English


党圣元:网络文艺智库建设应重视文艺舆情的分析与研判

2017-08-30 10:41 来源:光明网-文艺评论频道 
2017-08-30 10:41:29来源:光明网-文艺评论频道作者:责任编辑:孙云清

作者:中国社科院外国文学研究所党委书记 党圣元

从当前多元化和复杂化的思想文化和文艺的发展现状来看,意识形态主管部门和网信、文化管理部门,对于互联网文化和互联网文艺这方面智库的需求量是非常大的。可以说,从来没有过像现在这么大的需求量。中国文联文艺评论中心和光明网牵头成立网络文艺新型智库的建设、举行“网络文艺发展与新型智库建设”的研讨会,具有很大的现实意义。

习近平总书记关于文艺、网信等方面的系列讲话,从战略高度对网络时代文艺舆情研究具有重要的指导意义。结合互联网自身特点,对网络文艺舆情进行分析、研判,增强对于文艺热点、现象和事件的反应速度、分析深度和对策建议的实用程度,是网络文艺智库建设的重要方面,有助于强化互联网作为主流文艺意识形态的阵地意识,为立体化、多层次地反映我国转型期不同文艺利益诉求提供决策和研究参考。

习近平总书记多次强调,过不了互联网这一关,就过不了长期执政这一关——这是从治国理政的高度为互联网的社会影响作了战略定位。作为当今高新科技及各种社会力量不断汇聚的平台,互联网已成为推动全球社会政治、经济、文化等发展的重要平台,同时也成为威胁各国政治安全、经济安全、文化安全、意识形态安全等的重要渠道。文艺是研究舆情的重要领域,而当今以互联网为载体的文艺尤其如此。因此,我们应从战略高度来认识互联网技术等对文艺舆情的影响,尤其是对文艺智库建设而言,我们更需要高度重视对网络文艺的运转特点及其推动力量的研究,充分认识和把握互联网传播的基本特点,剖析和认清推动这种传播的基本力量,提出时效性强、可操作性强的舆情分析报告和对策性建议,以供意识形态主管部门和政府文化管理部门决策做参考。

在市场框架下,推动互联网运转的基本力量之一是资本,或者说资本是型塑互联网传播的重要力量之一。在这方面,我们要坚定实施包括文艺在内的“文化产业”与“文化事业”双轮驱动的发展战略。一方面,要引导包括文艺在内的文化产业的发展方向;另一方面,要大力扶持和发展公益性文化事业,通过资金投入、政策扶持等方式,引导生产出更多传播当代中国价值观念、体现中华文化精神、反映中国人审美追求,思想性、艺术性、观赏性有机统一的优秀作品——在这方面尤其要重视对微信平台的建设。

其次,在全国互联互通的状况下,各种政治力量也是型塑互联网传播的重要因素,国家政治安全、文化安全、意识形态安全等面临诸多挑战。习近平总书记在党的新闻舆论工作座谈会上的讲话中指出,有些人企图让互联网成为当代中国最大的变量。而包括微信在内,互联网已经发生的诸多案例表明,这句话具有极强的警示意义。网络文艺智库建设及舆情的分析和判研应该充分注意到这一点,并将其作为一个主要发力点。如何充分利用互联网平台,主动设置议题、先发制人,以引导传播方向、优化舆情生态,已成为网络文艺智库建设舆情分析的一个重要课题。

最后,技术是影响互联网传播的基本力量。在这方面,我们不仅要重视对传播内容的引导,而且要在充分认识已有技术特点的基础上,高度重视对传播技术发展方向的引导。从研究的角度来看,尤其是从智库所应该承担的舆情研判的任务来看,习近平总书记在党的新闻舆论工作座谈会上的讲话中,对当代传播技术的分析具有极大的引领作用和思想含量。他指出,要适应分众化、差异化传播趋势,加快构建舆论引导新格局;随着新媒体快速发展,国际国内、线上线下、虚拟现实、体制外体制内等界限越来越模糊,构成了越来越复杂的大舆论场,更具自发性、突发性、冲突性、匿名性、无界性、难控性等特点,这些特点在互联网平台上充分表现出来。网络文艺新型智库的建设所面临的或所要研究、认识的对象就是这么一个非常复杂的大舆论场。任何事物都有两面性,从目前来看,新兴自媒体的负面性、消极性似乎表现得更为突出。这一点确实也是再所难免的,在“人人都有麦克风”“人人都是新闻记者”的新媒体时代里,传播空间与功能得以无限延伸和极度放大,这在一些突发性事件的报道、传播中已有非常突出的体现,而相关管理部门在这方面的应对则往往是被动的、滞后的。但是,好在这两年情况有了一些转变,甚至一定程度上有了根本性的转变,有关部门在这方面逐渐由被动性应对向主动性应对转变。当前各级各类的管理部门大都开设了各种各样的平台和微信公众号,但由于观念和态度等方面的原因,还不够重视“首发效应”,对于首发的诸多公共事件报道的应对,又往往行动迟缓、应对失策,因此改进余地很大。针对这些情况,互联网文艺、文化新型智库建设,应该说是大有用武之地。

对于当下的互联网文艺研究而言,新型智库的建设是非常重要的工作领域。在当代传播的未来发展方向上,习近平多次强调新媒体融合。我们面对的现状是:有的是“+互联网”,而不是“互联网+”,“+互联网”只是将传统媒体和新媒体作简单的嫁接、没有跨界和融合。只有充分认识并充分利用互联网的特点,不断培养“互联网思维”,才能促成真正的融合。从技术上来看,包括微信在内的形形色色的各种互联网平台,不再是简单的通讯工具,而是包括文艺新闻资讯的生产、聚集、传播、消费全过程在内的产供销一体化的强势传播平台。未来技术的发展,不能局限于重视其中一个环节,而要充分重视全过程的各环节。从理论上来看,人与技术平台或技术平台之间的互动关系,也值得高度重视:一方面,人适应平台技术(互联网+)有助于有效传播想传达的信息并扩大影响面;另一方面,平台技术也应顺着人更便捷生产 、集聚、搜索、整合、传播、消费各类信息的方向发展——在这方面,文艺、文化界和技术界的通力协作大有可为。这一点也是互联网文艺业界及研究领域新型智库建设的重要工作领域。

(光明网记者贺梓秋整理)

[责任编辑:孙云清]


手机光明网

光明网版权所有

光明日报社概况 | 关于光明网 | 报网动态 | 联系我们 | 法律声明 | 光明网邮箱 | 网站地图

光明网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