务建设的均等化发展模式。

  公共文化服务保障法今年3月1日起正式实施,2017年是该法律的实施元年。因此,各级政府应把公共文化服务建设提到更重要的工作位置之上,全面构建现代公共文化服务体系。为此,需要注意解决好三方面的问题。

  一是要有实施细则。实施细则是时间表、路线图,这有利于让公共文化服务深入人心,也会让各级政府有一个明晰的“施工图”。在这一过程中,通过加强宣传教育工作推动公共文化服务均等化和社会化参与,是一个重要方面。实施细则的意义,在于各级政府时刻不忘对公共文化权益的保障,让人民群众对公共文化有一种获得感,让文化成果能够看得见、摸得着。

  二是着力打通公共文化服务的“最后一公里”。我国长期是一个农业大国,如今在幅员辽阔的国土上,仍散布着6亿多农民,如何调动农民参与文化消费的热情、激发农村文化消费市场,无疑是一大短板。忧患与机遇并存,广大的农村文化消费是短板,更是潜力,这是公共文化服务“打通最后一公里”的重点所在。这就要求在构建现代公共文化服务体系的过程中,要千方百计补齐短板、努力挖掘资源、全力把握机遇。在这个过程中,乡贤文化建设能起到重要作用,如何将乡村贤达人士、有识之士积聚起来,发挥他们的能量,是培养乡村文化建设主力军、生力军的重要议题。

  三是把公共文化服务与社区治理有机结合。目前,社区公共文化基础设施普遍存在利用率较低、效益发挥较差的问题,“没人用、不好用”的情况普遍存在,社区文化站管理运行机制不大协调,让一些本是居民尽情享受文化成果的场所变了味。面对我国城市社区发展环境的快速变化,面对熟人社会向生人社会的巨变,面对社区居民社区存在感、凝聚感的不断消散,如何通过公共文化建设实现对社区文化的有效凝聚成为社区治理的重要方面。这就要求我们的公共文化工作者要转变观念,理顺机制,主动探索,用公共文化服务体制机制的创新,激活社区细胞,让“文化惠民、文化利民、文化为民”的大原则落地,让现代公共文化服务体系找到依托,不再高高在上。

“互联网+”创造文化融合发展新机会

  《瞭望》:习近平总书记系列讲话中多次提到互联网和新媒体对文化的影响,此次政府工作报告也多次提到“互联网+”。应当说,互联网对文化传播、文化观乃至价值观的塑造有重大影响,受众的文化消费行为也不断变化。那么,文化产业领域应如何面对和运用好“互联网+”?

  范周:必须看到,当今时代是一个互联互通时代。互联网技术不断升级,大数据、云计算等极大地改变着文化产业的发展生态,只有顺势而为,不断突破,才能实现新环境下文化产业的再次跨越发展。

  融合是发展的大趋势,“互联网+”已让不少濒临消亡的事物重获新生,可以说,融合是“互联网+文化产业”发展阶段的重要特征。原本看上去毫无关联的传统文化产业或传统产业,都可以借助“互联网+”形成新的联结,跨界融合势头一浪高过一浪,拓展出许多新兴业态。而这种跨界,恰恰让传统文化、文化遗产等一些中华历史文化瑰宝,找到了新的传承发展思路,有了复兴的大好机会。融合发展带来的文化渗透,将会对新型城镇化、特色小镇、美丽乡村、现代农业、康养产业及电子竞技等发展起重要作用。

  互联网带给文化从业者的启发太多,一方面是技术,另一方面是思维,而技术和观念总是相辅相成的。可以看到,2016年文化产业领域科技投入和技术运用迈上了一个新台阶。最近势头正盛的VR、AR、人工智能等新技术,在文化产业领域的应用不断增多,无论是传统文化产业借助互联网新技术的优化升级,还是互联网技术在新兴产业中的发展与创新,文化与科技融合发展的步伐与空间正在不断拓展,这些领域也因文化的介入而赢得了更大的发展空间,两者呈现出相互借力、共生共荣的局面。

  与此同时,互联网的开放性、共享性、用户至上等特点,也应当成为我们文化建设过程中的重要内容与原则。就是说,中国的文化建设不该局限于文化界自身,而应将各领域、各层面结合起来,使之成为全社会自省自觉的共同行动。只有领会互联网精神实质,把握互联网之灵魂,未来的文化产业才能在融合发展的道路上走得更远、更好。

  互联网的影响是非常广泛的,除对文化产业发展本身产生的巨变性影响外,互联网对文化消费者的影响也是不容忽视的。在互联网时代,消费者尤其是互联网原住民这一代的文化消费行为、文化消费内容偏好等,均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定制化内容、个性化消费、边界化获得渠道等等,均是对文化产业领域提出的全新课题,都需要文化产业各个单体行业结合各自实际、着眼互联网群体消费特征来进行突破。今日头条模式就可视为互联网发展之势下,顺应消费者需求偏好进行个性化定制的一个典型。

[责任编辑:付双祺]


手机光明网

光明网版权所有

光明日报社概况 | 关于光明网 | 报网动态 | 联系我们 | 法律声明 | 光明网邮箱 | 网站地图

光明网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