English


巴莫曲布嫫

2017-12-28 16:32 来源:光明网 
2017-12-28 16:32:47来源:光明网作者:责任编辑:赵艳艳

  巴莫曲布嫫,彝族,北京师范大学文学院法学博士(民俗学专业)。中国社会科学院民族文学研究所研究员,口头传统研究中心主任;中国社会科学院研究生院教授,博士生导师;中国民俗学会副会长,中国少数民族文学学会副会长,国际史诗研究学会秘书长;文化部对外文化联络局非物质文化遗产专家组成员,联合国教科文组织保护非物质文化遗产领域专家。2004年以来,深度参与了地方、国家和国际层面的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工作。

巴莫曲布嫫

  长期从事民俗学、口头传统及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研究,力图在口头传统与书写文化的联结点上探究人类表达文化之根,书写民俗生活的“表情”(钟敬文语),追问民间思想的“真型”(杨成志语)。已出版学术著作《鹰灵与诗魂──彝族古代经籍诗学研究》、《神图与鬼板:凉山彝族祝咒文学与宗教绘画考察》及译著《荷马诸问题》(Homeric Questions)。在《文学评论》、《民族文学研究》、《口头传统》(美)、《亚洲族性》(英)、《日本民俗学》、《美国民俗学》等中外学刊上发表过论文和调查报告。主要代表作和学术观点见《叙事语境与演述场域》、《“民间叙事传统格式化”之批评》、《非物质文化遗产:从概念到实践》、《从语词层面理解非物质文化遗产》、《遗产化进程中的活形态史诗传统:表述的张力》、Traditional Nuosu Origin Narratives: A Case Study of Ritualized Epos in Bimo Incantation Scriptures(英文);有多项成果获省部级奖。近年来在非遗相关领域的主要学术实践可胪列为以下三个方面:

巴莫曲布嫫

  ——口头传统研究与民族志书写

  基于凉山彝族口头论辩与史诗演述的田野作业和实证研究,从反思学术史的批评立场,将既往民间文学搜集、整理、研究中存在的种种弊端概括为“民间叙事传统‘格式化’”,同时以“五个在场”为基本学术预设,从具体案例中抽象出具有示范意义的研究模型和理论思考,对于深入阐解中国少数民族史诗传统提供学理性支持,对史诗学、民间文艺学及民俗学的田野研究有一定的方法论意义;有关田野主体间性的探讨和田野工作模型的提炼,在相关平行学科领域也引起了反响。

  ——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

  2003-2004年,作为5人专家组成员参加了文化部《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作评定暂行办法》(国办发〔2005〕18号附件一)的起草;2007年,获文化部“保护非物质文化遗产先进个人”荣誉称号。2007年以来,先后二十多次出席联合国教科文组织《保护非物质文化遗产公约》框架下相关法定届会、专家会及工作组会议,为中国政府代表团提供学术支持和现场咨询;2008年,经文化部推荐,成为联合国教科文组织保护非物质文化遗产领域专家。2009年以来,先后主持或参与过格萨(斯)尔史诗传统、赫哲族伊玛堪、中国珠算、二十四节气等十多个项目的申遗工作。2015至2017年,与中国民俗学会非遗工作团队一道承担保护非物质文化遗产政府间委员会审查机构任期内的全球项目评审工作(主持人之一);三年来,该团队共完成145个(四个类别)来自相关缔约国的项目评审报告,获得各方面高度评价。2015至2017年,受文化部委托,与中国民俗学会团队先后承担《保护非物质文化遗产公约》履约报告和列入急需保护名录项目的履约报告工作。

  ——数字人文学术与信息化建设

  2003年以来,主持中国民俗学网、中国民族文学网等专业网站的学术策划、信息开发、系统升级改造及更新维护,在网络建设和数字化建档方面有一定工作实绩;2008年,获中国社会科学院信息化建设先进个人荣誉称号。现为国家社科基金重大项目“中国少数民族口头传统专题数据库建设:口头传统元数据标准建设”(2016-2018)首席专家。2015年被聘为国家标准化委员会全国知识管理标准化技术委员会委员;2017年被聘为全国文化艺术资源标准化技术委员会委员。

巴莫曲布嫫

  2017年度突出贡献

  [1] 1月3-4日,协助文化部主管部门组织实施“人类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作名录项目申报材料编制工作培训班”的各项活动。

  [2] 1月-3月,全程参与我国2018年人类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作名录项目申报的论证工作及中英文申报材料的编制和审定。

  [3] 3月以来,参与文化部主管部门和相关机构组织的《保护非物质文化遗产公约》培训,先后在北京(中央文化干部管理学院、国家图书馆、中国艺术研究院、北京师范大学)、青海、江苏、天津、甘肃等地开设了二十多场非物质文化遗产专题系列讲座。

  [4]1月以来,与中国民俗学会非遗工作团队一道参与2017年保护非物质文化遗产政府间委员会审查机构项目评审工作(主持人之一),完成50个国际项目的评审,个人承担其中6个项目的评审报告。

  [5]1月以来,组织中国民俗学会非遗工作团队履约报告小组完成文化部“《保护非物质文化遗产公约》履约报告”课题委托任务,协助相关社区完成“昆曲”等30个人类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作名录项目履约报告(中英文),个人承担其中5个项目的对接工作。

  [6] 6月10日,在第六届中国成都国际非物质文化遗产节的国际论坛平行对话板块“保护非物质文化遗产伦理原则”发表演讲。

  [7] 6月11-13日,作为中国政府代表团成员在成都出席联合国教科文组织《保护非物质文化遗产公约》全面成果框架非正式工作组会议。

  [8] 7月27 - 31日,应邀前往马来西亚新山市考察和交流,为马来西亚国家级非遗项目“柔佛古庙民俗庙会”的保护实践提供业务咨询,并在新山中华公会开设非遗专题讲座。此行不仅有利于了解马来西亚华人社区的非遗传承和保护实践,也有助于促进中马文化交流,推进“一带一路”沿线国家非遗保护的国际合作。

  [9] 12月4日-9日,与中国民俗学会代表团一道出席在韩国济州岛召开的保护非物质文化遗产政府间委员会第12届常会。中国政府提交的 “羌年”等7个急需保护名录项目履约报告(中国民俗学会非遗工作团队协助相关社区完成)通过委员会审议;中国民俗学会作为联合国教科文组织认证机构的定期报告(巴莫主笔)也通过了委员会的审查和咨询地位的资格复核。

[责任编辑:赵艳艳]


手机光明网

光明网版权所有

光明日报社概况 | 关于光明网 | 报网动态 | 联系我们 | 法律声明 | 光明网邮箱 | 网站地图

光明网版权所有