English


双击666!他做的风筝竟引来了3只真的老鹰!

2017-12-11 10:54 来源:光明网 
2017-12-11 10:54:32来源:光明网作者:责任编辑:赵艳艳

  风筝市在东城墙,购选游人来去忙。花样翻新招主顾,双双蝴蝶鸢成行。

  潍坊风筝

  由中央网信办移动网络管理局指导,光明网、咪咕文化联合主办的“致·非遗 敬·匠心”大型系列直播活动带你走近世界风筝的发源地潍坊,走近潍坊风筝。

  风筝,古称“鸢”。用竹子扎制骨架,高档丝绢蒙面,手工绘画。

  潍坊,世界风筝的发源地。这里的风筝制作历史十分悠久,工艺精湛。

  潍坊风筝的源头可以追溯到春秋时代,鲁国大思想家墨翟制作第一只“木鸢”,至今已有两千多年的历史。相传墨翟以木头制成木鸟,研制三年有成,是人类最早的风筝起源。后来其学生鲁班用竹子,改进墨翟的风筝材质,更而演进成为今日多线风筝。

  到南北朝,风筝开始成为传递信息的工具。从隋唐开始,由于造纸业的发达,民间开始用纸来裱糊风筝。到了宋代,放风筝成为人们喜爱的户外活动。到清朝中叶,潍坊开始出现专门从事风筝制作的民间艺人。这时,清明节前后竞放风筝也成了当地的踏春风俗。

  (风筝工艺社)

  据《潍县志稿》载:“清明,小儿女作纸鸢、秋千之戏,纸鸢其制不一,于鹤、燕、蝶、蝉各类外,兼作种种人物,无不维妙维肖,奇巧百出。”曾做过七年潍县县令的大诗人兼书画家郑板桥曾写过这样的诗来怀念潍县:“纸花如雪满天飞,娇女秋千打四围,五色罗裙风摆动,好将蝴蝶斗春归。”

  (张效东展示螃蟹风筝)

  而如今,我国放风筝活动,在对外文化交流,加强与世界各国人民友谊,发展经济和旅游事业中发挥着重要作用。每年4月20日至25日举行的潍坊国际风筝节,都有来自世界各地30多个国家和地区的代表团参赛。

  (张效东手做动态风筝风叶轮)

  现在世界上70%以上的风筝都是出口自潍坊。2006年5月,潍坊风筝被列入第一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潍坊风筝走向了世界,真正达到了它的鼎盛期。

  今年67岁的张效东,是个远近闻名的“风筝怪才”。

  1988年,在第五届潍坊国际风筝会上,张效东精心扎制的一只板式“雷锋”风筝,一亮相便赢得众人好评。

  1993年,他制作了一只惟妙惟肖的“盘鹰”风筝,在放飞的时候,竟引来了3只真的老鹰!4只鹰在空中一起竞翔,人人为之称奇。

  1995年,他扎制了一只立体的翼龙风筝,这只风筝在空中,不但眼睛可以滴溜溜地乱转,嘴巴也可以一张一合,翼龙口中还设计安装了一个机关,能够吞云吐雾,倾倒了无数海内外游客,并获得了当年比赛的风筝扎制创新奖。

  工艺与美术的结合,体现了风筝的玩赏价值,随着国际风筝交流的逐渐频繁,风筝这一古老的民间艺术,在新形势下蓬勃发展,已经成为一种重要的艺术品。

  潍坊风筝的独特个性是通过“扎、绘、糊、放”的四艺来具体表现的。

  【

  (烤竹)

  潍坊风筝的骨架一般用竹材扎成。扎骨架的工序有:选竹材、破竹材、削竹条、修竹条、弯竹条、扎结竹条等。前辈艺人们在扎风筝中总结了丰富的经验,有的还编成了歌诀。

  (扎竹)

  例如扎硬翅胖沙燕的口诀是:胖燕四四法最新,一头一腹一尾根。亡条平直须坚硬,下条扁软势随形。七段等分论条架,两膀对扎半圆形。中腹应按双分计,尾竹上端中线寻。下端长短如何定,横设架子首尾千。托纸中间方四块,两膀各四必相亭。头部迎风腹为主,冕竹要软好泻风。裆肥纸阔单面软,迎风不会左右慨。

  【糊

  (糊纸)

  糊风筝用纸,用矾绢,用薄绸等,按照风筝的形式确定。糊蜻蜒风筝用绢,因绢比纸的透明度好,更像活蜻蜒的翅膀。糊龙青鱼尾部用绸,放飞时迎风抖动肖似鱼尾。糊法有两种:一是把纸包贴在竹条的四个面上,此法叫“包边儿”,二是把纸包贴在竹条的两个面上,待浆糊干了之后,用刀把多余的纸裁下来,这种方法叫“裁边儿”。

  【绘

  (绘图)

  风筝的绘画构图与设色最能体现地方特色。潍坊风筝的画,一部分是专业画家画的,一部分是民间艺人画的。专业画家一般绘人物和历史故事,构图严谨,线条流畅、画面清新、色调雅致。民间艺人画家主要吸收杨家埠木版年画的特点,内容多为吉祥欢乐,构图饱满,线条粗犷。

  【放

  (缝线)

  放风筝的工具有线、绕线工具和供游戏用的各种附加物。放风筝的线有“缝衣线”、“小线”、“衣线”、“麻线”等等,绕线工具最普遍的是“线桄子”,这是一种穿在轴柄上的六角线线轴,可以自由地旋转着放线。收线时,一手拉线,一手打轮,十分方便,样子也玲珑可爱,如果放大风筝,则要用“线拐子”;放更大的要用“绞车”。潍坊风筝同中国许多民间艺术形式一样,产生于人们的娱乐活动,是寄托着人们的理想和愿望,与人们的生活有密切联系的娱乐品。

  然而不只是风筝,很多民间玩意儿越来越不受宠,多数手艺活都面临失传的危险。张老说:“这民间工艺是个熟能生巧的过程,现在的年轻人就想今天干活明天赚钱的好事儿,一点小钱还不乐意干。我扎一个风筝就够吃一个月的了,我的所有荣誉、所有生活所需都来自于风筝,说明这个活干好了是有前途的。”总有这么一批人有这样的愿望,做一个真正民族风筝文化的守望者和开拓者。想做这样的事情,想保留民族的文化。让更多的人喜欢它、传承它。67岁的张效东正在这么做。

  文章来源:光明网 作者:凌之然 图片拍摄:冀旭

[责任编辑:赵艳艳]


手机光明网

光明网版权所有

光明日报社概况 | 关于光明网 | 报网动态 | 联系我们 | 法律声明 | 光明网邮箱 | 网站地图

光明网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