English


鸳鸯螳螂拳:81岁掌门人为传承,耗时9年写成“武林秘籍”

2017-11-29 11:09 来源:光明网 
2017-11-29 11:09:10来源:光明网作者:责任编辑:赵艳艳

  只闻其名 不见其身

  鸳鸯螳螂拳

  由中央网信办移动网络管理局指导,光明网、咪咕文化联合主办的“致 非遗 敬匠心”大型系列直播活动带你走进满载文化气息的青岛,走近中华鸳鸯门派螳螂拳武术。

  中华武术源远流长、博大精深,历经千年发展,在历代武术爱好者的推广传承中,形成如今流派林立、遍地开花的局面。

  提起降龙十八掌、六脉神剑、一阳指,想必大家都不陌生,这些金庸小说中的神功让无数武侠爱好者心向往之,但在大多数人看来,这些神奇武功只存在于小说、影视剧中,而作为现实中的中华武术——鸳鸯螳螂拳,却不再只是一门束之高阁的武功。2014年,鸳鸯螳螂拳被列入国家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名录。

  鸳鸯螳螂拳,中华鸳鸯门派精髓之一,该门派由春秋战国时期白猿所创,源远流长已达2700余年。经过各代大师的不断完善,成为中华武术一支不可忽视的力量。

  明清以前,鸳鸯门派因为选徒严格,基本上只能以口传身教的方式“秘不外传”,该门派的人也大多是顶尖武术高手。

  20世纪30年代,老舍先生在青岛居住期间,常与鸳鸯门派第三代传承人毛丽泉先生切磋武功,谈诗论文,留下了一段“文武相会”的佳话。

  1964年,老舍率中国作家团去日本访问,有一日本青年听说老舍是习武之人,向他请教武艺,65岁的老舍婉拒不得只能接招。没几个回合,小伙子被撂倒在地,众人皆惊,没想到拄着拐杖的文人老舍竟然还有这般力量。

  2010年,位于青岛市黄县路的老舍故居

  成立骆驼祥子博物馆的时候,鸳鸯门派第四代掌门捐献出当年老舍先生曾用过的兵器。让后人得以看到文学大师鲜为人知的另一面。

  孙丛宅,鸳鸯门派第四代掌门,鸳鸯螳螂拳传承人。他9岁投奔哥哥来到青岛,因从小体弱多病,在哥哥朋友的引荐下拜鸳鸯门派第三代掌门人毛丽泉为师,最早考虑的是习武可以强身健体,可谁知世事难料,从1944年到2017年,时光荏苒,从最早习武强身到后来大力弘扬鸳鸯门派精髓,孙丛宅已潜心修炼70余载。

  鸳鸯门派功夫讲究阴阳结合、内外双修、拳法动作左右对称,防身实战一招一式皆求克敌制胜,技击性很强,技法丰富,无任何虚招。

  传承鸳鸯螳螂拳,除了延续先古时代原汁原味的拳术,还有生存的信念,以及流淌在血脉里的勤劳和坚守。这需要如同教科书一样严格的传授体系,对此,孙丛宅有自己的思考:鸳鸯螳螂拳以传承为主,重视基本功;要有身体资质,还要有武德;马步、站桩这些至少练三年才能开始接触套路。

  掌门人孙丛宅每天定时在练拳前对所有弟子训话:忠、孝、礼、义,习练鸳鸯门派的各种拳术决不能随意伤人。所有鸳鸯门拳术的使用必须遵守这则武德。这种平凡而庄严的仪式被称为“拜关公”,世代相传。

  如今,孙丛宅将重心放在编写拳谱上。9年里,竖版稿纸,毛笔张弛,记忆里的拳谱被转化为文字。文化程度并非很高的孙丛宅,只希望拳术传承不再只依赖于口传身授。

  孙丛宅的二儿子孙日成,是鸳鸯螳螂拳的第五代传承人,从两岁开始接受正规训练,到如今已练拳近50年。如今,作为第五代传承人,孙日成想得更多的是如何将鸳鸯螳螂拳发展壮大。

  为了让更多的人了解武术,2008年孙日成带着他的鸳鸯螳螂拳走进了小学校园。

  “孩子们一开始报名很踊跃,但慢慢地因为吃不了练武的苦,很多人打了退堂鼓,最后只剩下二十多人。”后来,孙日成及时改变了授课方式,用游戏的形式锻炼孩子们的体能,很快又点燃了孩子们习武的兴趣。

  如今,鸳鸯螳螂拳已经走进了幼儿园、中小学乃至高等学府,孙日成带领着他的教练们在校园进行公益辅导,免费为爱好者们传授技艺。

  『练拳前的热身运动』

  『鸳鸯螳螂拳武术操』

  『鸳鸯门刀术』

  『鸳鸯门长拳』

  文章来源:光明网 作者:庄寄北 实习生 陈延灿 图片拍摄:冀旭

[责任编辑:赵艳艳]


手机光明网

光明网版权所有

光明日报社概况 | 关于光明网 | 报网动态 | 联系我们 | 法律声明 | 光明网邮箱 | 网站地图

光明网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