梅群,中国北京同仁堂(集团)有限责任公司党委书记、董事长。国家级非遗“同仁堂中医药文化”项目东城区级代表性传承人。1974年4月参加工作,1983年12月加入中国共产党。现兼任市人大教科文卫体委员会委员、北京医药行业协会会长、中国中药协会副会长。在他的带领下,同仁堂以“做长、做强、做优、做大”为方针,以创新引领、科技兴企为己任,实施经济、文化双轮驱动,形成了现代制药业、零售商业和医疗服务三大板块、三家上市公司,六个二级集团、三个院及直属单位的企业架构,效益指标居市国资企业前列。2015年获首届“北京市人民政府质量管理奖”、“中国商标金奖”;2016年获“中国质量管理奖正奖”,金紫荆“最佳上市公司”奖。
一、持续引领,依法保护同仁堂非物质文化遗产。
1、2006年“同仁堂中医药文化”列入首批国家级非遗名录;
2、2014年“同仁堂中医药文化(传统中药材炮制技艺)”获批第二批国家级非物遗生产性保护示范基地;同年,“安宫牛黄丸制作技艺”获批第四批国家级非遗代表性项目名录(扩展项目);
3、2015年“同仁堂中医药文化”项目列入国家第二批非遗数字化保护试点。
4、2016年“同仁牛黄清心丸传统制作技艺”、“同仁堂阿胶传统制作技艺”、“同仁堂西黄丸传统制作技艺”、“同仁堂手工泛制水丸传统制作技艺”、“同仁堂手工塑制蜜丸传统制作技艺”获批第五批东城区级非遗代表性项目名录。
二、科技创新,着力推动“老字号”中药产业发展。
1、发挥传统中医药特色和优势,开发、开展传统中药治疗现代疾病研究。近年来,着重在企业、行业空白领域及重大疾病领域发力,共获得新药证书和生产批件的中药新药五类、六类产品共4个。其中合作研发的“巴戟天寡糖胶囊”为国内首个治疗抑郁症中药五类新药,凸显了行业的贡献率与影响力。
2、坚持技术创新,解决中药行业共性技术问题。相继开发出众多先进技术,在自动机械化、在线控制、原粉灭菌创新技术、节能提取、中药炮制污水处理等方面取得了突出进展。其中,继合作开发的原粉灭菌技术(瞬间高温灭菌技术)后,研发完成了国内首台中药原粉灭菌设备,均起到了行业的示范带动作用。
3、建立同仁堂“G”系列质量管理体系。完成了香港、日本、澳大利亚、欧盟和国内多条生产线的GMP认证,以及穆斯林哈拉认证和以色列洁净认证。
4、坚持经济实体与文化载体定位,深耕“名院、名医、名药、名店”发展,全面实施同仁堂“1032”工程,建设国内外终端网点近3000家,确保了国有资产保值增值,为同仁堂“十三五”的健康、可持续发展奠定了良好的基础。
三、响应号召,全面推进国企改革转型升级。
1、顺应国家疏解非首都功能、京津冀一体化协同发展战略,提前规划产业布局。先后在河北省安国市建立同仁堂中药材净料加工和中药材物流配送基地,在唐山市玉田县建立同仁堂营养保健品公司。
2、践行国家“走出去”、“一带一路”,大力拓展同仁堂海外市场。目前,同仁堂品牌及产品遍布世界五大洲,实施了“有华人的地方就有同仁堂”、“有健康需求的地方就有同仁堂”的战略发展布局。
3、健全质量管理体系,完善现代企业制度。在企业三大板块的发展中,全面实施同仁堂特色的四个质量,即“产品质量、经营质量、资产质量、服务质量”的管控,用“工匠精神”为“中国制造品质”代言,用“以质为命,至优至精,崇尚仁德诚信”的同仁堂管理模式呵护百姓健康。
4、落实供给侧机构性改革,全面开展“三去一降一补”,提质增效。精准把握国家宏观经济形势的大方向,统领确立了同仁堂“十三五”规划发展的“一个保持”、“三个推进”和“五个突破”的战略目标。
四、弘扬文化,传承、传播国医、国药、国粹。
1、提出持续不断的对员工进行文化普及,传承同仁堂中医药文化。推行恪守“两个必不敢”制药古训,弘扬德、诚、信,构建仁德自律的企业典范。
2、挖掘、整理、提升同仁堂文化。主持总结同仁堂文化,先后组织编辑出版了“国宝同仁堂”、“同仁堂传承与发展”、“同仁堂文化手册”、拍摄“大清药王”“大医精诚--北京同仁堂中医大师之路”系列片,支持开展了“与同仁堂相关的清宫御药房档案整理与研究”、“同仁堂中医药文化资源调研”等。
3、搭建平台传播、展示、宣讲中医药文化。主持投资建设了“同仁堂博物馆”,申报获批了4家“北京市中医药文化旅游示范基地”,合作建立了“同仁堂健康频道”在海内外近3000家终端网络播放,在全球孔子学院及同仁堂海外门店开展中医药文化宣讲和义诊活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