包商银行成立于1998年12月,是内蒙古自治区最早成立的股份制商业银行,前身为包头市商业银行,2007年9月经中国银监会批准更名为包商银行。目前,包商银行在内蒙古自治区内的包头、赤峰、巴彦淖尔、通辽、鄂尔多斯、锡林郭勒、呼伦贝尔、呼和浩特、兴安盟、乌兰察布、乌海、阿拉善、满洲里、二连浩特和自治区外的宁波、深圳、成都、北京设立了18家分行、293个营业网点(含社区、小微支行),员工8000多人;此外,发起设立了包银消费金融公司,设立了小企业金融服务中心,发起设立了北京昌平、天津津南、江苏南通、大连金州、四川广元、贵州毕节、吉林九台、河南郾城、山西清徐等31家村镇银行;机构遍布全国17个省、市、自治区。截止2017年9月末,资产规模5608亿元,各项存款余额2284亿元,各项贷款余额1988亿元。
包商银行是中国银监会评定的首批风险最小(即二级)的七家城商行之一,监管风险评级连续多年保持在二级水平。近几年,包商银行先后荣获“全国文明单位”、“全国小企业贷款工作先进单位”、“全国小企业金融服务先进单位”、“内蒙古最具社会责任感企业”、“内蒙古社会责任最佳公益慈善贡献奖”等奖项。李镇西董事长荣获“2015—2016年全国金融系统企业文化建设标兵”、“2015年全国劳动模范”、“2012年度社会责任引领人物奖”、“2011年度全国五一劳动奖章”等荣誉。中央电视台新闻联播、对话、经济半小时等节目,以及《人民日报》、《经济日报》、《光明日报》、人民网、新华社等媒体曾多次深入报道了包商银行小微金融服务工作。
包商银行秉承“实现价值、创造大美、不屈不挠、追求卓越”的企业文化,始终坚持“建设现代化、国际化的好银行”的战略愿景,聚焦“民生”产业、“高新特”产业和“大众创业、万众创新”的市场定位,致力于打造“全面的金融服务集成商”的商业模式。围绕发展战略,包商银行坚持创新引领,以“产业链整体价值”为中心,发挥金融的力量,着力推动全产业链金融的实施,重点围绕大农业、文化、旅游、教育、医疗、养老、民生制造业等与百姓生活息息相关的产业,以及高科技、新能源、新材料、特殊产业和特色产业,运用投行思维、链化思维对产业链进行整合、提升、重构,优化资源配置,推行“以产业为依托、以金融为支撑”的业务发展模式,探索为产业链上的中小微企业提供全生命周期的金融解决方案。利用互联网、大数据、云计算等技术手段,大力发展数字银行、电子银行等金融服务,推动线上线下业务融合,进行产品、服务和流程创新,提高服务中小微企业发展的效率。与金融机构合作,创新模式,从“融资”到“融智”,从只向中小微企业提供贷款服务,发展到存款、保险、理财、信息咨询等服务。
包商银行借鉴国内外先进银行事业部制改革经验,结合自身对服务客户效率、效益和质量改善的实际需求,围绕组织架构、制度、团队、文化、习惯全方位打造流程型组织,推行事业部制,形成了端到端的客户服务流程,实现了组织扁平化管理,提高办事效率,提升服务质量,培育新的增长点。实施前中后台分离、中后台大集中,前台人员专注于销售和服务,中台人员专注于产品和风控,后台人员专注于运营。从内涵和外延两个维度进行了数字化的转型,既包括核心系统的改造,更包括数字银行——有氧金融的创新试水。
包商银行作为中央重点扶贫单位,深入贯彻落实中央和地方精准扶贫的各项政策和工作部署,创新思路方法,探索社会扶贫新模式,发起创立了“马上帮”移动公益服务平台,重点实施“精准扶贫马上帮”扶贫项目,开展“互联网+扶贫”。同时,依托包商银行公益基金会,与社会组织或地方政府建立公益合作关系,积极开展扶贫济困、助学兴教。此外,包商银行在为农牧民和城镇居民提供便捷金融服务方面做了一些创新性探索与实践,与银联合作试点推广“村口银行”,应用互联网的便利优势,为农牧民提供全新金融服务场景;率先建立了国内首家数字银行,以“无卡、无网点、无现金交易”为特色,致力于打造“互联网上的商业银行”;创建咖啡银行,依托强大的后台支撑体系,通过营业网点的pad应用与推广,使柜面操作人员、营销人员、理财经理、大堂经理融合为“四位一体”,采用快窗、印控、人脸识别、嘀嘀银行、管道银行等功能与技术,将包商银行网点业务与尊享咖啡服务相融合,在醇香浓郁、轻松舒适的咖啡厅氛围中为客户提供全新的银行服务模式。
包商银行不断发展壮大,呈现出明显的总部经济效应。缴纳税金逐年增加,累计缴纳税金150亿元,连续七年保持自治区A级信用纳税人,连续十六年成为包头市纳税大户。经过十九年的发展,包商银行在推动就业、促进消费、缴纳税收、助力产业升级、品牌建设等方面为经济社会发展做出了积极贡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